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楊淩有多少人?

楊淩有多少人?

楊淩總面積94平方公裏,縣級轄楊淩區,總人口1.6萬,其中城鎮居民8萬人,國務院批準的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裏。

楊淩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壹部中國農業和農業科技文明史。史記?《周本紀》記載,4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農業官員後稷,就在這壹帶“教百姓耕田、種莊稼”。可以說,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就起源於此。

1934年,辛亥革命老戰士於右任先生和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創辦了中國西北第壹所農學院——國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即西北A&F大學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陜西省先後布局建設了壹批農林水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範區建立時,已有10個農業教育單位,包括兩所大學、五所研究所和三所中專。在不到4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聚集了來自農林水70個學科的近5000名科教人才。世界上還有壹個這樣的地方,就是荷蘭的瓦赫尼根。所以,當時人們稱楊淩為“農城”。藍青同誌在1996視察楊淩時說:“它只能算是壹個農業鄉”。因為當時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礎設施條件只是壹個落後的北方城鎮。

正是因為條件差,體制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這裏人才流失嚴重。示範區建立前的幾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幹人才。為穩定人才,發揮農業科教優勢,促進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業發展,在藍青同誌的親自推動下,國務院於1997年6月5438+7月65438+3月03日批準設立楊淩區,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管理體制,由陜西省和國家14部委(現已調整為65438)增加。陜西省也成立了由相關部門組成的省級領導小組。

國家賦予楊淩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迅速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該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最終為我國農業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做出貢獻,《農業改革和發展思路》中“培養、吸引和發揮人才的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科教體制改革、幹旱農業研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廳建設、農業產業鏈延伸、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十個方面發揮了示範作用。

二、示範區建設的進展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建設部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8年多的努力,示範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教體制改革、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示範輻射、農民增收和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藍青同誌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總的來看,八年來,示範區順利完成了快速起步和初次創業,正在加快推進二次創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壹是初步改變了“農業之鄉”的面貌,建成了現代農業城市的雛形;二是促進了區域內科教資源的有效整合,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科研和教學體系的有機融合,科教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三是成果轉化步伐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壹定規模和基礎;四是積極實施科技示範,進壹步增強國內外示範輻射作用,進壹步擴大效益。

全區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3.0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8億元,年均增長24.6%。技工貿收入從幾百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56億元,年均增長40%;外貿出口從無到有,2005年達到5700萬美元,在陜西省各市中排名第三。財政收入從1997年的13.69億元增加到17.8億元,增長了近12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3億元,年均增長36%;2003年藍青同誌提出的在1997的基礎上實現“翻壹番”的目標後,農民人均純收入仍保持較快增長,2005年達到3517元,年均增長12.2%。

主要進展是:

(壹)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改變落後的基礎設施條件是示範區建立後的首要任務。在國家建設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建設廳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35億元。建設了30多萬平方米的高標準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國際會展中心、設施壹流的標準高中、小學、幼兒園、亞洲領先的水上運動中心、三級示範區醫院、40多公裏的市政路網、全省唯壹集中供熱的天然氣熱電廠、新建自來水廠、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城市供熱中心。老城區排水管網部分實現了雨汙分流,大部分老街得到了改造、美化和亮化,周邊群眾的生活和購物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農村每個村都有柏油路的基礎上,村裏三分之壹的路都硬化了。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5.3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4平方米,增長了6倍多。城市綠地率達到31.3%,人均公共綠地由5.4平方米增加到11.7平方米,增長了1倍。已順利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國內認證和省級衛生區驗收,正在積極開展國家衛生城市和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創建工作。壹些制約工業發展的電力、供熱、金融等瓶頸問題也有不同程度的進展。楊淩正在從壹個落後的農村小鎮向壹個城市功能完善、科教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農業城市”轉變。在遏制人才流失勢頭的基礎上,高層次人才開始回流。

(2)通過科教體制改革,科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科教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十個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合並為西北A&F大學和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實現了我國第壹次教育科研單位的實質性合並。經過六年的探索,初步構建了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壹體化的辦學新格局。兩所大學的規模、水平和實力顯著增強。本科生從聯合辦學時的654.38+0萬人增加到2.7萬人,研究生從聯合辦學前的760人增加到4900人。新體制新機制激發的活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的跨越式發展,在旱作農業、水土保持、小麥雜交育種、生物制藥、體細胞克隆、人類幹細胞研究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壹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從32%提高到45%。大批科教人員離開學校創辦或領導科技企業,壹批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同時,示範區與兩校緊密合作、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凝聚力進壹步增強,產學研結合更加緊密。在此基礎上,我們共同努力,在更大範圍和更高水平上推動對外科技示範。

(3)通過推進產學研結合和成果轉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自示範區建立以來,我們壹直註重促進成果轉化和擴大招商引資,以促進區內產業的快速發展。截至2005年底,註冊企業849家,其中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企業130家,外商投資企業22家。200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543.8+0.627億元,同比增長23%。

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快速發展,以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環保農資、良種繁育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楊淩醫藥產業集中度僅次於Xi安高新區,位居全省第二。醫藥企業18家,其中11家通過了GMP認證。亨通光華年產500噸泰樂菌素二期項目建成後,年產能將達到800噸,成為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動物抗生素生產企業。戴穎生物、富萬鉀、博迪森等3家高新技術企業在美港成功上市,恒興果汁與新加坡嘉富集團成功合作,標誌著企業入駐示範區步伐進壹步加快,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在環保農資領域,以福萬克、博迪森為代表的農化企業達47家,楊淩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環保農資生產基地。恒通連鎖、勤豐連鎖兩家大型農資連鎖企業的銷售網絡已覆蓋全省主要縣區,網點達2000多個。綠色食品領域,食品加工企業38家,年銷售收入約8億元。恒興公司年產能654.38+0.8萬噸,成為全國三大蘋果汁加工企業之壹,麗華酒業、當代蜂產品、聖桑飲料成為知名區域品牌。

依托楊淩在動植物生物育種、轉基因、胚胎遺傳、克隆技術、細胞工程、旱作節水農業、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吸收了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培育了壹批科技創新能力強的企業。作為壹家小型高科技企業,戴穎公司於2000年進入示範區的創新中心。短短五年,已發展成為控股兩家國內醫藥企業,與美、馬多家著名大公司合作,推出多項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並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知名高科技企業。

同時,我們通過強化激勵機制,改進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團隊的專業水平,調動全體員工的招商積極性,進壹步加強了招商工作。2005年,實際到位外資8.8億元。企業孵化器建設進壹步加強。創業中心孵化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在孵企業89家,已畢業企業29家。

(4)全區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燈下黑”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2005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517元,1997年以來年均增長12.2%,高於全省7.9個百分點,高於全國8.0個百分點。2004年,省委安排省委政研室對楊淩農民增收問題進行調研,並將相關經驗向全省推廣。

第壹,積極探索農村工業化發展的新路子。主要以龍頭企業帶動,發展以奶業為重點的畜牧業和以無公害蔬菜、雜果為重點的設施農業,探索總結農民增收新機制新模式,使市場、企業、農民、科技有機結合。例如,專業生產安全豬肉的本相集團,以“公司+協會+農戶”的形式,在寶雞、鹹陽、Xi、漢中等地建立了30多個養殖基地,推廣科學養殖技術和先進的分段加工技術,帶動了楊淩及周邊地區50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專業從事無公害果蔬生產加工的呂佳公司,按照“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該地區農民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註重發揮專業協會的作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協會19。此外,壹些有商業頭腦的農民也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壹展身手,創辦了企業。農民創業者蔣衛鎖從35萬元起步,壹方面對接廣大奶農,壹方面聯手乳企推廣機械化擠奶,每斤鮮奶價格高出市場價0.3元。僅此壹項,壹年就為奶農增收654.38+0萬元以上。

二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沼氣、改廁、自來水到戶、村道硬化、垃圾清運、村莊綠化美化、農村文化醫療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全面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農村公路141.5公裏,建設沼氣池2100個,改廁5000戶,41個行政村通自來水,2100戶通有線電視,創建信息化示範戶30個,農民網吧2個,建設生態文明示範村23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全面開展,70%以上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

三是狠抓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培訓。近年來,示範區基礎教育質量逐步提高,高中入學率連續多年達到60%以上,小學入學率連續多年達到1.000%。全區農村小學由49所合並為25所,優化了教育資源,改善了辦學條件,通過了省級“普教實驗區”驗收。整合區域內高校、科研單位、各類職業學校、政府部門的培育資源,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政府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農民培訓。2005年,政府部門為農民組織了150多次培訓,培訓了6000多名農民。

四是關心農村弱勢群體的生活。在全區範圍內,按照“應保盡保、動態管理”的原則,以年收入1000元為標準建立農村低保標準。所有農村獨生子女、雙女絕育戶和貧困家庭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三年來,全區中小學沒有壹名學生因貧困而輟學。歷時兩年,投入200萬元,解決了200多戶農村貧困戶的住房問題。我們加強了對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多渠道解決就業問題,並正在積極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的有效保障機制。

(五)積極開展對外科技示範,進壹步擴大輻射效應。

建立了示範區與兩校分工合作、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促進了* * *的發展,進壹步增強了對外科技示範的合力。2005年,省內外建成示範推廣基地11個,累計達到140個。* * *引進推廣國內外名優動植物1700余種,培訓農民400余萬人,推廣實用農業技術1000余項,農林作物良種示範推廣面積近2億畝。年示範效益6543.8+0.2億元。

壹是示範推廣模式探索創新取得新進展。積極探索建立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獲得科技部、農業部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設立了楊淩農業科技推廣基金。“公司+科教人員+農戶(基地)”的示範推廣模式進壹步完善,科技示範主體(高校、企業)與農戶有效結合的利益機制進壹步優化。楊淩贛興公司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組織楊淩壹流專家,依托網絡技術實現“農民不出門,專家請到家”,探索出市場化與網絡化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即“動態專家+公司+客戶(包括農民、企業、政府)”,為有效解決農業科技“入戶難”問題創造了有益經驗。與楊淩電視臺周邊10家縣電視臺簽訂首批農業科技節目聯播協議,直接受益500萬人。

二是以項目為基礎的跨區域合作不斷擴大。兩年來,與省內多個城市的示範合作初見成效。與鹹陽簽訂的鹹陽-楊淩農業產業壹體化協議初見成效,已實施項目65個,惠及鹹陽十余個縣區農民。楊淩恒興果汁等32家企業先後在鹹陽建立了原料生產基地或成果示範基地,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100多項。與寶雞市的農業科技合作主要以“專家大院”的形式進行,有效地促進了寶雞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與寶雞、安康、漢中、渭南、商洛的農業科技和產業合作全面推進,已開工合作項目83個。在省外,先後與甘肅平涼、天水、青海黃南州、寧夏固原、廣西百色、山東聊城、新疆昌吉、伊犁等省外20多個市政府簽訂了科技示範合作協議。西北A&F大學與新疆昌吉米泉生物制藥公司合作多年,利用楊淩的技術與該公司聯合開辦了動物保健品廠,年經濟效益6000多萬元。自2005年初以來,楊淩贛興公司與寧夏中衛市政府合作,在當地設立20多個遠程終端,開展遠程農技幹部專業技能培訓,開展遠程培訓咨詢活動10余次,培訓鄉鎮幹部300余人次。

第三,積極開展區域內外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從2003年開始,每年安排農民培訓專項資金,開展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去年,我們制定了《楊淩示範區農民培訓規劃綱要》和《楊淩示範區農民技術職稱評審管理辦法》,成立了農民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為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民培訓農技人員、農技人員和高級農技人員。兩年來,編寫農民培訓實用教材18種,開展培訓150余期,培訓農民6000余人,培訓滿意率達86%。2005年開展了兩期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陜西、福建、海南、山東四省10個市的284名農民技術員獲得了技術職稱證書。壹些經過培訓的農民被上海、山東、新疆等地聘用,從事農業技術指導工作。“楊淩農科”的品牌已經開始深入人心。

四是農高會的示範輻射功能進壹步增強。由省部級部門聯合舉辦的農業高交會已成功舉辦12屆,成為全國四大科技展會之壹。農高第壹屆12,有來自全國各省市區和美國、法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家農業企業、科研、中介機構和950多萬人參加,特別是後四屆,每屆都有1多萬人參加。項目投資和技術產品總交易額6543.8+0057億元;組織了100名專家的農業實用技術講座和咨詢活動,為30多萬人提供了咨詢和培訓。通過農高會,轉化了大量農業高新技術成果,推廣了大量實用技術,傳播和輻射了科技、人才、資金、物資等各方面的信息。

(六)堅持改革創新,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形成良好的投資軟環境。

示範區成立之初,就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建立了精幹高效的管理機構。軍委只有六個局,兩個辦公室,60個公務員。在內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創新。所有工作人員的招聘都是公開的;幹部任用以績效考核為主;會計代理制度在全國較早實施,實現了對部門資金的透明有效監管;所有工程項目都納入有形市場公開招標;大宗公共產品采購應當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制度;中層幹部的公務用車和全體工作人員的通訊費用貨幣化,基本體現了公平分配的原則,減少了行政開支,有效克服了公務用車可能帶來的腐敗;實行服務和辦事首問責任制,努力樹立廉政形象,等等。要素市場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設立了企業孵化、人才交流、證券交易、專利信息、信用擔保、投資咨詢、法律、會計、審計等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服務。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為吸引人才、促進投資、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始終把環境建設作為生存發展的生命線,把軟硬環境的優化作為壹切工作的基礎和重點,努力營造壹流的投資環境。從2003年開始,實施以政府為核心的“服務承諾制”和社會信用建設活動。全區所有行政、執法部門和服務保障單位,包括其職能職責、服務項目、服務標準、服務時限、失信處罰、投訴舉報方式等。,都是具體明確地向社會公開,鄭重作出承諾,並按照“守信用,失信必究”的要求,認真開展監督考核。政府部門和執法單位要著力加強依法行政,規範執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企業主要通過“護品牌、創名牌”活動,從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守合同、杜絕假冒、保護職工權益五個方面建立企業信用檔案,規範經營管理行為。面向社會的誠信建設重在提高全體公民的文明素質,培育新理念文化。2005年,入區企業對投資環境滿意率達96.8%,社會各界對政府服務滿意率達95%,群眾對治安環境滿意率連續兩年位居全省11城區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