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幫我出幾道關於古代知識的題目

幫我出幾道關於古代知識的題目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後,“四書”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於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並被統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壹千壹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於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後廣為流傳,壹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壹千個字,編為四字壹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復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壹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後,有種種續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千家詩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幹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註,後者題謝枋得選、王相註,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唐詩三百首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於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文選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壹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類。選者註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壹部歷代文章總集,***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瑯瑯上口。每篇的簡要評註,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後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幹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後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壹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閱並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範,在我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創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余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壹部對後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壹百五十余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采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余種,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謚號命名。如《範文正公集》(範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遊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史書編寫方式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壹、年齡稱謂

01、繈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壹百歲

另:喜壽:七十七歲;米壽:八十八歲;白壽:九十九歲;茶壽:108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壹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有壹副對聯涉及科舉考試: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壹,壹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壹年的最後壹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塗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屍”(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淩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屍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幹支紀年:用“天幹”和“地支”壹壹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幹和地支各壹位組成壹個紀年,如“甲子年”、“乙醜年”等。

B、天幹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壹循環,周而復始。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幹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壹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升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後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