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聊城歷史

聊城歷史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

聊城(今東昌府區,下同)、陽谷、東阿、茌平、高唐屬齊,莘縣、臨清屬魏,冠縣屬晉。

2.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

聊城、陽谷、東阿、茌平、高唐屬齊,臨清、冠縣屬趙,莘縣屬魏。

3.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縣、郡兩級制,版圖屬東郡。

4.西漢(公元前206-24年)

縣縣兩級體制。聊城、莘縣、陽谷、東阿屬兗州東郡,臨清、冠縣屬冀州衛郡,茌平屬兗州東郡、青州平原郡,高唐屬青州平原郡。

5.東漢(25-220年)

州、縣、郡三級制。聊城、莘縣、陽谷、東阿屬兗州東郡,臨清屬冀州魏縣,冠縣屬泗州陽平郡(治館陶,今冠縣東古鎮),茌平屬兗州冀北國,高唐屬青州平原郡。

6.三國(220-265)

州、縣、郡三級制。疆域屬魏,聊城、茌平屬青州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陽平郡(治館陶),陽谷為郡國,東阿屬兗州東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

7.西晉(266-316)

州、縣、郡三級制。聊城、茌平、高唐屬冀州平原郡,臨清(曾為清河,今臨清),冠縣、莘縣屬泗州陽平郡,陽谷、東阿屬冀北、東平。

8.東晉十六國(319-420)

州、縣、郡三級制。疆域先後屬於後趙、顏倩、前秦、後燕、南燕、劉崧六國。清河縣在前秦統治臨清。在趙、、後燕之後,陽平郡統治了館陶。劉崧從濟州統治茌平。

9.南北朝時期(420-581年)

州、縣、郡三級制。聊城先後屬於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四個國家。

10,隋朝(581—618)

開始是州縣兩級制,後來是縣縣兩級制。聊城、冠縣、莘縣屬舞陽縣,濰州、臨清、高唐、茌平屬周貝清河縣,陽谷屬濟州、濟北縣(今茌平縣韓吉鄉高元墻村),東阿屬兗州濟北縣。

11,唐朝(618-907)

開始是道、府(州、縣)、縣三級制,後來是我省(道)、州、縣三級制。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府(治聊城);臨清屬於河北周貝;莘縣、冠縣屬河北省蔚州;陽谷、東阿初屬河南濟州(陸贄縣),後屬雲州;茌平屬於河南省雲州。

12,北宋(960-1126)

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亳州(治聊城),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明府,東阿、陽谷屬京東西路東平府。

遼、金(916—1234)道(路)、府(州、軍)、縣三級制。聊城、茌平、高唐屬山東西路亳州(治聊城),臨清屬大明路周恩,陽谷、東阿屬山東西路東平府,冠縣、莘縣屬大明路。

13,元朝(1206—1368)

省(省)、道(地)、縣三級制。版圖屬山東省,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治聊城)和總經辦(治聊城);冠縣初屬東昌道,後屬冠州(治冠縣,今冠縣);高唐初屬東昌道,後屬高唐州(治高唐);臨清屬於周浦;陽谷和東阿屬於東平路。

14,明朝(1268—1644)

省、府(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省、地、縣之間有路。疆域屬山東外交部,聊城、臨清、冠縣、莘縣、茌平、高唐(曾為高唐府,治高唐)屬東昌府(治聊城),陽谷、東阿屬兗州府東平府。

15,清朝(1644—1911年)

省、(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疆域屬山東省,聊城、冠縣、莘縣、茌平、高唐屬東昌府(治聊城),臨清初屬東昌府,後屬直隸府。陽谷屬兗州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府,後屬泰安府。

中華民國16(1912—1949)

民國元年(1912),山東省廢府設道,疆域為濟西路(治聊城)。民國三年(1914)改為東路。民國十四年(1928),廢道歸山東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17(1949-)

6月1952,11,撤銷平原省,聊城機構改為山東省,轄16個縣,1個鎮,86個區,1153個鄉。

7月,1978,聊城市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行政公署。1984年6月,縣市所轄人民公社逐步改造為鄉、鎮、街道。版圖轄聊城1個縣級市,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轄臨清1個縣級市,166個鄉鎮。

2010聊城市轄東昌府區1個市轄區,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管理臨清1個縣級市,135個鄉(鎮、街道)。

百度百科-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