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明治維新的背景和作用是什麽?

明治維新的背景和作用是什麽?

19世紀中葉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壹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手握大權的德川幕府的暴政,不時激起許多以務農為業的人的反彈。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和平民進入日本。只有來自荷蘭和中國(大清帝國)的商人被允許在長崎繼續他們的活動,長崎是最初對外開放的唯壹港口。此外,德川幕府還禁止基督教信仰。

與此同時,在日本壹些經濟發達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工場出現了“雇傭工人”的制度,形成了資本主義生產體系。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擴張,商人階層尤其是金融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覺得舊制度很嚴重——它阻礙了他們的發展,於是他們開始呼籲改革政治制度。資產階級色彩的名流(諸侯)、武士、要求體制改革的商人結成政治聯盟,與反對幕府的草根農民壹起,形成了“反幕府派”的力量基礎。

1852年,美國海軍準將將軍馬修?馬休·卡爾布萊斯·佩裏率領船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畔的浦和,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又稱“黑船立國”)。1854年,日美在神奈川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以外的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由於壹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次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對象。日本封建陣營分裂,中下層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壹股革新力量,呼籲尊王抗洋。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信作、久保俊壹、城戶高吉、西鄉隆盛、橫井小南、大村義二郎等,主要集中在昌州(今山口縣)、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今高知縣)、費前(今佐賀縣、長崎縣)等西南強藩。這些藩屬國在歷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在引進現代科技和推廣中下層武士方面較為積極。

幕府末期,資本主義在經濟上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的豪農豪商階層。下層武士和出身名門的仁人誌士中的革新勢力,在尊王抗禦外侮的口號下,聯合西南強大的諸侯和與幕府相沖突的皇室官員,展開了改革幕政、抵禦外侮的鬥爭,在民眾的推動下,發展成為武裝叛亂。

倒置窗簾通道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對外侵略,隨後美法軍艦攻下關,英國艦隊攻薩摩亞。1865年春,常州排洋派首領高杉信作提出開埠討幕戰略,決定不提排洋,轉而武裝反對,並與薩摩亞人秘密結盟。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弊,改變策略,幫助叛軍。另壹方面,幕府投靠法國,於1866年7月發動了第二次攻克常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沈重打擊了幕府。常州-藩聯合起來英勇作戰,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退。

1867年孝明帝駕崩,牧仁親王(明治天皇)繼位,黑幕勢力積極結盟出兵。165438+10月8日,皇帝下達了謝幕密令。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呼籲“歸還大政方針”,但同時在大阪集結精銳部隊,企圖造反。1868(陳武元年)65438+10月3日,天皇發布《帝國政府復辟大旨》,廢除幕府,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8日10,德川慶喜宣布大阪的“復古敕令”非法。10月27日,65438,皇軍5000人,以薩斯喀徹溫、長野為主力,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000人激戰(鳥羽、福建之戰),德川慶喜擊敗江戶。武-陳戰爭開始了。皇帝的軍隊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戶城,並於10月初平定了東北的反叛諸侯。1869年春,天皇的軍隊開赴北海道,6月27日攻占了幕府殘余勢力的最後據點(函館),陳武戰爭結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頒布了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大誓約,於11年6月頒布了憲法書。9月3日,天皇頒布法令,將江戶改名為東京。65438年10月23日,年號改為明治。1869 5月9日遷都東京。並頒布了壹系列改革措施:

65438年6月至0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執行“歸還正史”和“廢除藩屬縣”的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個都道府縣和72個縣,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官員、王子等貴族改為“中國人”,將名字以下的武士改為“士紳”;為了減輕與“還版”相關的財政負擔,逐漸廢除了封建俸祿;此外,還頒布了武士的“刮刀令”和奠定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在社會文化方面,我們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和習慣,翻譯西方作品。在歷法系統中,停止使用農歷,改用陽歷(年號除外)。

引進現代西方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的土地政策,允許賣地,實行新的地方稅政策;廢除諸侯設置的關卡;統壹貨幣,並在1882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取消工商領域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促進工商業發展。

在教育方面,現代義務教育的發展將全國分為8個大學區,有65,438+0所大學,32個中學區,有65,438+0所中學,265,438+00個小學區,每個中學區有8所小學,共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和53,700所小學。教育機構頒布《考宇易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意在強化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為日後對外擴張鋪路)。此外,我們還派遣海外學生到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先進國家學習。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照德國訓練,海軍參照英國海軍。而在1872年,征兵令下達,所有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壹般服役3年,預備役2年。後來壹般役和預備役分別增加到3年和9年,共計12年。1873年,動員的作戰部隊人數可達40萬。此外,明治政府還發展了國有軍火工業;明治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 ~ 45%。

在交通方面,改善當地交通,修建新的鐵路和公路。1872年第壹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通車;到1914,日本鐵路總裏程已超過7000公裏。

司法方面,沿襲西方制度,1882年制定法國刑法,1898年制定法德混合民法,1899年制定美國商法。

宗教,出於政治原因,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它宣揚效忠天皇的思想,有助於天皇治國。與此同時,其他宗教也被允許存在。1873年,日本解禁基督教傳教。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規模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使強兵成為壹個富國、通過工業化實現繁榮、走向文明的口號下,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額土地稅的方式進行大規模的原始積累,建立了壹批以軍工、礦山、鐵路和航運為重點的國有企業。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現代化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聘請外國專家,派遣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由於財政負擔過重壹度引發金融危機,80年代初,政府將壹批國有企業和礦山賣給與政府勾結的特權資本家(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人、地主、商人和上層士紳投資銀行、鐵路等企業,培養了壹批財閥。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以紡織業為中心,工業革命的高潮開始出現。

皇帝專制主義與對外侵略擴張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建立“漢家”制度維護舊藩大臣的特殊地位,將維新功臣和財閥納入漢家培養特權階層;經濟上支持封建財閥和寄生地主;思想上崇尚神道、皇道、儒教,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1882年,上諭提倡武士道。1890年發布了關於教育的帝國詔書,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明治維新後,日本由木範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變為封建資本主義國家。與財閥密切勾結的薩摩、常州等具有濃厚宗藩淵源的軍閥和官僚貴族,在建立現代天皇制的過程中,長期把持政治把柄,推行“宗藩政治”。19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明治政府通過暴力鎮壓和政治分化瓦解了這場運動,並於1889年頒布了《明治憲法》,於1890年開了國會,從而建立了專制的君主立憲制,即現代日本天皇制。

在對外關系方面,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壹直在不斷談判,要求修改條約。條約從1894修改,最終在1911廢止。明治初年,日本計劃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1874侵略中國臺灣省。1875年侵略朝鮮,次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79吞並琉球,改為沖繩縣。到80年代末,基本形成了以侵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它壹直在對外國發動侵略戰爭。

歷史意義

明治維新後逐漸富強起來的日本,利用強大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恢復了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然後隨著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軍事實力也迅速加強。1895年和1904 ~ 1905年,分別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兩個強國,成為亞洲霸主。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理論也成為這壹時期的正統理論。

在復辟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大下降。隨著薪水的逐漸減少,武士的經濟保障也受到了削弱。這些都導致了士紳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裝反抗此起彼伏。維新功臣西鄉隆盛於1877年以鹿兒島縣為中心發動西南戰爭,成為最後壹次也是最大壹次針對士紳的戰役。戰敗後,殘存的士紳轉入地下,與板垣征四郎領導的“建立民選議院運動”結合,通過發展“自由與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形成政治對立。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出版,成為亞洲第壹部成文憲法。1890,日本國會(帝國國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的變遷,則與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小田崇信、新渡戶稻造等)有關。)吸收和引進西方文化和法律法規到日本,以及引進許多現代的東西,逐漸形成了“文明化”的趨勢,對傳統保守的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不僅在物質需求和生活習慣上發生了西化的變化,而且隨著教育制度和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還出現了思想觀念現代化的傾向(如守時、衛生、西方禮儀);文藝影響不小(尤其是現代文學和歐式建築)。

另壹方面,明治政府雖然改革決心很大,但總體上更註重促進國家富強的結果,留下了諸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來自諸侯地區的權貴長期控制國家事務,形成強大的“諸侯政治”體系,土地兼並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和積累的壹些棘手的社會問題相互作用,最終直接或間接地將日本推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壹次政治革命。它推翻了德川幕府,把主要政府還給天皇,進行了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推動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壹些年輕的武士,他們打著“富裕強兵”的口號,試圖建立壹個可以與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除封建郡縣,消滅壹切封建政權。同年,新常備軍成立。1873年實行國家義務兵役制,改革農業稅。此外,統壹了貨幣。在19的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了兩方面的反對:壹方面,失意的戰士多次糾集不滿農業政策的農民造反;另壹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的民權理論家,他們要求憲政和議會,壹切由民意決定。在各方壓力下,明治政府於1885年實行內閣制,次年開始制定憲法。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壹次議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經濟和社會改革也在進行。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和交通運輸有了很大發展。第壹條鐵路建於1872,新銀行於1882成立。為了適應現代化的需要,大量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已經基本完成,日本正在現代化工業國家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