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美國和日本人力資源管理方法的比較

美國和日本人力資源管理方法的比較

美國模式的特點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有兩種模式:東方模式和西方模式。西方以美國為主,東方以日本為主。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流派很多,但其基礎和根源都是美國文化,這就決定了這些理論和流派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無論是人力資源管理在萌芽發展過程中,還是成為壹門獨立學科的時候,貫穿人力資源的中心都是利潤,也就是錢。其實這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生存最重要的動力。壹位美國經濟學家用生動的話總結道。在美國最大的學問就是如何把別人口袋裏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成為處理人力資源的學問。

其次,從美國人力資源的發展來看,人力資源中的人經歷了“機械人”、“純利益驅動的經濟人”、“各種需求的社會人”和各種現代新理論下的“組織者”等階段。雖然他們在認識上有所深化,在實踐上有所進步,但仍然認為人不是“自然人”,是各種形態的。

第三,美國人力資源的出發點是個人,崇尚個人奮鬥,與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群體利益、和平最重要的合作精神相去甚遠。作為美國人力資源的典型代表和MBA的直接產物,他們早在學校就被培養成站在公司高層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很少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大部分MBA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意識: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裏,只有個人的成績才是至關重要的,其他的壹切都無足輕重。上世紀80年代,MBA學生為了出人頭地、謀取私利而轉行,這讓他們聲名狼藉,被稱為“以自我為先的壹代”。《新聞周刊》在1984最後壹期題為《雅皮士之年》的特別報道中說:“他們是臭名昭著的壹代,因為他們不斷試圖翻新設計來尋找刺激。”哈佛大學教授、精神分析學家亞伯拉罕·紮勒尼克(Abraham ZaLehnick)說,“過去,人們不像現在的年輕人那樣只顧自己。這壹代人沈迷於自戀,從來不想適應環境。就像哈佛商學院的大部分學生壹樣,他們總是詭計多端,時不時地耍花招,對同壹件事沒有表現出任何歸屬感和信念。”

因此,美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各個層面和領域,無論是人力資源開發、規劃、招聘、選拔和評價,還是績效評估、控制和管理,都是以利益為中心的。如果考慮到文化差異、自尊、自我實現等非盈利因素,最終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如果從自然人性和人類文化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美國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雖然有其極其有效和偉大的壹面,但卻有根植於美國經濟文化或美式快餐文化的先天狹隘和短視的壹面,不足以代表世界未來的趨勢和人類發展的方向。

80年代初,美國人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些現實問題。哈佛商學院第49屆畢業生萊恩·考斯特(Len Caust)說:“我們可以證明,妳可以通過生產優質產品來賺錢;生產劣質產品也可以賺錢。”所以美國的管理者對質量漠不關心。

《財富》雜誌將他們對質量控制專家戴明的反應描述為:“滾蛋!戴明,我們在賺錢。”正是在這種唯利是圖的人才觀的影響下,日後被日本人奉為神的戴明,不得不帶著他的品控理論遠赴日本結出碩果。

此時美國500家大企業中,只有3個總經理是人力資源經理出身,其他大部分都是財務和營銷出身。這種以金錢為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最終導致了美國產品質量的下降,以及在美國和國際上地位的下降。1980左右,美國管理層遭到各界公開抨擊。1981年《紐約時報》對美國管理的國際聲譽下降做了專題報道。與此同時,美國出現了壹股學習日本管理方法的熱潮。美國人認為,既然日本的產品和經濟發展得比美國好,“既然我們走錯了路,日本人肯定是對的。”

三,日本人力資源管理的起源

蔣介石年輕時曾去日本留學。無論在火車上、電車上、輪渡上,他總是看到日本人聚精會神地研究王陽明的《中國明朝傳》,讀完壹段就閉眼靜坐,壹心壹意,領會其中的深意。連軍人都學習陽明學,在生活和實踐中貫徹王陽明的“良知”和“知行合壹”的哲學。近代國學大師梁啟超到日本,驚訝於王陽明的《列傳》和朱的《近思》在日本如此流行。其實這就是日本無論經歷什麽,都能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重建自己的文化心理基礎。

追溯到日本人學習日本文化,可以追溯到很長的歷史。大規模學習和引進日本文化的是唐朝。從此,中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到了近代,中國明末遺老朱舜水,不甘叛變為清服務,遠渡重洋來到日本,恰逢德川幕府開國時期,重用並引進儒學,使德川家康踐行了孔子所說的“士要矢誌不渝,任重道遠”,成就了天下。確立了日本人以中國儒家思想為治國準則並付諸實踐的傳統。但在德川幕府時期,朱學說被奉為正統,王陽明學說從德川末期開始被奉為正統,這壹傳統被日本目前最著名的漢學家奉為“皇師”。

,發揚光大,使陽明學在日本,特別是在經濟界和政界,中國儒家經典,特別是王陽明的著作,成為政經界領導人深入學習的必備書籍。

第四,日本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

壹、向導師學習的方式。

基於中國文化對師友的尊重和他的親身經歷,安田康夫於1949年創立了“日本全國師友會”,有超過壹萬名來自日本政界和經濟界的領袖參加該會,是戰後建立日本管理思想和推廣中國文化的重鎮。鞍鋼之所以要成立“師友會”,是因為它的意義和宗旨來源於孔子的《論語》。《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改其不善者。”;《論語·顏淵》說:“君子以文會友,以仁助人。”;嵇《論語》曰:“利者有三友,友善、明、直。”。《曾子》壹書還提出了壹個被千百年歷史所證實的用人之道:“以師為王,以友為霸,以徒為死。”而鞍鋼的教師聯誼會也是名副其實,因為鞍鋼正都本人就是自戰後首相吉田茂以來日本歷任首相的最高導師。即使在中曾根首相訪美之前,他也應該親自聆聽安鋼的教誨。在安倍昭惠的倡導下,日本政界和經濟界形成了壹種“師友”風尚,互相鼓勵,互相學習,演變成了與日本經濟建設相輔相成、互為動力的文化精神建設。這是研究日本經濟的普通人往往容易忽視的事實。

第二,義利統壹的指導思想。

義利統壹是日本商界將中國古典儒家經典與現代工商業相結合的理念,也是日本商界恪守的指導思想。用明治維新時期著名企業家、“義利統壹”理論的實踐者澀澤榮壹的話說,“論語裏有算盤,算盤裏有論語”。

關於義與利的關系,《大學》裏說得很清楚,“德是基礎,財是目的。”《論語》也說,“君子商以道為本。”

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只是為了盈利,都是舍本求末,無法實現長治久安。另壹方面,Yasuo Yasuo經常引用《論語》“君子義,小人利。”以及“為利益而做,多抱怨。”兩句話闡明義利統壹論。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傾向於利己主義,享樂主義,追求物質生活,而唯物史觀把歷史發展的動力歸結於經濟因素,這也是偏見。經濟與道德,義與利,也就是我們國家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和諧的,相輔相成的。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說:“倉廩實而後知禮儀;吃飽喝足,方知榮辱。”歐美、日本、東南亞的經濟發展歷程也證明了這壹點。當年人均國民收入達到2000美元時,經濟增長就會出現重大分水嶺,因為只要超過這個水平,人們追求的目標就會發生重大變化。這個時候,物質方面的追求已經到了壹定的極限,而精神方面的追求越來越重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也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這壹現象,即在壹定條件下,工資的增減對工作績效的質量基本沒有影響。

bsp日本就是這種情況。當國民收入達到這壹水平時,世界各地的人和地方政府來東京設廠的現象突然減少了。原因是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發生了變化,工作機會和工資不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所以對於企業來說,義利不可偏廢。

但是,不僅是歐美日,歷史上的中國也有重利輕義的傾向。日本江戶時代的山田顧芳壹針見血地指出:“善於控制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人站在事物之外,不屈不撓。現在的理財經理,財富見多識廣!”

只有超越利潤,才能把握利潤。

他說:“卑微的人壹貧如洗,他的房間就像壹塊懸著的巖石,甑裏有灰塵,但他看不起它,站在壹邊。”而且財富也來了!除了財富,壹般人想要的不過是幾兩黃金,但是經過多年的汙穢,得不到,又餓又困,渴望死亡,也在財富之中。“在近代,大平鄭方提出的“計利應天下,求名應天下”高度概括和總結了日本企業界倡導的義利統壹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