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曲阜的春節習俗

曲阜的春節習俗

關註孔子故裏的新年——曲阜的新年習俗

守歲

臘月除夕,是壹年的最後壹夜,俗稱“歲末”。這壹夜,人們會像往常壹樣“守夜”(點蠟燭,徹夜不眠)。此時,所有過年的東西都已經準備好了,院子的室內衛生也煥然壹新。人們開始在門上貼新的春聯和門神。曲阜的門神有兩種:武俠門神和文人門神。武學門神附在外門。中國傳統的門有兩個,武俠的門神也是兩個。他們被稱為“申屠”和“雷宇”。傳說它們是古代降魔的邪靈,後來又被解釋為唐代兩位武將秦瓊和尉遲敬德的形象。正房、廂房門上貼的是文人神,壹般是“生財成寶”、“五子入題”等彩畫。在曲阜,左為上,右為下。兩個門衛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改變。如果貼錯了就叫反把關人,會導致壹年內事事不順,進退兩難。所以曲阜有句話叫“反守門人進退兩難”。

儒家文化特色的春聯

曲阜的春聯很有講究,流傳下來的對聯很多,如“真性情始於五德,大文章學於六經”,“天地之間詩書最貴,孝為家先”,“魯多君子,尼山地近聖人”,“最喜孝,太湯為詩書”等等,具有很強的儒家文化意義。對聯通常寫在黃丹紙或紅金紙上。這些彩紙大多有白邊,俗稱“白頭”,並沒有剪掉,而是故意留在對聯的下端,寓意“白頭偕老”。

除門上貼春聯、門神外,大門外對著門的墻上或樹上應貼“出門見福”字樣,影壁兩側、二門、正房門口應貼“福”字(福字應倒貼,與“福到了”諧音),磨、缸、盆等器具上應貼類似的“有”字。

祭祖

祭祀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核心。所以除夕最重要的是做好祭祀準備。祭天地在大殿門外東側的香案上。壹個方形的棚子,四周都是新稈(高粱稈的上端),稱為“天地棚”。裏面有壹個天地標誌,上面寫著:“天地三界之神”。牌位前有兩個燭臺和壹個香爐。

祖先祭祀在大殿中間的主室,八仙桌和杠放在大殿中間靠墻的地方。橫條中間是寫著“異聲門三代親屬之神”的總牌位,兩側和背面是寫著已故父親和祖先、國內外親屬和長輩、三代以上至五代已故國內外親屬姓名的神,均按趙穆排列。八仙的桌子上有兩個燭臺,中間有壹個香爐。

還有人在正房東廳供奉“護家永垂不朽”的牌位。祭竈神還在廚房。

擺放好這些牌位後,我們開始準備火紙,這是壹種做工粗糙,顏色柔和易燃,呈黃色的紙。相信燒紙燃燒後,會到達已故親人手中,成為可以在另壹個世界使用的冥幣。所以大家在準備火紙的時候都很小心。準備衛生紙的第壹道工序,就是在成排的衛生紙上填滿過去用來賺錢的方孔的標記。第二道工序是將蓋章後的紙壹張壹張地折成元寶或金磚的形狀,在裏面放上壹些香,這樣紙就做好了。

除夕晚上,是迎接祖先神靈回家過年的時候了。各家男子在父母的帶領下,提著燈籠和托盤(窮人沒有托盤要用簸箕),在裏面放上“三代宗親”牌位、三支香、四個紙錠,迎接祖先的神靈回家過年,稱為“迎老”。這個儀式非常重要,經常在通途街的十字路口舉行。把牌位放在通往祖林的路上,圍上壹個圈,在牌位前壹起燒香燒錠。父母要在牌位上敲四個頭。香紙燒盡後,將牌位放回托盤,口中念叨著:“親愛的爺爺奶奶們,回家過年吧!”“然後莊嚴地,長子或長孫端著托盤裏的牌位,迎回家,放在大桌上牌位行列的中間,然後把燃著的香插在香爐裏,把金元寶燒了。從此,爐內香煙必須日夜相連,不間斷,直到過年後“老”送來。

歡迎“老”神回家後,要在大門內的地上橫放壹根叫做“門棍”的木棍。據說是為了防止無家可歸的鬼闖進屋子。年底除夕的年夜飯不是特別講究。大多以餃子為主食,貧困家庭可以隨便吃。無論哪種食物,都要先提供給世人和祖先,然後家人才能吃。因為這頓飯是壹年的最後壹頓飯,所以也叫“送別飯”。祭祀活動在午夜後的晚上進行。飯後開始“存食”(準備供食),即先將盛於碗中的菜肴,在午夜“蒸餾”(用蒸籠加熱)後,放在廚房大鍋的蒸籠或箅子上祭祀。食物主要在四個地方提供:壹是天地之棚,二是祖靈,三是守護仙,四是廚君。每個地方上的菜的數量不壹樣,但都是單數。壹般在天地神前五種五碗,在祖宗和保家仙神前三種三碗,廚房只有壹碗。三樣菜是壹份豐盛的熟肉,壹碗酥肉,壹碗丸子;在三種五種菜的基礎上,加入同樣的清蒸全雞、油炸全鯉,寓意每年“雞(雞)慶多魚”;壹碗菜就是三種菜省下的所有雜花。省吃儉用時,每碗菜都配有水煮白菜幫,稱為“菜底”。菜底越多越好,說明家底厚。上面的方肉、酥肉、肉丸要少放、勻放,盤底要蓋緊,表示不能“露底”,避災。窮人買不起全雞全魚,所以只買三種食物。這叫“叫家是什麽”。節約糧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可以用鯉魚,只有孔姓的人不能。原因是孔姓二祖孔鯉不僅不能用鯉魚祭祖,甚至連鯉魚的名字都改名為“紅魚”,因為避祖是禁忌,所以曲阜人也稱鯉魚為“紅魚”。

“攢供品”後,女主人在蒸餾供品的大鍋周圍撒上壹圈麩皮,同時沿大門、院墻、屋檐下也撒上麩皮,表示家裏彌漫著麩(福)氣。也有農民撒壹些芝麻稈取芝麻開花的吉祥之意。

晚上,當所有的祭品都準備好了,人們會抓緊時間睡壹會兒。有的人壹夜不睡,稱為“守歲”。在曲阜,當地人稱之為“脫發”。除夕午夜前,家家戶戶的人都起來洗手洗臉。男人們忙著散“元寶”,從大門開始,蔓延到院子裏。雙門兩邊各放壹對,壹對靠著轉扇放在單門上,四對放在天地棚裏,三對放在祖屋前,兩對放在自家門前,壹對放在廚房前,壹對放在另壹個牛棚、廁所、井臺、碾路、雞窩、倉庫裏。與此同時,蠟燭散了,大門、二門、堂屋門口、天地棚、祖宗牌位、守護仙女前壹對,竈王爺前壹對。香散的時候,門兩邊的柏樹枝上各有壹枝。天地棚和祖宗靈都是滿香的,前三個是寶家仙,壹個是廚君,其他放元寶的地方都是壹個。同時,每張桌子前面要放兩個小酒杯,廚房前面壹個。另外,鞭炮要掛起來放。女人們起床洗漱後,馬上去廚房燒大鍋的“蒸菜”、饅頭、花糕等。蒸餾後,家裏的雄性會把食物按順序送到棚子裏,雄性父母接過來放在告白上。先上雞,雞頭朝內,稱為“雞獻頭”;然後魚,脊向內,叫“魚祭脊”;然後是頂肉,酥肉,九子。每道菜都撒上菠菜,稱為“菜帽”。最後放兩盤包子和花糕,左右對稱擺放。每個托盤上有五個饅頭,底部有三個,饅頭頂部有五個紅點。花糕是壹種棗糕,每種有三到五層。天地棚上菜後,在正房祖先靈前上三樣菜。壹般來說,祭祖的食物要比祭天、祭地的少,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雞也沒有魚的。往往是分發完糧食之後,才把天地棚裏的雞和魚搬出來,讓“老”分享,表示天地尊,“老”次之。最後,把食物端上嘉寶仙靈面前。竈神面前的壹碗菜,可以直接從鍋裏端上來。

祭祀完畢後,每個祭祀案上的茶盅都要斟滿酒。所有的菜都上齊了,已經接近午夜了。於是,我開始點蠟燭和熏香,我開始從大門的外側向內指。來自天、地、祖先、鮑家賢、棗君等的香。必須由男主點燃,插在香爐裏。同時在天地棚(壹種神的印畫)前焚燒神靈,並點燃各處的元寶,燃放鞭炮。當時香滿院,鞭炮齊鳴。這壹刻是告別舊年,迎接新年的盛大儀式——脫發。在市區,人們只在聽到孔夫子的鞭炮聲後才陸續“生病”,因為所有普通人家都不能在“聖人之家”之前過年。在農村,人們總是通過燒香來看星星或計算時間。總之節儉叫過年,越早越好。

在鞭炮和香煙的輝煌氣氛中,家家戶戶的人們開始磕頭祭奠。首先,有壹位有著資深家族男性的主人,由他的兒孫參加,在天地棚前祭拜天地之神。磕頭前,先把祭祀用的酒倒在壇前,稱為“倒壹奠酒”,然後鞠躬,跪下磕頭四次,起身再鞠躬,再喝壹奠酒。然後去大殿給祖先磕頭,儀式和拜天地壹樣;然後去東上房祭拜鮑嘉賢,最後去廚房祭拜廚主。父母祭拜後,要在天地的棚子裏點上蠟燭,在院子裏照壹圈。光輝時期,家裏所有的男人,包括男孩,依次給天地、祖宗、保家仙、廚君磕頭。這期間,女人們已經在廚房裏把餃子盛滿了素菜,男青年們已經依次送到各個祭奠的地方做晚飯。除了廚君提供的壹碗,其余都是兩碗。祭完餃子後,婦女們依次向天地、祖先、家族神仙和竈神磕頭。

祭拜天地、祖先、神仙後,開始在正房的祖先面前給長輩磕頭。讓家裏最年長的男女坐在八仙桌兩邊的椅子上收禮物。由大兒子帶頭,再給祖宗磕頭四次,起身時要說:“給我爹磕頭!”“再跪下磕頭,然後站起來鞠躬,說:“給我媽磕頭!”“就這樣,老大磕頭後,老二、老三、老四拜祖先,給父母磕頭,給兄弟姐妹磕頭。兒子們說完,孫子們繼續蹲著;男性敲門後,女性家庭成員按輩分順序為長輩敲門,不分性別。磕頭的時候要給祖先的牌位磕頭四次。起身鞠躬時,要說出給哪位長輩磕頭,然後跪下壹個壹個磕頭。最小的孩子磕頭最多,必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二叔、二姨……或者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磕頭。,從不錯過壹個。這是家庭中最溫馨祥和的時刻。給長輩磕頭後,老人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少男少女磕頭錢作為獎勵,稱為“壓歲錢”。晚輩祝賀長輩長壽,長輩也祝賀孩子長到壹歲。對於第壹年新婚的媳婦,公婆也要獎勵“壓歲錢”

除夕之夜的家庭團圓飯

祭拜磕頭儀式結束後,全家人開始吃年夜飯,吃饅頭,喝葡萄酒。開胃菜大多是現成的油菜和涼菜,涼菜壹定要有生菜或菠菜,有“賺錢”和“多賺錢”的意思。主餐是素餡包子。這頓飯大家都要吃,要有剩菜。如果妳因為生意不在過年,別人會替妳吃飯。

除夕吃餃子特別有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吃餃子,這意味著壹些特別的東西。餃子多是家庭主婦自己做的,根據各種餃子制作的特點放在壹個碗裏,讓包餃子的人明白這碗給誰吃。比如包著麩皮、花生、長果的包子壹般送給老人,包著錢的包子送給管事的男人,包著棗和栗子的包子送給新婚夫婦。孩子沒什麽講究,就是玩玩,什麽都可以給。但是,孩子往往很認真。如果他們吃了有特殊意義的包子,往往會開心壹年,不吃就不開心壹年。他們不知道這是大人特意安排的,他們就是要運氣。

農民飼養的馬、牛、羊、雞、狗、豬等牲畜,也是由父母在自己的圈舍、欄前叫,賞以饅頭,使六畜在壹年中興旺、吉祥、平安。

支付新年電話

祭拜了天地的祖先,吃了年夜飯,人們開始互相拜年。從家裏最親最敬的人開始,挨家挨戶給家裏磕頭,然後給鄰居、街坊、村裏磕頭拜年。

鄰居之間拜年的方式和自己家長輩被晚輩磕頭的方式不壹樣,但是特別有禮貌。在其他門外磕頭時,那家的長子(或其他兒子)要屈膝扶住磕頭者的右臂,不讓他開車,不能讓客人跪拜以示“不配”。如果客人堅持要拜,這戶人家的兒子就陪著客人給祖宗牌位磕頭四次。站起來鞠躬後,客人向長輩打招呼磕頭時,大兒子又不肯接電話;如果到了敲頭不能制止的時候,就讓客人磕頭,兒子必須站在東側彎腰向客人行半禮,以示謙虛和感謝。如果拜年的是輩分低的,就要逐漸給這個家裏的每壹位長輩磕頭,這個家裏的拜年者也會壹次又壹次的反抗,結果還是直到磕頭完畢。至於同行相互磕頭拜年,主人家絕對要屈膝阻攔,最後主客相互鞠躬作罷。在這個家庭裏,男人們要在黎明前互相拜年完畢,然後陸續去鄰裏拜年。壹般中午前祭拜完畢。鄰裏之間互相拜訪,寒暄幾句就走了,壹般不坐下。

清晨過後,女人們都精神煥發,穿戴整齊,開始拜訪拜年。它的順序和男人壹樣,先家庭,後鄰裏。當他們給家家戶戶磕頭拜年時,主人的媳婦會婉言謝絕電話。當男女在街上或家裏第壹次見面時,他們應該互相說“春節快樂”或“恭喜發財”。男人鞠躬,女人不鞠躬,只打招呼。這幾年我們不低頭,只是互相打個招呼。

拜年的習俗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這種禮儀可以調節人際關系,加深孩子的感情。通過拜年,晚輩更加關註長輩,長輩對他們的關愛也越來越多。如果鄰居之間有什麽爭吵或矛盾,壹旦踏進家門,給老人磕頭,就說明他們已經放下了分歧,消除了隔閡。千百年來,這壹習俗幫助人們解決了許多矛盾,並使人們在新的壹年裏重新團聚,和睦相處。

拜訪親戚

從正月初二開始,人們開始走親戚,互相拜年。以前都是給長輩磕頭,也會給親戚的近親磕頭拜年。這種過年走親戚的禮儀是先走親戚,再走老親戚。很多親戚之間要走很多天,帶著等著跟的禮物(肉),往往走到七月初七、初八,甚至到正月十五。以前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富裕,年夜飯的準備也不會太多。如果客人能達到“白面饅頭加細面湯,脆皮丸子加白菜幫”的標準,那就是中產家庭的水平了。所以民間諺語說“親戚到農歷七月初七初八,無豆腐無殘渣。”

在曲阜習俗中,初壹至初十,這個“初十”是十個人、事、物的代表日,俗稱“雞壹、狗二、貓三、狗(野狗)四、豬五、羊六、人七、糧八、果九、食十”。即正月初壹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貓日,初四為野狗日,初五為豬日,初六為羊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初九為果日,初十為菜日。認為在這十天裏,天氣有晴有雨有風,每個主人都對應著“天”的吉兇禍福。如果農歷正月初壹是晴天,今年雞就不會患瘟疫。如果多雨,今年雞會患很多疾病。又如農歷八月初八是谷日,天氣晴朗時,五谷豐登。萬壹下雨或刮風,今年種的莊稼可能會歉收。所以曲阜的農業諺語中有這樣壹句話:“新的壹年有十個好日子,不必問神仙”,意思是今年壹定是人民沒有災難的好年。

在這“十天”裏,曲阜人最重視第七天和第八天。第七天,有用菜葉做小豆腐的習俗。據說人們在這壹天吃蔬菜豆腐可以避免災難和疾病。初八這壹天,曲阜人不用米粉煮飯,也不用推磨,為的是防止損壞糧食。其他八天沒有什麽特別的禁忌。可見,在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曲阜,春節壹直保持著非常傳統和原始的方式。當地政府非常重視春節旅遊產品的開發,“孔子故裏年夜飯遊”和“回家過年”兩個特色產品就是成功的代表。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外賓和海外同胞可以到當地百姓家中,與孔子故裏的百姓共度春節,與主人壹起體驗節日的快樂。學習中國人“年夜飯”的各種傳統儀式和程序,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舞龍舞獅、看花燈,與主人“看年夜飯”,互致問候,體驗濃濃的親情、友情和溫馨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