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為什麽咨詢師很難成大事?——可怕的“顧問陷阱”

為什麽咨詢師很難成大事?——可怕的“顧問陷阱”

壹個

前幾天和壹個咨詢師聊天,他突然脫口而出:

妳說,為什麽咨詢師很難成大事?!

這讓我目瞪口呆,因為我們習慣認為管理咨詢行業是高壓行業,咨詢師是精英。

但是仔細看看各行各業的大佬,好像沒幾個是顧問(可能我是無知):

最著名的應該是管理學大師,日本人大前研壹,在麥肯錫呆了23年;

優酷土豆董事長兼CEO古永鏘也在貝恩咨詢待了三年;

華潤醫療集團原CEO、著名作家馮唐(原名張海鵬),曾供職於麥肯錫。

他們幾個人,有咨詢背景的混得比較吃香,其中馮唐的更大成就,還是在寫作方面。

麥肯錫從1926成立至今,已經90多年了。

中國的咨詢業在20世紀80年代萌芽,90年代後迅速發展,到現在已經快三十年了。據統計,目前中國管理咨詢行業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以每年30%左右的離職率,其中約有壹半跳槽到了甲方..所以二三十年後,加上在咨詢公司洗禮培養的人才,應該有6.5438+0萬人。

太奇怪了。管理顧問作為高學歷、高智商的代表,往往被稱為智囊團。為什麽他們沒有出幾個成大事的人?比例應該不會這麽低,感覺有點像每年的低年級班和高考狀元,最後“偉人”不多。

為此,我們做了壹些思考和探討。

不是自嘲顧問,畢竟我也是其中壹員。剛剛帶著深刻反思的精神,我做了分析。反思和批判的是現象,不是職業,不是人。發現了壹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我稱之為。

“顧問陷阱”

我們很容易陷入這樣壹種情況,手裏有壹手好牌,但自我感覺良好,沈浸其中,卻打不好牌。

咨詢師有幾個典型特征:

1.感覺不錯。

不可否認,咨詢師的背景很好。無論是國內的咨詢公司還是國外的咨詢公司,對學歷和智商的要求都很高,是高學歷高智商的行業。像麥肯錫這樣的頂級咨詢公司,人才大多來自國外頂尖大學或者國內北青復交。國內管理咨詢公司很多基本門檻都是研究生。

門檻高,再加上每年招聘的人數,咨詢畢竟是小眾行業。所以咨詢師天生就有壹種難得的優越感,也是精英。

積累了壹些咨詢經驗,比別人懂得多;穿西裝打領帶,出入星級酒店,有說有笑總是在各種老板之間,很容易產生我牛逼的錯覺。

另外,自古以來“士相輕”,很多時候咨詢師都是不感冒的。所以有很多優秀的自由職業咨詢師,但是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各自為戰。

有個顧問在會上直接說:

我不喜歡和愚蠢的人打交道。

這是咨詢師的驕傲,但這種驕傲有時候是壹種束縛,不夠開放,讓我們失去了更多合作和聯盟的機會。

2.我很貴!

咨詢是壹個按時間收費的行業,項目報價壹般是按照天數,不同級別,不同價格。

管理咨詢行業,產品不多,主要賣顧問和服務。因此,咨詢師這壹職業側重於“疊加效應”:

年齡越大,越吃香,經驗越有價值,服務是按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付費的。

顧問的壹切服務都離不開人力的投入,就像搬磚行業壹樣,離不開人。而且多搬磚只能多加人,很難規模化。我們做的是加法,不是乘法,沒有索引。

所以咨詢師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所有的投入都需要產出。

這與互聯網的平臺效應和金融業的杠桿效應完全不同。

平臺實用程序:

臉書斥資6543.8+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當時只有654.38+03人,3000多萬用戶。

臉書以6543.8+09億美元收購的WhatsApp,當時只有50個人,活躍用戶超過5億。

平臺效應使得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可以忽略不計。

杠桿效應:

IDG中國最初對搜房投資1萬美元,上市後投資回報率108倍;

王剛投資滴滴出行70萬,賬面報告35億,投資回報5000多倍。

這就是杠桿效應造就的申花,錢能賺錢。

咨詢師的收費思維也是互聯網免費思維的對立面,越來越受到互聯網的沖擊。收費思維已經束縛了格局,決策往往是緩慢而艱巨的。

所以咨詢師是在用體力和生命賺錢,賺的是沒有杠桿和泡沫的辛苦錢。這是壹條艱難的道路,咨詢職業容易在咨詢師身上留下很深的思維烙印,即使出來也很難做廉價的事情。

3.教練,不是運動員。

剛入行的時候,我的顧問告訴我,妳需要知道很多,因為客戶自然覺得妳應該知道很多。所以,妳必須:

橫到側面,豎到底。

帶我的咨詢總監跟我說得最多的口頭禪就是:掘地三尺!

怎麽辦,挖地三尺才能明白,因為我們是專業的!

專業在很多時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停留在理論層面。雖然和很多學院派相比,管理咨詢公司的咨詢師都是接地氣的,但我們還是逃不開自己是教練而不是運動員的事實。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教運動員跑步,我們懂,但不壹定懂,也不壹定跑得更快。

咨詢師停留在知識層面,而不是實踐層面。當然,我們並不是否定壹個教練的價值,培養壹個優秀的運動員也是壹個偉大的教練。在復雜的商業世界中,顧問可能不是壹個優秀的運動員。

所以咨詢師做了很多年的咨詢師。雖然他很努力,也很耐鍛煉,但他壹直都是副駕駛,終究當不了老司機。即使跳槽到乙方,也多是從事助理的崗位。

當我們走出副駕駛,坐上駕駛位,握住方向盤的時候,才發現實際路況太復雜了。人心太復雜了。

4.書看多了,路不夠野。

精英人士難免會“看不起”普通行業,不願意低起點、小起步。像劉這樣的小店很難起家,更別說開飯店了。

這和歧視無關,只是因為咨詢師的機會成本高,不願意放棄。這些指征的高明,有時是壹種糖衣炮彈,限制了我們有更多的選擇。

所以妳會發現,大部分咨詢師都沒有老壹代創業者踏實,也沒有新生代創業者有沖勁。

久而久之,咨詢師的痕跡越來越重,路徑依賴越來越重。

壹個偉大的開始,往往是從草莽開始,或者說是從那個沖動開始,往往需要壹些土匪和勇氣。

書讀多了,必然讓妳更理性。

揮霍

當然,也有壹些例外。

除了上述幾位大佬,我突然想起了壹個人——陳偉,我在HayGroup的前老板,當時負責HayGroup的東北亞業務(包括大中華區、日本和韓國)。

他來自實戰:他在可口可樂和耐克工作過,然後他加入了管理咨詢。

投入實戰:2014加入萬科,任執行副總裁兼首席人力資源官;2016加入滴滴出行,從行業轉型互聯網。

每壹次都是重大卻華麗的蛻變,每壹次都是突破。

他曾經承認,當他收到滴滴出行Offer的邀請時,他壹開始是拒絕的:

壹方面,他年齡較大,沒有互聯網行業的技術背景,“不適合互聯網公司的要求”。但最終我還是決定“在中國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下,加入這些後半生的創業大軍”。

每壹次飛躍都來自於自己的突破。

每個咨詢師都手握壹手好牌——華麗的背景、高學歷和高智商,咨詢實踐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知識和經驗,擴大了人脈...

當然,這手好牌不是隨便抽的,而是咨詢師努力的結果。

就這壹手好牌,不應該能打出更好的成績嗎?

也許我們需要在思維上有更大的突破。

當然,“咨詢師陷阱”不僅僅存在於管理咨詢行業,其他很多地方和職業也存在: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名企員工,還有壹些富二代……都有壹些難以割舍的好條件。這種良好的狀態很容易變成壹套盔甲,保護我們,也很容易束縛我們。

我們需要足夠的勇氣來打破這個盔甲。

每個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定義。親愛的朋友們,馬上就要春節了。錯了就別打我。我們壹起來分析壹下。妳有什麽看法?請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