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泰國佛和西藏佛有區別嗎?

泰國佛和西藏佛有區別嗎?

藏傳佛教的起源:西藏佛教於7世紀由大陸、印度、尼泊爾傳入中國。大乘佛教主要從中國大陸傳入,密教主要從印度和尼泊爾傳入。佛教傳入西藏後,壹度被苯教禁止。佛教和苯教鬥爭了很久,最後打敗了苯教。同時,他們還融合了苯教的壹些教義、神靈和儀式,形成了自己濃郁的地方特色。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藏傳佛教,後來被外人俗稱為“喇嘛教”。

8世紀中葉,印度密宗大師蓮花生應西藏國王赤松德贊的邀請,來到西藏傳播佛教。他巧妙地運用密宗原理和魔法制服了這壹宗教,並將這壹宗教的神靈命名為佛教的保護神,並接受了這壹宗教最基本的儀式——火祭,使之等同於焚燒佛教。這樣就消除了藏族人民對佛教的陌生感,佛教在西藏傳播開來。桑耶寺就建於此時,與長竹寺並列。

泰國屬於南傳佛教的國家。上佛教,巴利文小乘。Thera,意為長者,就座;Vàda,意為說、談、論、派、教派、事工。佛教在上席也被稱為南傳佛教和巴利佛教。

1.這是壹種佛教,繼承了佛教中“上北佛教”的體系,按照佛陀及其弟子的教導和修行過著靈性的生活,故稱“上北佛教”。

2.上座佛教是從印度傳到斯裏蘭卡(錫蘭)、緬甸等地的佛教體系。它在地理上位於印度的南部,因此被稱為“南傳佛教”。或者因為它主要流傳在東南亞和南亞,所以也被稱為“南傳佛教”。

3.上座佛教所背誦的三藏經典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巴利文,所以又稱為“巴利文佛教”、“巴利文佛教”。

巴利文(pà?I-bhàsà)是佛陀在世時印度摩揭陀(Magadha)地區使用的方言變體,屬於與古印度正統雅語梵語相對的流行方言Pràkrit。【1】中國南方上座的佛教認為,巴利語是佛陀講經時所用的馬加塔口語,所以又叫“馬加迪”(Màgadhika,Màgadh?,莫傑托)。在正式用法中,“巴厘島”(P?I)該詞特指經書、佛語、三藏,不同於用來解釋經書的文獻——阿哈卡塔(ahakathà)和kà。正因如此,記錄經文和佛經語言的特殊語言“瑪伽地語”逐漸成為“經文語”和“佛經語”的代名詞。[2]

釋迦牟尼是佛教中的“保守派”,連記載佛經的語言都不敢隨意更改。巴利文在古印度只是壹種口頭語言,沒有自己獨立的文字。巴利語念誦的三藏經傳入斯裏蘭卡時,當時的比庫[3]懷著極大的敬意背誦,形成了頂端的巴利語念誦的三藏經。從公元前壹世紀開始,斯裏蘭卡的長者用僧伽羅語(Sinhalese,僧伽羅語)字母拼寫巴利文,並將其刻在棕櫚樹tàla patta上,壹直保存至今。巴利文經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地時,這壹傳統不變,相應地出現了緬甸語、泰語、高棉語、老撾語等字母音譯的巴利文三藏經。所以目前上座的佛門弟子在念誦佛經時,都是用巴利語。壹個坐著的佛教比丘除了知道自己的語言之外,還必須學習巴利文。如果還有巴利語字母,這些不同版本的經典可以還原成原始的巴利語文字。但是從印度流傳到中亞、中國、西藏的經典就不壹樣了,都被翻譯成了當地的語言。

傳統上,上座部佛教主要流行於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省泰緬邊境附近的傣族、布朗族和崩龍族。從19世紀末開始,上座佛教也傳到了歐美、澳洲等西方國家,並有持續發展的趨勢。

註:[1]巴利文和梵文屬於印歐語系的古印地語。但梵語屬於雅語,巴利語屬於俗語;梵語是貴族語言,巴利語是大眾語言;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準語言,而巴利語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們的語言。

[2]稱馬加迪為“巴利”(pà?I-bhàsà)應該是在五世紀的佛教時代。由於佛教南傳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母語或母語,所以這種只用於學習和記憶佛經,很少用於交流的外語,就簡單地稱為“巴利語”(經文語)。

【3】比丘:比丘的音譯,巴利語,有乞討、剪衣、見畏之意。即出家為僧,受佛陀教法律法規訓的人。

按梵文比丘,漢代佛教音譯為“比丘”、“蝸居”,含破邪、畏邪、乞士之意。它的聲音和意義與巴利文不同。

現在用“比庫”來指巴利語傳下來的佛教比庫僧和南傳的比庫僧;而“比丘”、“比丘尼”則是用來指代源自梵語系的北方僧尼。

【4】棕櫚樹:舊譯多羅樹,屬於棕櫚科,常見於熱帶地區。它的莖是直立的,它的葉子很大,它是棕櫚狀的。幹燥後,它可以用來制作風扇或建造屋頂。古代佛教高僧把經書刻在自己的幹葉上,在古代被誤稱為“貝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