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愛因斯坦的簡介

愛因斯坦的簡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美籍德國猶太人。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它的深刻影響及廣泛應用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

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壹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鬥。他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西南的烏耳姆城,父母都是猶太人。

1880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壹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地思考。

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壹次臥病在床,父親送給他壹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總是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壹定有什麽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壹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壹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麽能指南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功課屬平常。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更是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妳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16歲時,離開德國。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裏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壹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在叔父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的受到了科學和哲學的啟蒙

1902年2月21日,愛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國籍,並遷居伯爾尼,等待專利局的招聘。

1903年,他與大學同學米列娃.瑪麗克結婚。

1900~1904年,愛因斯坦每年都寫出壹篇論文,發表於德國《物理學雜誌》。

1905年,愛因斯坦在科學史上創造了壹個史無前例奇跡。這壹年他寫了六篇論文,在三月到九月這半年中,利用在專利局每天八小時工作以外的業余時間,在三個領域做出了四個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他發表了關於光量子說、分子大小測定法、布朗運動理論和狹義相對論這四篇重要論文。

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

1911年,他分析了剛性轉動圓盤,意識到引力場中歐氏幾何並不嚴格有效。同時還發現洛倫茨變化不是普適的,等效原理只對無限小區域有效……。

1912年,愛因斯坦回到蘇黎世母校工作。

1913年發表了重要論文《廣義相對論綱要和引力理論》,提出了引力的度規場理論。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8月即爆發了第壹次世界大戰。

1914年9月,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

1914年10月,愛因斯坦拒絕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所謂“文明世界的宣言”,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壹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愛因斯坦科學成就的第二個高峰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壹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

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上是壹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反對任何暴力和戰爭。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壹場論。

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於統壹場論的探索。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壹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壹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壹個重大成果。

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1955年4月18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美國普林斯頓。

中文名: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外文名: Albert Einstein

國籍: 美國,瑞士

民族: 猶太族

出生地: 德國烏爾姆市

出生日期: 1879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 1955年4月18日

職業: 物理學家,哲學家

畢業院校: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主要成就: 提出相對論及質能方程

解釋光電效應

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

代表作品: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誌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有壹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對的。”但愛因斯坦的理論不是這壹哲學式陳詞濫調的重復,而更是壹種精確的用數學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學的度量是相對的。顯而易見,對於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依賴於觀測者本身。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壹天德皇軍隊通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湧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為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向往,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並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中學時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並不申請加入意大利國籍,他要做壹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並且在“敵國”裏作了壹連串“和平”演說。他的思想和行動,使他險遭殺身之禍:壹個抱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俄國貴族女刺客把槍口偷偷對準了他;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為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意大利遷到荷蘭,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為,在美國這個國度裏,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存下去。 (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85年第5-6期《愛因斯坦的反省》)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大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壹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廣義相對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有很大的影響。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堅守著“上帝不擲骰子”的量子論詮釋(微粒子振動與平動的矢量和)的決定論陣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恒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壹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壹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水星近日點的近動[這是牛頓引力理論無法解釋的],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壹。(其他兩位是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1979年和平獎得主德蘭修女。)

[編輯本段]成長履歷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Ulm, Kingdom of Württemberg, 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玻琳。

1881年11月18日,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在慕尼黑出生。

1884年,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5年,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 School)讀書;在家裏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裏德曼是指導老師。

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1年,自學歐幾裏德幾何學(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開始讀康德(Immanuel 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calculous)。

1896年,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 愛因斯坦

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誌》上並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壹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4年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為正式三級技術員。

1905年3月,發展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壹篇論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愛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

8月 即爆發了第壹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 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 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壹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征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壹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愛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壹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並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壹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壹點可以肯定:像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和士兵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臺第三天,愛因斯坦寄給他的母親連續寫了兩張明信片,歡呼“偉大的事變發生了……親身經歷了這個事變是多麽榮幸!” 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是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侵略和掠奪戰爭不斷發生的現實,打破了他美好的夢想。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日益法西斯化,使愛因斯坦意識到新的野蠻戰爭不可避免,促使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表示:“當法律和人類尊嚴必需保衛時,我們壹定要戰鬥。自從法西斯的危險到來後,現在我不再相信絕對的被動的和平主義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義統治歐洲,那就不會有和平。” 由於愛因斯坦的進步活動,又因為他是猶太人,因而被德國納粹分子列為重要的迫害對象,幸而他1932年底離開德國到美國講學,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搗毀,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著作被焚毀,納粹還懸賞二萬馬克要殺害他。面對納粹分子暗殺的危險,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更堅定地戰鬥。當他的摯友勞厄寫信勸他對政治問題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大聲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著戰爭,和平必須用武裝來保衛,呼籲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作鬥爭。 當愛因斯坦後來從無線電廣播知道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殺傷許多平民時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後來寫了壹封告美國公民書,說:“我們將此種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學家們,對於壹切事物都要優先負起責任,必須限制原子能絕對不能使用來殺害全人類,而是用來增進人類的幸福方面。”

1919年 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視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壹”。12月,接受德國唯壹的名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1年4月2日到5月30日間,為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壹起首次訪問美國。

1922年1月,完成關於統壹場論的第壹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因對光電效應作出解釋而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月17日-12月29日,訪問日本。

1923年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12月,第壹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壹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為勝利在望;後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為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於統壹場論的探索。

1926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月,被選為“德國人權同盟”(前身為德國“新祖國同盟”)理事。

1929年3月,50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0年12月11日至1931年3月4日,愛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講學。

1932年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

1933年1月30日,納粹上臺。

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啟程回歐洲。

3月20日,納粹搜查他的房屋,他發表抗議。後他在德國的財產被沒收,著作被焚。

1935年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是年,為使諾貝爾獎金(和平獎)贈予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四處奔走。

1937年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壹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壹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壹個重大成果。 在統壹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的從頭開始。由於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壹天,他還在病床上準備繼續他的統壹場理論的數學計算。 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壹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鬥。他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938年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8月2日,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0年5月22日,他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3年5月,作為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

1944年,他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他繼續發表大量關於世界政府的言論。

1949年1月,寫《對批評的回答》,對哥本哈根學派在文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中的批判進行反批判。

1950年2月13日,他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制造氫彈。3月18日,在遺囑上簽字蓋章。

1951年,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2年11月,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2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3月,他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他在醫院逝世。 漫長艱難的探索廣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為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壹場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