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淺談巨野煤田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淺談巨野煤田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布章華趙薇

(山東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兗州272100)

作者簡介:蔔華(1967—),男,高級工程師,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勘查工作。

摘要:巨野煤田是目前山東乃至華東地區最大的未開發完整的優質煤田,已進入全面實質性開發階段。這個煤田面積大,儲量大,開發程度高,嚴重破壞了地質環境。本文根據該煤田的賦存特征和開發規劃工程特點,對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巨野煤田;地質環境;地面塌陷

巨野煤田是山東乃至華東地區最後壹個探明儲量的大型綜合煤田,現已進入全面實質性開發階段。該煤田的開發對提高山東及華東地區煤炭自給率,促進經濟進壹步發展,特別是保持山東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魯西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煤炭資源的開發往往是以犧牲地質環境為代價的,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或破壞。巨野煤田含煤面積廣,煤層厚,集中同步開采,其開發必將對該區地質環境產生嚴重影響或永久性改變。

1巨野煤田概述

巨野煤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市和濟寧市,呈南北向帶狀分布。含煤面積1210km2,煤炭地質儲量55.71× 108 t,扣除暫不可采儲量後,現階段計劃地質儲量30.96×108t,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月門溝組太原組和山西組,總厚約230m,含煤26層,含煤6-100t其中3號煤層(山西組)為主要煤層,北部平均厚度5.96m,南部平均厚度7.58m,最大厚度11.36m,埋深500 ~ 1200m,最大埋深1400m。主煤層厚度大,煤質好,分布穩定,煤層傾角2 ~ 19,構造程度適中,開采條件較好。整個煤田分為7個井田,總建設規模為1860×104t/a,服務年限為50 ~ 77年,見表1。

表1巨野煤田各井田基本情況壹覽表

2區域地質環境背景

巨野煤田位於黃淮海平原魯西段,地勢平坦,地面高程37 ~ 46.2 m,微地貌類型有緩坡地、淺平窪地、流域窪地和漫灘高地。該地區河流眾多,地表水利用程度高。引黃灌溉是該區農田用水的主要形式,地下水開采水平較低。該地區是中國著名的優質糧棉油生產基地,經濟以農業種植為主,工業基礎薄弱。

從地理上看,煤田位於魯西南斷塊坳陷的西北部,斷裂構造較為發育,控制了煤田的分布邊界。地層主要為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松散沈積物厚450 ~ 800 m,主要巖性為粉質粘土、粘土、粉土和粉細砂。

包氣帶巖性以粉土為主,現狀條件下土壤環境質量較好,基本未受汙染。松散沈積物是該區地下水的主要賦存介質,其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埋藏條件和沈積環境制約嚴重,空間差異較大。淺部及古河道帶水量豐富,單位湧水量200 ~ 400 m3/(d·m);深水區和跨河區富水性差,單位湧水量小於200 m3/(d·m)。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入滲和河水滲漏,由西向東流動,主要靠側向徑流和蒸發排出。多年平均水位埋深2 ~ 5m,水化學類型復雜多變,化學成分背景含量高,水質差,多為鹹水或微鹹水。

新構造運動以來,該區地殼表現出整體沈降運動的特征,斷裂活動趨於緩和,地殼相對穩定。土壤鹽漬化得到有效控制,危害程度基本消除;受現代沈積環境和地下水位的影響,目前主要的環境地質問題是砂土液化。

3.煤田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3.1對地形、地貌和地層結構的影響

巨野煤田是壹個全隱伏井田。頂板采用立井開拓、單壹長壁開采、後退式開采和全崩落法管理,對上覆巖層結構、地形地貌產生嚴重影響,影響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地面塌陷。根據煤層賦存特征和煤田設計開采範圍,以理論下沈值10mm作為受開采影響的分界點,選擇概率積分模型進行初步預測。在設計礦區3號煤層全部開采的條件下,地面塌陷面積將達到近570km2,由於礦井集中,礦區基本相連,塌陷區將成為區域性人工盆地。在現狀水位深度條件下,積水區面積約為180km2,相當於東平湖正常水域面積的1.8倍。塌陷區平均深度約4.7m,最大深度將達到9m。

煤田開發後,該地區的地質環境將發生嚴重變化。從表面上看,地形標高會降低,寬闊平坦的平原會變成壹個大盆地,沈降深度超過地下水位的部分會變成壹個停滯的湖泊,沈降盆地的邊緣會形成壹個傾斜的“坡地”,造成了嶙峋的復雜形狀,各種原始地貌將不復存在。地下,上覆地層塌陷,其原有的應力狀態、完整性、連續性等結構特征遭到破壞,尤其是淺層現代沈積結構變得更加疏松。

3.2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壹是煤田開發導致地面塌陷,破壞了含水層的原有結構,打破了地下水的自然循環條件、動態特征和平衡狀態,使地下水變成地表水,原有的徑流、蒸發和開采排放變成水面上的直接蒸發排放,礦井排水加速了這壹過程,從而減少了區域地下水資源;假設不考慮地表蒸發、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流量,該地區水資源方程為消耗量等於地表蒸發量減去降水量,該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696.9mm,年平均蒸發量為1911.9mm,蒸發落差為1215mm,因此淺層孔隙中地下水的流失僅增加了近2.5%。二是礦山排水、采礦生產、生活排水和煤矸石淋溶造成的地下水汙染;7個井田全部建成投產後,礦井總排水量約為(6.9 ~ 7.7) × 104m3/d,扣除回用量後的外部排水量將大於5.6×104m3/d,生產生活排水量約為(0.9 ~ 1) × 108。礦井水呈灰黑色,含有大量懸浮雜質、壹定數量的微生物和壹些重金屬元素。生活汙水含有較多的細菌和有機物。此外,該地區礦井水的含量、鹽度和總硬度也較高,特別是選煤廢水中含有浮選油和絮凝劑等有毒添加劑(山,1999)。如果這些水通過明渠排入河流或塌陷坑,不僅會汙染地表水,還會滲入地下水,使其受到汙染。采煤產生的大量煤矸石會被雨水淋溶沖刷,溶解的汙染成分隨水滲入地下,也會汙染地下水環境。

3.3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地面沈降破壞了土壤的結構,大面積的土地積水變成湖泊,土壤的空間環境、內部結構和交換條件發生變化,降低或喪失了生產能力和凈化環境的功能;然後,礦區的建設和煤矸石的堆積占用了大面積的農田,土地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礦區、煤矸石、排放廢水中的有害物質隨水滲入土壤,增加了有害成分或含量,惡化了環境質量。

3.4次生地質災害

煤矸石是煤炭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通常占煤炭產量的10% ~ 20%(陳等,1999)。巨野煤田煤矸石排放率接近該值,約為10.4% ~ 19.7%。如果中值是65438+。

在沈陷區緩坡區,由於地表高程的降低,地下水位相對上升,蒸發量增大,隨著水位的上升,地表積累的鹽分增加,造成土地的次生鹽漬化。據初步計算,次生鹽漬化土地面積約為100km2。

在礦山建設和開采過程中,隨著基坑開挖、場地平整等工程活動和地面塌陷,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壤變得疏松,地形坡度增大,導致土壤粘聚力和內摩擦降低,可蝕性增強,抗侵蝕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劇。

4結論和建議

巨野煤田位於魯、蘇、豫、皖四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它的發展對於緩解華東地區能源需求矛盾,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區土地遼闊,農業發達,地質環境基本處於自然狀態,外部動力地質作用影響相對較弱。煤田開發會引發地面沈降、水汙染、次生地質災害等環境地質問題,其中地面沈降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最大,會永久性地改變這壹地區的地形地貌,使廣大平原變成大面積的人工沈陷盆地和滯流湖泊,改變和降低土地利用功能,使地質環境更加脆弱。

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煤田開發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區域礦產開發原則,有效處理資源開發、社會和環境的關系,註重落實各項汙染防治措施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在開發的同時搞好環境保護。

參考

陳,楊欣榮,。1999.淺談我國煤礦環境問題及對策。見:《煤礦環境保護》編委會編輯。煤礦環境保護優秀論文(1)。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82。

山·鐘健。1999.煤炭生產加工中的壹些環境問題及洗煤措施。見:《煤礦環境保護》編輯委員會。煤礦環境保護優秀論文(1)。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