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請告訴我岐山的文化和民俗。急用!越快越好!

請告訴我岐山的文化和民俗。急用!越快越好!

煙臺(別名“岐山”)城的興起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洪武三十壹年(1389),為防止外敵入侵,在芝罘島(今煙臺山)對岸靠海的北山上修建了警報狼煙墩,故名“煙臺”。同時建立了“岐山守千戶”的軍事組織,修築了城墻堅固的岐山城,這也是煙臺綽號“岐山”的原因。現在,幾乎所有的舊村莊都變成了城市的街道,城市作為壹座紀念碑被保存了下來。在煙臺,鎖城常被稱為“鎖城”。城市雖然不大,但東西南北設備齊全。除了十字街,還有繞著老城墻跑的耿道街,壹切都還保留著軍事駐防城的格局。壹座明代的城市,壹座明清建築的城市。高樓環繞,城市像壹棵古樹,是煙臺城的根。

1131年(金天會九年),設立浮山縣,芝罘島劃歸浮山縣東北保險,芝罘村劃歸芝罘社。此後芝罘壹直是浮山縣的領地,直到1934年山東省政府設立煙臺特別行政區,從浮山縣分離出來,劃入煙臺特別行政區。元末明初,壹部分彜村居民開始向彜灣以南遷移,靠打魚或上山種田為生。此外,還有幾個分散的魚棚和山墩,數量只有幾百個。大部分是季節性流動人口,沒有形成官方命名的村莊。其中也有固定的漁民,如高、楚、夏、於、瑤、刁等。除了捕魚,他們還占山耕種自己的土地,稱為“占山戶”。這些住戶可以算是早期的煙臺居民。

明初,日寇入侵沿海邊疆,人民深受其害,國家不得安寧。為了防止倭寇的入侵和騷擾,明朝采取了“建小城市衛生所”的軍事預防策略,在全國各州縣重點地區設立衛生所(大致以5600人為壹個衛生所,1120人為壹個,官員1000人;112有100戶。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壹年春),在魏寧海(今牟平區)設千戶守岐山,建城。當時是全國修建較晚的千戶廳,至今已有600年歷史。

如今的岐山市位於芝罘區的繁華地帶,周圍高樓林立。不過當初岐山守千戶的遺址有些講究,命名也有些爭議。如果調查的話,需要從歷史和古代兵法的角度進行調查。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關於岐山名稱的由來,古代有三種說法。壹指“塔頂”,海拔397米,人稱南山。民間傳說,上面曾有“神仙棋局”,名為棋山,玩法為奇山。第二,古時候壹夜颶風決口,壹夜之間在上匡東南堆起壹座土山。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就取名為岐山。三、玉皇峰原名旗山,海拔72米。元末建玉皇廟,後建戲臺。兩側石柱亦曰:“蟾洞映奇山,衣妝傳情,海市蜃樓試見錦繡文章,點出興亡之劇。”“癩蛤蟆洞映岐山”是“岐山”石刻歷史保存的唯壹證據。玉皇廟距離岐山市中心僅65,438+0,500米。中國古代有“以近命名城”的傳統,所以以岐山命名城也就順理成章了。

那麽從古代兵法來看。防禦工事必須具備進攻、防禦和撤退的必要軍事條件。從旗山最初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看,北面以芝罘島、崆峒島為天然防禦屏障,南面以塔山山峰為退守之地,中間有兩條河(即解放路、西南河路附近,原為兩條河)防守,可從河流中取水進行護城河防守;離城不遠的北山(今煙臺山)有壹座狼煙碼頭,敵情發生時可發射煙火信號;東有魏寧海,西有浮山縣,東西軍事聯絡十分方便。岐山鎖城的場地設計也很有講究。其南北軸線與塔山至煙臺山的南北軸線重合,索城南門與玉皇廟平行。這樣的布局設計非常符合中國古代兵法的軍事指導思想。

岐山市占地9.86萬平方米,面積7.96萬平方米。城西門東有寶德門,西有宣化門,南有福祿門,北有朝崇門。城門之上有壹座城樓,是為了觀察和指揮而設計的。城門和城墻底部都用青石砌成,上部用大青磚砌成。墻高7.33米,厚6.67米。城門之間有平衡的“店鋪”,“店鋪”呈弧形,突出於城墻外,可三面禦敵,形成四層十六店的防禦格局。城墻內有壹條環形的馬道,可以直接進城打仗。十字街是老煙臺的第壹條街,直通四門。作為壹條軍路,已經成為芝罘區的大姐。在城西北(今石巖街),有數以千計的官員及其家屬的辦公室和住宅;城東北有訓練場(原高家胡同、付嘉胡同);城西南(今蒼玉街)設營房、廚房、糧庫;建所同期,因在北門(今煙臺山)建立了瑯琊墩臺,故在民間年間稱為煙臺。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羅伯修編《浮山縣誌》。《地理圖》第壹冊標註了15沿海碼頭、平臺,14自西向東依次標註為碼頭。只把最東邊的標註為煙臺(今煙臺山),在現存的歷史地圖中。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何樂山編《浮山縣誌》,其中寫道:“有巨石如舟(指煙臺上刻有‘自然奇觀’),煙臺二字又出現了。

岐山建城後,沒有大的倭寇入侵,基本處於壹個和平安寧的時期。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廷頒令,廢旗山守千戶,軍改為民地,改稱旗山社,行政上歸浮山縣管轄。禁衛制度廢除後,原千戶、副千戶被貶至庶人,官兵被解除武裝,多從事農業、工業和商業。千戶後裔張、劉在原城內大興土木,修建房屋,逐步將軍事建築結構改造為百姓民居。因此,他們也被稱為奇怪的山,城市和城市。由於居民建築規模較大,人口逐漸增多,張姓和劉姓兩個姓氏迅速發展到2000多個。他們建造最多的房子,然後出租。人們有時稱之為“城市中的張家”和“城市中的劉佳”。從軍用土地到民用土地的變化是岐山市的壹個重大歷史變化。隨著外姓的湧入和人口的急劇增加,岐山人口向外擴張,經濟逐漸繁榮。這壹時期,岐山及其周邊已形成13個固定村落,稱為岐山社十三村。分別是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個村,以張姓、畬族居多。在岐山南面的上夼村,有許多姓,如遲、李、敬和孔。岐山以西的石河村,以張為主;岐山院西南的南關村(曾名西南關、南關院),以張姓、劉姓為主。岐山院東南所東莊,以屈、張、傅姓為主。在岐山西北的大、中、小海洋村,多為張、劉、袁、王、姓。這些村莊之間有公路相連。旗山社13個村的人口來自四面八方,幾乎和芝罘島壹樣大。村,浮山縣、穆平縣、海陽縣、文登縣等地,遠至齊河縣、曹西安縣、聊城、高唐及河北、河南、湖北、遼寧等地。十三個村子因為人口復雜,所以在出生、婚姻、喪事、節日、裝飾習俗、方言等方面都不壹樣。

煙臺是壹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說她老,是因為早在壹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這裏就有人居住了。據說她很年輕。她是山東省第壹個開埠的城市。1956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中法簽訂《中法天津條約》,鄧州被開辟為通商口岸。鑒於煙臺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

煙臺名字的由來

“煙臺”這個名字來源於芝罘灣北山山頂上修建的碼頭。倭寇入侵古界時叫烽煙,放烽煙的車站叫“煙臺”。明洪武31年(1398),為了防止倭寇騷擾,在岐山山腳下修建了數千間房屋,同時在北山上修建了烽煙四起的“煙臺”。15世紀後期,日本諸侯混戰,大量戰敗士兵成為失去軍職的“武士浪人”。與沒有辦法獲利的商人壹起,形成了壹股侵略中國沿海地區的惡勢力。因為日本在古代被稱為“奴隸國”,所以被稱為“敵國”。北山雖然是低矮的荒山,但卻是三面環海的制高點,所以煙臺就建在山頂上。煙臺高6.5米,長15米。它是用特制的大青磚砌成的,頂部四面有垛,看起來像城墻。

“煙臺”壹詞最早出現於清代康熙12 (1673),在福山縣羅伯編纂的《福山縣誌地理圖》上有記載,有14墩,1臺(墩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山縣何樂山重修福山縣誌時,稱北山煙臺山。

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的圖騰。所以中原把這些少數民族的軍隊稱為“狼兵”。“狼兵”入侵時燃燒烽煙,發出警報,故稱“狼煙”。據考古考證,烽煙的燃料是蘆葦、紅柳和雜草。所謂狼糞,燃燒時其煙直冒,與事實不符。

“煙臺”建成後,芝罘灣基本處於寧靜狀態,因此“煙臺”上很少施放烽煙,但從19世紀中葉開始,烽煙滾滾而來,芝罘灣失去了原有的寧靜。這些烽煙,就是帝國主義侵華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煙臺對外開放,帝國主義列強稱霸煙臺。1905年,主管煙臺海關的英國人在煙臺山修建了燈塔,把煙臺變成了“燈臺”,指引船只進港。這無疑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物證,但也反映了歷史的進步,表明古老的煙臺開始進入近代史。可惜的是,這個被視為煙臺象征的煙臺與燈塔的結合體,在1982年9月被徹底拆除。

老煙臺十三村

煙臺歷史上有壹段“十三村”時期。如果說明洪武時期建立的岐山守備千宅是煙臺的形成期,清朝康熙年間廢除守備制度後,在岐山府的基礎上擴展為十三個村落,煙臺從此進入發展期。

13村雖屬浮山縣管轄,但由於村民多為外地人,成分復雜,民俗、語言差異較大。本地風俗和外地風俗在這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民俗,產生了不同於浮山及周邊縣的煙臺方言。品味煙臺方言,很多讀音和京劇裏用的中原音韻壹樣。有人戲謔地稱煙臺話為“從京(白)北上(博)”。

如今,因為旗山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4個村落基本保持了原貌,而充滿鄉土氣息的城外9個村落早已成為現代城市的組成部分。部分村名改為街名,如滄浦街、西南南關街、上礦路、大海陽路等。當人們走過以村莊命名的街道,漫步在13村的廢墟上,壹定會感受到歷史車輪的速度,彈指壹揮間,村莊就變成了城市。展望未來,煙臺會更好。

白石寨與白石文化

1989年4月,中國原始農耕史第二次日本代表團考察煙臺白石文化。壹行11人來到鬧市區金頂北麓山坡上的白石文化遺址。代表團的到來充分顯示了白石文化的重要性。在壹個城市的中心,擁有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全國罕見。首次發現於1962、1980和1981年,進行了兩次搶救性發掘。出土了700多件陶器、石頭、骨頭、角、牙齒和貽貝,發現了4萬多件可回收的碎陶,還發現了兩座墓葬。這兩次發掘的面積雖然只有227平方米,但地層關系清晰,出土文物豐富,為建立膠東原始文化序列,探索膠東文化起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從而證實膠東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白石”壹詞的由來是因為這壹帶地下有白石(石灰巖)。由於這個地區有居民,所以被稱為白石寨。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先民在此定居,是因為這裏南有群山環繞,北有大海,高度適中,坡度平緩,不僅適合發展原始山地農業,而且方便畜牧業和漁獵。從出土文物分析,白石寨遺址雖然與山東內陸關系密切,但由於地理環境不同,文化面貌和經濟類型存在差異。除了原始農業,海洋漁獵占很大比重。基於白石寨遺址鮮明的地方特色,被歷史學家命名為“白石文化”。

壹個城市是否有競爭力,取決於它的文化。白石文化是煙臺最原始、最重要的文化。

歷史給煙臺留下了壹座城市。

如今漫步在城市的十字街頭,仿佛能透過拴馬的石頭聽到600年前鐵血戰士的慘叫,站在附近的制高點俯瞰城市。散落的四合院,似乎還在冒著六百年前的煙。這座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無疑是煙臺的壹張名片。

因為,早在明朝,岐山城就已經成為中國北方沿海地區抗擊倭寇的著名城市。與岐山同城,有“狼煙碼頭”,有“狼煙碼頭”,這就是煙臺的名字。

城市在壹定程度上是煙臺的根。隨著時間的變遷,這座城市正在壹點點被侵蝕和風化。當很多老煙臺人和我們壹起“守望”這座城市的時候,“守根”成了他們最大的心聲。《最美煙臺》記者近日走訪了多位關註這座城市的有識之士,傾聽他們的聲音。

岐山市是煙臺的無價財富。

歷史給煙臺留下了壹座城市,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歷史。

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三十壹年(公元1398年),岐山城正式建立,有狼煙碼頭。1987年,鎖城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又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人們也關註城市的“文化保存價值”,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成為專家學者爭相研究的課題。

71歲的索城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春月說,索城現在還存在很多古建築。“比如索城的象征——千戶衙門,試想壹下,自然是清軍順治皇帝下詔撤銷旗山建制,官兵們立刻卸甲歸田或另謀生路。作為軍事設施,千戶衙門、軍營等很多建築絕不會在壹夜之間夷為平地,但會有壹個。作為首都的千戶衙門先不拆,改建成張家祠堂。也就是說,當時的千戶衙門,今天依然存在。”

除了“千衙門”,明代的壹些道路也清晰可見。《鄧州縣誌》記載:“岐山為磚城,壹周二裏,高二十尺,四門。南門叫福祿,北門叫朝沖,東門叫寶德,西門叫宣化。”城市雖歷經各個時期,被後人不斷改造,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邊界和主幹道網格局。現在的市街、北門街、南門街是《鄧州正史》中記載的十字街。現在南門的東西巷,北門的東西巷,東門的南北巷,西門的南北巷,都是明朝建城時的駐防樂軌。“上述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必將成為城市未來改造的最基本模塊。”張春月非常激動。

72歲的原市科協副主席趙認為,岐山市是“狼煙碼頭”的由來,即“保護這樣的歷史遺跡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壹種利用。現在中國很多城市都沒有古跡,都在爭搶,甚至捏造。我們為什麽不好好利用它們呢?我們要讓後代看到這些資源,這些輝煌的歷史!”

索城人民大院的山楂樹

保衛千萬家,往事能否重現?

怎麽用?如何轉型?很多老煙臺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在保護風貌、保持原有街區結構、空間和特色的前提下,完善生活設施,建設、維護乃至恢復部分具有歷史風貌的建築;建議將位於城市西北部的張家祠堂改造成城市的展覽館;也有人建議在原有的東門和西門上建兩座牌樓,作為再現城市風貌的重要窗口...

“明代岐山守千戶的主要建築有古城墻、千戶和練兵場。”72歲的市科協城建委主任畢浩說,“雖然在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分城墻被日軍拆除,以修復炮樓碉堡,但後來在1956、1972兩次拆除城墻和四個城門,修建勝利路,拓寬南大街,城市的基本外圍結構消失了,但仍能找到城墻遺址。”

他認為,主體建築的修復自然應該是城市改造的重點,而對於岐山城的整體保護來說,重要的壹環就是恢復岐山城的古城墻。只有修復古城墻,岐山城才能充分體現抗日城堡的傳統造型。他說,要把“岐山城中的古代軍事城堡”和“以軍事為主的古城景觀區”這兩個古建築群作為全市建築保護和改造的主要方向。他說,“雖然國家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被拆除的建築原則上不予恢復,但在壹個地區或壹個城市,有象征作用和重大意義的,可以恢復。岐山市是煙臺市的發祥地,是煙臺城市歷史的象征,城墻是城市的象征。恢復城墻就是恢復岐山城的標誌,恢復煙臺城的歷史。”

已故煙臺學者譚曾說,鎖城作為壹座典型的東方古堡,官宅古樸,突出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色,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壹定的研究價值。如今的索城,作為明朝的建築格局,基本不存在了。現在保留下來的基本都是清朝以後在明朝格局基礎上修建的建築。雖然近年來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和改造,壹些房屋經過維修後失去了紅磚綠瓦的古韻,但其城墻、街巷格局和大部分房屋仍保留著原有的風貌。

他提出,要完全恢復古建築的原貌,難度會很大。但比如可以選擇幾處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恢復明清時期的風貌,從拴馬石、面壁、門釘到瓦當、木格窗、神龕等。,還有城門,城樓,城墻,幾個寺廟,祠堂都要盡可能的恢復。

城中古城,煙臺的標誌性名片

除了古建築的修復,也有人提出建議,即確定功能分區,將城市改造成功能全面的文化旅遊城市。

“岐山城市應具備文化旅遊綜合功能,集居住、旅遊、文物交易、煙臺特產貿易、煙臺名吃、明清社會展示、市民休閑健身活動於壹體。"畢浩說,"只有這樣,岐山鎖城才能成為煙臺的蓬萊閣,讓人們來煙臺壹定要去看看岐山鎖城,提高城市乃至整個煙臺市的文化品位,延續煙臺六百多年前的城市史、文明史、文化史。”70歲的前市科協主席韓世興同意這壹觀點。他說,“煙臺作為壹個文化大市,旅遊大市,任何時候都應該處處體現,城市就應該是這樣壹個留住外賓的地方!古為今用,讓那些古城墻活下去!"

“這個想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浩說。“在規劃的基礎上,對現有建築進行深入調查和安全核查,對保持完好的老舊四合院進行修繕,完善室內設施;對部分墻體開裂、地基沈降、住宅使用危及安全的房屋,按規劃確定功能,重建明清建築風格;壹些違章建築應該被拆除。通過對現有民居和街道的保護和改造,使岐山這座城市具備文化旅遊的綜合功能。”

記者了解到,如今的城市裏,仍有1100多戶人居住。盡快改造城內基礎設施、道路、街巷,調整完善岐山城保護規劃,也是煙臺市建設蓬萊閣的重要環節。“通過保護和改造,改善旗山城區的基礎設施,水、電、暖、氣、通訊齊全,滿足現代人居住、服務和工作的要求和條件;並將對城市的道路和小巷進行恢復和整治,使街道和小巷暢通,消防通道暢通,以確保人民的生活安全,”韓世興說。“如何調整完善岐山城的保護規劃,如何保護建築,如何修舊如舊,如何打造文化旅遊名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張春月講述城市的故事。

留住根,讓民俗文化“復興”

索城不僅是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群,也是保存完好的民俗文化傳承之地。張、劉等大家族在這裏生活了600多年,他們的衣食住行、節日慶典、禮儀信仰、民間藝術、口頭文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因此,挖掘鎖城的文化內涵成為鎖城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城市沒有了,居民就會分散到四面八方,幾百年共同生活形成的所謂民俗文化也會消失,發展就無從談起。”煙臺的民俗學者安家正在接受采訪時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城市的文化’,以找到煙臺區域文化的準確定位。”

安家正說,某種程度上,煙臺的地域文化非驢非馬。與內陸文化相比,沒有厚重的民俗沈澱,但與海洋文化相比,明顯封閉。所以,如何找到根源,找出“城市的文化”各個層面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才能真正讓煙臺有文化有品位。從眼前來看,不妨先發掘“飲食文化”,為旅遊業提供壹些“無形資產”,帶來旅遊業的振興。“如今的煙臺已經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旅遊業不得不註重吃、住、玩、買的壹站式服務。煙臺的飲食文化很基礎,根在城市!”

已故著名民俗學家薩曼先生還以《留在青山》為題寫了壹篇保護城市的文章。他提到,從文物的角度來說,岐山這座城市應該得到保護,從民間文物的角度來說,這座城市更應該得到保護。“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得到的不僅僅是普通的柴火。”

也許正因為如此,城市的規劃和改造還在觀望中。說不清是慢還是謹慎,但有壹點最值得肯定。都知道要“守根”。

岐山城市的前期規劃

城是源,城也是根。為了改造城市,煙臺相關部門出臺了多套規劃方案,但至今難以找到最終的定論。

1992天津大學建築系編制的《煙臺旗山保護區更新保護規劃》中提到:“在保護保護區風貌、保持原有街區結構、規模和空間特色的前提下,改善生活基礎設施條件,開發旅遊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景區,以四合院的形式組織建築。”在本次更新的保護城市規劃中,僅保留張家祠堂、劉佳祠堂、城隍廟和劉佳祠堂以西的壹組四合院,其余房屋拆除,保留現有城十字街和原城墻內環路的路網格局。以保護為輔,以更新為主,帶有濃厚的商業開發味道,很多專家學者不同意,所以不批。

1999 165438+10月,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了《煙臺市城市保護規劃》,對城市的保護進行了簡要闡述,但僅界定了城市的保護範圍——東起北河街,西至勝利路,南至南門外大街,北至南街。其他的只是壹些保護原則,可操作性差,無法有效保護。

2002年7月,上海同濟大學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煙臺旗山所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本規劃以國家城市規劃法、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為依據,貫穿整個規劃,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始形成和基本要求,劃定了岐山所城市“保護區”和“控制區”,定位岐山。

但據了解,這個計劃的參與者都是學生和技術人員,年輕經驗少,更重要的是任務重,時間緊。匆忙之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這座城市進行深入細致的考證和研究,存在壹定的原則性問題。新計劃仍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