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深圳亞飛貿易招聘

深圳亞飛貿易招聘

壹,漢魏時期——中日關系的萌芽

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國”,戰國時期的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中說:“倭國在矩南,倭國在北,倭國在南。”說明當時中國人只知道日本的地理位置。直到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才明確記載:“樂浪海有日本人,分壹百余國,老來見雲。”樂浪是前漢武帝滅尉氏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的四郡之壹。樂浪海應該是指黃海和東海。壹個分成100多個國家的“國家”應該是壹個部落或者部落聯盟。

據《東夷後漢書·魏凡傳》記載,漢光武帝建武中原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進貢,使人自稱大夫,倭奴國極南。光武給它封了。”這是《漢書》之後中日建交的最早記錄。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博多灣的誌賀島上發現了壹方題名為“韓偉努王”的金印,證明了中國文獻的真實性。日本歷史學家認為,“奴隸國”就是“人權國”。半個世紀後的後漢,“安帝雍正元年(107),邀請日本王帥人160人與之相會”(《後漢書·東夷傳》),說明日本已將生口(奴隸)作為國際貿易的交換。

後漢末年,中國北方人民起義不斷,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公孫度,遼東太守,割據壹方,擁有老燕之地和郡,成為東北亞各民族的交通中心。建安九年(2004年),孫之子割南部,設帶郡,統轄中日韓交流。康子公孫淵自稱燕王(237),阻斷各民族與中原的交流,並與南方吳國平起平坐。荊楚二年(238),司馬懿奉魏明帝之命滅公孫淵父子,樂浪、岱房成為中日兩國對外交往的樞紐。這個時候日本出現了壹個叫邪馬臺的皇後國,和中國形成了密切的關系。到姬美子皇後統治時期,邪惡的馬泰國家和中國有了以下的訪問。

第壹次:魏景初三年(239年),姬美子逼其到代坊郡,要求“祭朝”。芳芳縣知府劉俠派官員護送他進京(洛陽),獻上4個男孩,6個女孩,2塊拼布。魏明帝授予姬美子皇後“親魏日王”的印章,以官職封使,還賜黃金、五尺刀、銅鏡、真珍珠、紅丹(紅顏料)及各種紡織品。正始元年(240),岱坊縣的使者將《魏明帝沼書》、《因蘇》和禮物送到日本。這是中國第壹次訪問日本。

第二次:正始4年(243年),姬美子派8名使節到洛陽,獻上生食、日本織錦、棉服、絲綢、丹木桿、短弓箭等。黃莊樓1屋頂為魏王房奴馬賜,八年(247)初代房縣令王谷送日。這是中國第二次訪問日本。

第三次:正始八年(247年),姬美子派遣使節到代方郡,講述狗奴國與惡馬國之間的攻擊故事。令郡太守等往沼書、黃莊調停。這是中國第三次訪問日本。

第四次:正始九年(248年)姬美子死後,伊皇後與良醫葉燮茍等20人送等人回國,獻上男女學生30人,貢品白珠5000孔,清大珠2顆,花紋各異的雜錦20塊。

姬美子皇後派遣貢品來增強自己的實力,中國文化由此進壹步傳入日本。金屬制品的引進迅速提高了日本的冶煉技術。當時日本不能滿足於從中國進口少量的銅鏡(三角邊獸鏡),開始自己制造。於是,以中國鏡為模型,制作了壹個國產的“日本鏡”,即仿鏡,這壹點從大量出土的日本鏡中可以得到證實。據田中統計,日本出土的銅鏡有3000面,其中三分之二是日本鏡。鐵刀的流入無疑促進了日本鐵器的生產。

2.中國南北朝時期,大和統壹日本,中日之間形成朝貢關系。

公元3世紀末,以大和(今奈良)為中心的基尼腹地出現了壹個大國。因為地處大和地區,歷史上稱為大和國。大和從4世紀末到5世紀初基本統壹了日本。

公元413年,也就是朝鮮戰敗後的第六年,大和主動與中國建交。直到公元502年,先後13次向東晉、宋朝、梁朝派遣使節,請求封爵。東晉太史二年(公元266年)至藝兮九年(公元413年),中國史書對日本朝貢的記載中斷了近150年,中國史書出現了所謂的“日本五王時代”。

日本五王時期,大和強大,經濟發達,國內對各種物品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們想通過進貢來滿足需求。當時朝貢是從中國獲取貨物的重要方式,所以盡管中國政權更叠頻繁,我們還是盡可能地維持這種朝貢關系。其實這不僅僅是壹種貿易方式,更是因為入侵朝鮮失敗,日本想借助中國的權威加強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這在第五次和第十壹次貢品中尤其明顯。中日關系開放後,日本文化不斷流入日本,對飛來中國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隋唐盛世,日本派遣“唐朝使節”大規模學習中國文化。

隨著文官制度的衰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深,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為了學習隋唐的統治經驗和先進的科學文化,日本皇室多次派遣使節來華,在唐代對其進行修復。自蜀明二年(公元630年)至寬六年(公元894年),共有19名使臣出使唐朝,其中13名到達長安。

唐使節前期由兩艘船派往中國,每艘船載約120人,後期大概有四艘船隨行。訪問團成員在唐朝逗留的壹年時間裏,積極學習唐朝的科學文化知識。唐朝的使節也扮演了貿易使團的角色。向唐朝派遣使節還有壹個重要任務,就是派遣留學生和在外留學的僧人到唐朝學習,並在學習結束後接他們回國。因此,遣唐使在日本與唐文化的交流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派往唐朝的留學生分為留學生和學僧,壹般從有才華的貴族子弟和僧侶中選拔。留學生進入國子監附屬的六個學術圖書館之壹,學習自己的專業;學者們主要在長安和洛陽的各大寺廟研究佛教。在平安郎之前,唐代派遣留學生的學習時間更長。由於長期求學,長期與中國人生活在壹起,他們不僅在文化知識上,而且在生活習俗上都深受唐朝的影響,為日本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到9世紀下半葉,中國先後發生安史之亂和黃巢農民起義,唐朝搖搖欲墜。當時日本貴族政治腐敗,統治階級傾向消極。寬平六年(公元894年),新任駐唐使節應元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引用唐代壹位有學問的高僧的報告,代皇帝奏事。他以“唐朝蕭條”、“海上航線受阻”為由,建議停止向唐朝派遣使節。裕多天皇接受了這個建議,兩國關系中斷。

第四,宋元時期的中日交流。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公元979年,唐太宗統壹中國。永冠元年(公元983年),東大寺的日本和尚乘五嶽陳雙仁、陳仁滿的船抵達中國,受到宋太宗的接待。公元988年,尚然派弟子甲寅到宋朝向宋帝獻禮。炎九四年(公元1072年),成勛和他的七個弟子乘坐壹艘宋朝商船進入宋朝,遊覽了天臺山的國會寺,還受到了宋神宗的接見。宗申委托成勛的弟子帶了壹封親筆信和許多禮物到日本宮廷,表達他們尋求睦鄰友好的意願。第二年(公元1078年),日本政府發出辭呈,讓鐘和尚回到宋鐘的船上回訪,兩國關系正常化。平安末年,日中關系逐漸正常化,鐮倉幕府繼續推動。鐮倉幕府積極與南宋進行貿易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獲得南宋的銅錢,因為當時日本本身並沒有鑄造銅錢,國內流通的主要貨幣是宋銅錢。

1260年,忽必烈汗(成吉思汗的孫子)成為蒙古國王。公元1267年,遷都燕京(後改名大都,即北京)。1271年,國名改為元。公元1268年,他命令朝鮮特使帶著壹本書去日本。這本書表面上是呼籲建交,實質卻是讓日本進貢。幾經研究,京都法院沒有給出答案。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忽必烈兩次出兵征服日本,但都因為臺風而失敗。中日關系中斷。

5.明代復雜的中日關系:日本海盜、探險與貿易。

日本海盜主要由鐮倉時代以來西方壹些著名的領主和官員、以土地為核心的純海盜團夥、武裝商船集團和遊民組成。他們入侵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由西部豪族組織,以北九州的海嘯、義起、松浦和瀨戶內海為據點。從13世紀上半葉到16世紀中葉,活躍了300多年。

1369年3月(明洪武2年、正平23年),倭寇和沿海海賊劫掠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朱元璋派楊載到日本與之談判,要求西征將軍懷良親王鎮壓倭寇。懷良太子不僅不理會,反而反對逮捕和殺害明使。此後倭寇更加猖獗,經山東南下,轉向溫州(永嘉)、臺灣(臨海)、明(縣)、福建沿海地區。當時,懷良太子暗中幫助明朝宰相胡密謀“壹舉滅掉明主”。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元四年),據爆料,寧波衛司令林憲幫助胡被日本兵策反。明太祖於是切斷了與日本的貿易,嚴令禁止出海,並派兵鎮壓日本海盜。

足利義光統壹日本後,為了滿足日本商人恢復與明朝貿易的要求和日本上層階級對明朝商品的喜愛,同時利用與明朝的貿易充實幕府財政,決定借助明朝的勢頭恢復與明朝的邦交。於是命九州探題禁敵,並於應永八年(公元1401)五月,以博多商人宮非、高僧祖阿為使,致函惠帝,表示願意復交。應永11(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允許日本以朝貢的形式與明朝進行貿易,並規定了“吞並制度”,防止倭寇溫水捕魚,也就是所謂的《永樂調和貿易條約》。

以朝貢形式進行的調查貿易對日本非常有利。明政府不僅減免了這種貿易的關稅,還為“日本之王”的使節及其眾多隨行人員(實際上是商人)支付了明朝時期的全部食宿費用,給他們衣服穿,並免費為他們提供壹個月海上旅行的食物。壹些貿易商品以足利將軍送給明朝皇帝和明帝的“禮物”的形式進行交易。壹般來說,退還的禮物的價值大大超過捐款的價值。

應永死於15年(公元1408年)。他的兒子支壹繼位為將軍後,立即改變了對日外貿政策,中斷了與日本的關系。此後,倭寇掠奪明沿海地區的活動十分猖獗。正昌元年(公元1428年),新任大將軍焦毅決心恢復日本與明朝的邦交,永享四年(公元1432年),任命入日入明的高僧道元為使,帶國書到明朝。次年(公元1433年)五月,龍氏進京向玄宗呈上材料和國書,並在北京簽訂《宣德通商條約》,取代《永樂條約》規定的10朝貢,朝貢船只不超過3艘,人員不超過300人,刀劍不超過3000把。同時用宣德代替永樂,日朝貿易正常進行。

6.明末清初,明朝兩次出兵朝鮮打敗豐臣秀吉,德川實行鎖國政策,中日官方交流中斷。

豐臣秀吉於18年(公元1590年)統壹了日本。作為軍事封建主的首領,豐臣秀吉不滿足於中國大陸人民的統治,進而想強迫朝鮮、菲律賓、中國、臺灣省和琉球朝貢,夢想統治日韓。公元18年(公元1590年)冬,他給朝鮮國王寫了壹封信,公然宣稱要“進軍大明,改我朝習俗為四百余州,壹億年治帝都”,恐嚇朝鮮就範,充當侵略中國的深水炸彈。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遭到了朝鮮的拒絕。魯文元年(公元1592年)三月,派遣秀吉為侵略軍首領,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派出近16萬大軍渡海登陸釜山。同時派出九鬼甲龍和藤谷高虎指揮的九千水軍進攻朝鮮沿海地區。日本的侵略遭到了朝鮮人民的頑強抵抗。應朝鮮政府要求,明朝派出的援朝部隊於7月陸續抵達朝鮮並投入戰鬥。然而,7月,第壹批5000名援軍在對平壤的進攻中被副指揮官祖成勛擊敗,先鋒史茹在戰鬥中犧牲,被成勛擊敗。65438+年2月底,宋應昌、李率領的第二批四萬援軍入朝。隨即,10月初,1593、65438+再次發動了平壤之戰,猛烈地攻擊盤踞在這裏的小西行長軍隊。經過日夜浴血奮戰,明軍收復平壤,隨後解放開城。清二年(公元1597年)65438+十月,豐臣秀吉派14萬大軍到釜山以北作案。8個月後到達北京附近。但很快就被明朝大將馬圭擊敗,退守到南方狹長的沿海地區,頑強戰鬥。第二年秋天,豐臣秀吉因病去世,日軍開始撤退。5438年6月+065438+10月,日本海軍在半島東南部梁芳海面被中朝聯合海軍攔截,損失極其慘重。逃到岸上也是毀滅性的打擊,死了壹萬多人。年底前,日軍陸續撤回日本。

德川幕府初期,為了獲取貿易利潤,充實財源,準備消滅豐臣氏遺族和異己勢力的內戰,在國內建立統壹的專制政權,繼續采取豐臣氏和豐臣氏時期的開放政策,鼓勵海外貿易。1615年,兩廣商船獲封,給予貿易自由,並上書福建巡撫,要求明朝媾和,恢復吞並貿易,以結束自豐臣秀吉以來對中朝的敵對狀態。明朝因為日本海盜和富臣的侵擾,對日本非常警惕,國內局勢不穩,所以執行海禁,拒絕了幕府的要求。

後來,德川幕府為了取締天主教,鞏固幕府的安全,陸續頒布了壹些閉關鎖國的政策,日本與外國的交往逐漸中斷。

7.鴉片戰爭和明治維新前後中日關系的變化。

1868年4月,德川慶喜謹慎地去了米托(實際上是禁閉),德川時代淪陷。1870年9月,《宗藩行政改革大綱》公布,隨後政府進行了官制改革、法制改革等壹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史稱明治維新。

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的國力越來越強。此時,由於腐敗和外患,清政府的國力日漸衰弱。在日本,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下層武士陷入困境,對政府不滿而造反。為了穩定內政,日本政府決定將內征改為外征,將士氣轉向國外。很自然地,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中國,開始對中國實施侵略擴張政策。1871年6月,日本人派遣全權大使伊達宗澄和隨員劉光到天津與清政府談判,企圖簽訂不平等條約。被拒絕後,他們簽訂了互惠條約,中日和解條約。條約簽訂後,日本政府認為條約不合適,公開否認。次年3月,前原誠司被派去要求修改條約。特別是,應廢除第2條,並增加最惠國條款。結果被中國拒絕。日本的計劃失敗了。

1871 165438+10月30日,壹艘由琉球宮兩名古島民組成的朝貢船離開琉球港前往中國,遭遇風暴,漂流在海上。壹個比較幸運,壹個漂流到了臺灣省西南沿海的高山牡丹社的巴瑤灣。船上共有69名船員,其中3人溺水,66人上岸。但登陸的船員中,54人被高山族殺害,12人逃脫,由鳳山縣清軍官兵保護。1872七月被清政府遣送回那霸。

本來琉球的船民是被臺灣省的高山族誤殺的,純屬中國和琉球之間的問題,但日本決定借機介入,準備通過殺害所謂屬於日本的琉球人來侵略臺灣省。為了防止歐美國家的幹涉和清政府的抗議,日本政府在入侵前策劃了壹系列外交陰謀。首先,琉球國王被強行改為琉球藩王,列為中國籍,其對外交往事務由日本外務省處理;其次,以日本政府同意繼承《琉球美條約》為條件,爭取美國承認琉球為日本領土;第三,利用外務副大臣三島交換中日和解規則的機會,試探清政府對臺灣省和朝鮮的態度。結果清政府官員嚴詞斥責。眼見訛詐失敗,明治政府決定軍事入侵臺灣省。1874年4月,“臺灣省藩邸事務局”成立,大藏卿大冢任長官,中將·西鄉從道任臺灣省藩邸事務總督。5月7日,西鄉從道率領3600人的軍隊入侵臺灣省。5月22日,日軍在臺灣省登陸。1年6月,日軍向牡丹社、高石佛社發起總攻,臺灣省人民用原始武器英勇抗擊日軍。清政府委派福州船政局局長沈藻調查此事,並率軍渡海保臺。本來日本國力漸衰,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美、英、法三國大使的“斡旋”下與日本和解,達成1874、10、31協議,李鴻章與日本全權大使久保俊壹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向日本屈服,承認“臺灣省‘生佛’對日本國民造成了傷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之義”;規定日軍撤出臺灣省,繳納50萬兩日軍白銀。日本侵占了中國的領土臺灣省,中國卻賠償了,這進壹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875年,日本強迫琉球與中國斷絕壹切關系,並於1879年4月4日廢琉球,改為沖繩縣,徹底吞並琉球。並由此開始了日本血腥侵略亞洲各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