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巴渝新居讓外壩村農民走出大山巴渝新居

巴渝新居讓外壩村農民走出大山巴渝新居

自從2010年底搬進新居以來,重慶市涪陵區馬武鎮外壩村68歲的村民李華喜就壹直很開心。住了幾十年山上的土坯房的他對寬大明亮的新居以及用煤氣的廚房十分滿意。在外壩村,像李華喜這樣的村民已經有152戶。而這壹切全歸功於外壩村的巴渝新居建設。

馬武鎮外壩村位於涪陵區西南部,距涪陵城區26公裏。全村558戶1875口人,幅員面積1.32萬畝,耕地面積2662畝,林地面積3012畝,海拔高度在500~930米之間。

外壩村有6個村民小組。巴渝新居建設之前,山下2個小組的居住環境還算可以,但山上4個小組的居住環境卻十分糟糕,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條件艱苦。村民居住的土坯房歪歪斜斜,滿是裂縫,每逢傾盆大雨,便有倒塌的危險。村民的房間裏幾乎看不到什麽電器和家具。由於沒有自來水,農民只能靠天吃飯。

2008年11月,重慶市委三屆四次全委會明確提出,在農村大力推廣巴渝新居,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建房,每年建設3萬戶,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2萬戶。2009年7月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做好2009年巴渝新居建設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工作的通知》,對巴渝新居的具體要求和具體補貼作了規定。

針對外壩村的客觀情況,馬武鎮外壩村抓住重慶市實施巴渝新居建設的有利時機,采取宅基地置換的方式,於2009年7月開展巴渝新居壹期工程建設,***有40戶搬進新居。2010年8月和2011年1月開展二期和三期工程,分別有60戶和52戶村民受益。

外壩村的風貌、質量得到了重慶市和涪陵區領導的充分肯定,被確定為市級巴渝新居示範點,並制作成沙盤在重慶市委三屆七次全會上展示。外壩村還被評為市級生態村、市級衛生村、市級黨建示範點、市級減災示範點、市級整村脫貧萬元增收示範村以及市級整村生態移民示範點。

政府重視,政策扶持

與《村委主任》記者采訪過的江蘇省胡樓村、安徽省宋崗村、黑龍江省曙光村和河南省孟樓村相比,外壩村最大的特色是重慶市、涪陵區和馬武鎮三級政府給予了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這是外壩村巴渝新居建設成功的關鍵所在。

從2009年開始,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每年都會下發關於做好巴渝新居建設工作的相關通知,逐步加強對巴渝新居建設的財政支持。2010年6月,重慶市委三屆七次全委會出臺“民生十條”,著重強調要加快巴渝新居建設和危舊房改造。

重慶市城鄉建委專門制作了巴渝新居張貼畫和《農房建設科教片》送到外壩村,還編寫了《農村康居工程建設技術導則》等,使得巴渝新居建設家喻戶曉,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建房的積極性。

重慶市城鄉建委積極爭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設立巴渝新居專項補助資金,對巴渝新居建設給予資金資助。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專門推出農村巴渝新居貸款,建房農戶的貸款金額最多可為建、購房投資總額的60%,最高者可達8萬元,貸款期限最長可為5年。

涪陵區委書記張鳴、區長沈曉鐘以及重慶市建委的領導十分關心外壩村的巴渝居民點建設,先後多次視察,給予充分肯定並作重要指示。區委辦、組織部、規劃局、建委、環保局、民政局、扶貧辦等部門在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

馬武鎮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巴渝新居居民點建設領導小組,落實了具體的辦事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將巴渝新居居民點建設工作以目標任務的形式落實到相關部門進行考核。領導小組堅持每周開展壹次居民點建設情況通報,每月召開壹次分析會,每季度召開壹次專題會。按照“政府引導、部門指導、村委會牽頭、農戶是主體、市場化建設”的模式,領導小組多次到外壩村檢查、指導、協調線路遷改等問題,督促村委會嚴格按照“壹事壹議”和“四議兩公開”的方式,及時解決居民點建設中的種種問題,確保外壩村巴渝新居建設的穩步推進。

馬武鎮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聯合外壩村村委會、建設項目監理單位和業主委員會認真開展日常監督,嚴把規劃設計、施工質量、施工安全和建設管理等環節。房屋主體工程竣工後,鎮政府邀請區規劃局、區城鄉建委、區環保局等主管部門及設計單位、業主代表進行聯合驗收。

從2009年開始,外壩村總***獲得上級政府1191.3萬元的財政支持,其中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500多萬元、扶貧救災專項資金300多萬元、高山移民專項資金100多萬元、巴渝新居建設專項資金200多萬元,確保了建設資金的及時到位和專款專用。

民主管理,公平公正

在市、區、鎮三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外壩村村兩委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最大限度地讓農民自己當家做主。

2009年6月,大學生村官曾蕓飛當選外壩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幹部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往山下搬,但在山上住了壹輩子的村民,誰都不願意搬。

不得已,村幹部決定從在村民中有壹定影響力的老隊長符習久那裏突破。每到下雨天,村幹部就往符習久家裏跑,因為只有這個時候他才在家。經過兩個月的工夫,符習久終於被說動,答應帶頭搬遷,並主動幫助村幹部動員群眾。

除了登門拜訪,村社幹部還采取會議、宣傳車、標語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民走集約用地、功能合理、經濟適用、美觀大方的巴渝新居建設之路。村幹部請來區規劃局幹部、重慶大學教授為村社幹部、村民代表講巴渝新居,讓大家認識到巴渝新居不但功能更為合理,而且便於村民享受公***服務。

村幹部先後組織村民代表、設計人員到江津、大足、永川等地參觀考察巴渝新居建設。在此基礎上,聘請重慶大學教授編制居民點風貌設計規劃,召開評審會廣泛征求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最後,村裏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統壹建設坡屋頂、青灰色水泥瓦和白色外墻漆的新居,這種新居既體現了巴渝特色,又融合了現代元素。

在具體工作中,村兩委決定成立業主委員會具體負責巴渝新居的建設。業主委員會由決定建房的業主代表組成。業主委員會采取“壹事壹議”的辦法,確定拆遷補償方法、房屋面積、戶型、造價、施工單位等。

在拆遷補償方面,外壩村是這樣操作的:磚房、土房分別予以270元/平方米和140元/平方米的價格,宅基地置換耕地部分按照人頭計算,每人予以5000元的補貼,對於農村困難戶、殘疾人家庭及地災搬遷戶,每戶補助搬家費1000元。

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村幹部和業主委員壹起負責建設中的協調、規劃監管等,確保工程質量、安全進度和風貌特色。

村民建房采取自願報名的形式,並向業主委員會交納壹定數量的保證金。業主委員會組織由村民代表、黨員代表、村幹部等人參加的承建商招標會議,確定資質優良的建設單位。

樓房建成後,業主委員會組織業主采用抓鬮的方法來確定房屋的具體位置。農戶只需按照620元/平方米的價格交納資金便可入住,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貼。

公***設施,配套完善

《村委主任》記者徜徉在外壩村的鄉間小道上,放眼望去,壹幢幢極具“重慶味”的巴渝新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在滿坡綠樹紅花的映襯下,宛若壹幅絕美的田園詩畫。

“我們從幾十年的老土房搬進山下的新樓房,大馬路壹直通到家門口,真方便。”李華喜指著整齊排列的小洋樓開心不已地說。

外壩村的巴渝新居具體表現為三層小樓的形式,沒有院子。每4戶農民***壹棟樓,每棟樓的第壹層為商業門面房,第二層和第三層為居室,居室又細分為160平方米和140平方米兩種戶型,裏面包括三室兩廳壹廚壹衛。

外壩村村委主任王遠建告訴《村委主任》記者,之所以建設商業門面房,主要是考慮到讓農民通過出租或做生意的方式增加收入。

巴渝新居主體部分建成之後,村兩委逐步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先後拓寬道路5900米,硬化道路6200米。建成壹座日處理200噸飲水的自來水處理廠和壹座農家書屋。

涪陵區委組織部、區環保局和區財政局***同扶持外壩村建起了村兩委辦公室。區體育局支持村裏建起了壹個村級塑膠燈光球場,四周安裝乒乓球臺及各種健身器材。區衛生局支持村裏建了村衛生室,並配齊了衛生設施。

住上新房之後,村民們改善居住環境的意願也愈加強烈了。村裏策劃成立了壹個微型企業,決定由它來統壹負責152戶村民的垃圾清掃以及綠化管理工作。

由於生活汙染治理設施完善、環境質量較好,外壩村於2010年11月被評為重慶市市級生態示範村。這是涪陵區第壹個創建成功的市級生態村,也是重慶市第二個創建成功的市級生態村。

巴渝新居的建設極大地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由於有了超市,村民在村內就可購買到日常生活必需品。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變化,再也沒有出現隨地亂吐痰、隨地亂扔煙頭紙屑等行為。村民們的娛樂項目也多了,以前老愛壹起打麻將,現在,看書看報、下棋打球的人多了。

很多村民認為,由於新居寬敞明亮,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周圍有青山綠水環繞,空氣新鮮,他們的居住條件不比城裏人差。

產業興農,富路寬廣

重慶市委研究室產業處處長肖澤群認為,巴渝新居建設的內涵不僅僅在於蓋房子,它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將推動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動。

外壩村的巴渝新居建設不僅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條件和完備的公***服務,還為農民增收提供了穩定可靠的保障。

巴渝新居建設節省出的宅基地為該村的招商引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推動了農民土地的流轉與集中,同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外壩村村委主任王遠建告訴《村委主任》記者,等所有村民都搬到巴渝新居的時候,外壩村將節省出100多畝宅基地,這些宅基地置換成耕地後可以為村裏的招商引資提供便利。

對於那些不願種地的村民,村裏鼓勵他們將土地流轉給大戶和公司來經營,實現規模化種植。大戶或公司優先在這些農戶中招聘員工。

為了夯實產業基礎,村兩委采取“產業帶動基地、基地發展大戶、大戶引導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扶持、培育農村專業大戶,走“公司+大戶”的農業產業化道路。公眾肉鴨養殖專業合作社利用閑置坡地,采用鴨―沼―菜模式,年出欄肉鴨100萬只以上。

通過招商引資,目前,村裏引進的水晶飾品廠已安排60多名村民就業,月工資2000多元。引進的貝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片開發中藥材500畝,在離居民點較遠的高海拔地區發展豐產林3000畝。村兩委依托惠馬專業合作社,在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低海拔地區錯季節集中打造以食用菌為主的蔬菜基地500畝,利用冬閑地種植青菜頭1780畝。

村裏還組建了扶貧互助合作社,破解村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加大對農民專業技能的培訓力度,引導勞動力內傳外輸,增強村民增收致富的本領。

外壩村壹組村民劉勇靠木工手藝,和老婆在村裏幫人做門窗和家具,每天收入近300元,壹年下來能賺10萬元。他在村裏買了壹套160平方米的房屋。

沒有手藝的人也有活幹。村民邱幫平兩口子在水晶飾品企業上班,壹天收入170元,廠裏還包壹頓午餐。

壹組村民徐應芳繼續種地,但這次是“為別人打工”。她和30多位村民把土地流轉給貝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每年500元/畝,她的2畝地每年坐收1000元。她在該企業上班,種植紫菀、白花前胡,工資40元/天。

“2010年,外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35元,比2009年提高了近1500元,同比增加31%,有275戶農戶提前2年實現了增收萬元的目標,外壩村也因此被評為重慶市整村脫貧萬元增收示範村。”外壩村村委主任王遠建告訴《村委主任》記者。

(本稿采訪過程中,得到了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黨委宣傳委員陳正權和馬武鎮黨委宣傳委員何龍飛的大力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