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為什麽寧陵縣的耕地在增加?

為什麽寧陵縣的耕地在增加?

4年前,寧陵縣有耕地803734.4畝,基本農田692023.5畝。四年來,全縣新增企業項目100余個,經濟發展迅速,土地需求旺盛。因為他們想出了“強化意識”、“建立機制”、“調整關系”、“齊抓共管”的正確思路,在保證建設用地有效供給的同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沒有減少,耕地面積反而增加了2240.2畝。

第壹,強烈的“意識”

寧陵縣是位於豫東平原西部的國家級貧困縣。轄14個鄉(鎮)、366個行政村、1052個自然村、2769個村民小組,60多萬人,人均耕地1.33畝,低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國土資源縣情是人均占有量少,後備資源少,中低產田多。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增長,耕地保護壓力逐漸加大。縣領導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識到,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與耕地保護意識的增強成反比。為了不斷強化廣大幹部群眾的耕地保護意識,他們從宣傳教育入手,從最初張貼標語橫幅,到設立咨詢臺、發放宣傳資料;從單純用會議、電視講話代替培訓,到出動宣傳車、組織文藝宣傳隊;從壹年壹度的“4·22”世界地球日和“6·25”全國土地日,到不斷宣傳《長流的水》;從僅面向城鄉居民的教育,到將土地法律法規知識引入課堂,在中小學生中開展有獎征文活動,將國土資源知識納入縣鄉黨校重要培訓內容,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範圍,提高宣傳水平,使國土資源國情、國策、國法教育逐步深入人心。

70多歲的遊方圓是六合鎮少盆窯村的村民。他壹生都是農民,對土地有著孩童般的熱愛,經常在田野間徘徊。任何人在地裏種樹,即使是屬於自己承包的田地,也逃不過他的眼睛,躲不過他的訓斥:“土地是我們國家的命脈。如果我們這樣浪費,以後怎麽種莊稼?”喬樓鄉鄉長李衛林也信誓旦旦地說:“我是鄉長,對本行政區域的耕地數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執行負總責。誰要在這裏搞歪門邪道,都是妄想!”目前,在整個寧陵縣,從城市到農村,從幹部到群眾,無論男女老少,保護耕地的意識不斷增強。

第二,構建“機制”

國土資源的管理,包括耕地的保護,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單靠國土部門是管不好或者管不好的。為建立耕地保護* * *共擔責任制,改變壹地管多地的被動局面,縣委縣政府研究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國土、城建、農林、水務、公安、法等部門及其他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耕地保護領導小組,責成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與鄉(鎮)密切配合,將全縣基本農田劃定為1935塊,劃出基本農田。設立138基本農田保護標誌,完善基本農田數據臺賬,做到基本農田保護圖和臺賬與地塊壹致。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縣、鄉、村、戶四級基本農田保護網絡體系。每年年初,管理局“壹把手”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全部落實到田,實行責任追究制。

機制的作用和力量在於執行。縣政府將各鄉(鎮)耕地保護納入年度綜合目標,研究制定了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評分辦法,要求縣國土局每年對各鄉(鎮)責任目標落實情況進行壹次抽查,以激勵先進,鞭策落後。去年7月進行第壹次檢查驗收,蘿崗、楊怡、章貢三個鄉(鎮)被評為耕地保護先進單位,各到位資金654.38+0.5萬元。

耕地保護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有效保障了耕地安全。全縣先後制止各類土地違法案件317起,減少土地損失1500畝。2006年,羅崗鎮政府通過各種聯系爭取到壹個農藥生產項目,投資商看中了轄區內縣林場附近的耕地。有人主張以租賃方式簽訂使用合同。鎮黨委書記馬超認為這是違法用地,規避了土地審批程序,違反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從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第三,調整“關系”

保護耕地是為了保持面積和質量,要保證發展,就要提供土地。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從而保護耕地,保障發展?這使得寧陵縣決策者和縣國土局領導的執政能力受到嚴峻考驗。經過艱苦探索,他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突出主題,堵疏並舉,挖潛節地”十六字經驗,很好地解決了這壹難題。

突出主題就是出臺文件,強化措施,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落實“三有三不補計劃”原則,即閑置土地、荒地、劣地絕不占好地,鐵路、公路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必須盡量少占耕地,及時補齊同等數量和質量的後備土地。按照堵疏並舉的作業方式,4年多來,他們置換耕地3500多畝,使耕地保護紅線固若金湯。

挖潛的內涵是“騰籠換鳥”,嫁接改造,充分利用關閉企業的場地和設施,讓死廠開花結果。2004年,寧陵縣招商引資5.6億元,壹批新項目急需上馬。當時國務院緊急通知明確提出“三個暫停”。為解決工業用地“瓶頸”制約,縣國土局發現全縣有20多處工礦廢棄地,閑置面積2000多畝。他們提前介入,帶領新項目在舊址落戶,既降低了成本,又節約了土地資源。二是深入開展粘土磚窯廠專項治理。這個縣原有磚瓦窯廠53家,每年破壞耕地1000多畝,被群眾稱為“吃地老虎”。2006年以來,根據上級領導關於關閉實心粘土磚窯廠的指示,經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全部拆除,復墾耕地1500畝。

節約土地,主要是改造“空心村”,復耕“打谷場”。千百年來,人們住在獨門獨院、分散的房子裏,靠田地生活,依勢而建,不斷向外擴張,形成了“空心村”。根據調查資料,該縣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196348.5畝,戶均1.34畝,人均0.335畝。通過改造,每戶可騰出1畝宅基地,全縣可節約耕地65438+萬畝以上。目前,他們以城郊鄉李七莊村、劉樓鄉虎踞村、六合鎮莊媛村三個老模式為例,采取“前赴後繼”、“以點帶面”的方式,在14個鄉(鎮)全面鋪開。至於打谷場,是早期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產物。當時農民為了方便收曬糧食,在村邊、路邊、田裏留下壹塊塊空地,兩三分不等,很多畝用來臨時使用,但閑置多年。他們按照“誰墾誰種”的原則,統壹安排,分頭實施,從中新增耕地2萬多畝。

第四,抓“共管”

抓“共管”,就是要做好土地協管員,讓他們切實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耕地保護中的作用。“土地協管員”是寧陵縣國土局在工作實踐中打造的壹個“品牌”,已在全國推廣。

他們從在職村支書或村委會主任中聘請了498名土地協管員,每個行政村1 ~ 2人,請他們協助國土所做好耕地保護工作。這些人分布在全縣366個行政村,每天活躍在798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成為農田保護的“千裏眼”和“千裏眼”。他們看到有人破壞農田,就會制止,配合國土所查處土地違法行為,從而改變管地的不種地,種地的不管的現象。

為調動廣大協管員保護耕地的積極性,該局實行定員、定崗、定責制度,建立了學習、匯報、考核、評比和獎懲制度。協管員每年表彰壹次,第壹次獎勵40人,第二次獎勵80人,最後壹次獎勵100人。給每人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現金500元,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創業的自覺性,人人有貢獻。程樓鄉溝巷村北有30畝良田,是著名的“黃金不換”之地。2003年,有人開始在承包地種楊樹,引發了很多矛盾。因此,所有65,438+06名村民都在那裏植樹。壹年後,上任的土地協調員陳玉琴(村支部書記)看到好的農田改變了用途,非常不高興。他專門召開會議,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戶主能賣的賣,能移植的移植。經過8個月的努力,他幹脆把2000多棵樹全部清除,讓“金交所”恢復了生機。

(原載於《資源指南》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