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農村信息化趨勢研究

農村信息化趨勢研究

摘要:中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有著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仍然任重道遠,不僅面臨著集成化、專業化、網絡化、多媒體化、實用化、普及化、壹體化、全程化的重大發展趨勢,還面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廣大農村對信息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深入分析國內外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以及我國國情、民情、農情,特別是廣大農民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礎上,研究提出壹套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思路,讓農民普遍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用得上。關鍵詞農村信息化研究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國農村信息化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註。按照黨的十六大對信息化的總體部署,我們對農村信息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體架構,明確了發展方向。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比歐美晚了20年左右。早期的農村信息化建設表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計算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繼建立了壹批農林數據庫。而農村信息產業起步較晚,與歐美的差距更大。但直到1996,第壹次全國農村經濟信息化工作會議才明確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如今,中國科技部門在信息通信高速公路的硬件建設,以及農業信息平臺和資源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令世界刮目相看。

(壹)涉農數據庫建設初具規模。

中國已建成100多個大型農業數據庫,約占世界農業信息數據庫總數的10%。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農業科研機構相繼引進和建立的CABI、AGRIS、AGRICOLA、FSTA數據庫,以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的農業數據庫和農業光盤服務網。代表性數據庫有:中國農林文獻數據庫、中國農業文摘數據庫、中國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農產品深加工數據庫、植物檢疫性病蟲害名錄數據庫、農牧漁業科技成果數據庫、中國畜牧業綜合數據庫、全國農業經濟統計數據庫、農產品公平交易價格數據庫、農業合作經濟數據庫。

(二)農村信息化建設網絡平臺逐步建立。

按照功能,支撐信息化發展的網絡資源可分為三類,即電信網絡、廣播電視網絡和計算機網絡。其中,前兩者是傳統媒體的代表,後者是現代媒體的代表。二者共同構成了現代農業信息傳播的主渠道。

1.傳統的媒體功能已經根據需要進行了擴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電視、電信、廣播為主的傳統媒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截至2003年6月30日,中國建成的光纜總長度已達224.6萬公裏,電信網絡基本覆蓋全國。全國85.3%的行政村有電話,農村固定電話用戶達到78.43438+0000戶。截至2003年9月底,中國電話用戶總數已達5億,居世界第壹,在傳遞信息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

中國廣電網絡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網絡,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1.6%,其中有線電視用戶65438萬戶,全國電視機3.2億臺,農村地區電視機108.6臺/百戶,是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

2.互聯網越來越被人們廣泛接受。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3年6月30日,中國聯網計算機數量達到2572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61%。網民總數為6800萬,比2004年同期增長75.4%。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臺灣省省)全部接入互聯網,互聯網的作用從最初的信息交流發展到電子商務。在低網環境下,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充分顯示了互聯網發展的巨大潛力。

而農林牧漁水利人員僅占網絡用戶總數的1.7%,城市普及率是農村的740倍。廣大農民完全處於“數字鴻溝”的另壹端,成為網絡革命中的“數字貧困”人口。

農業部在農村1000個固定觀測點進行的農民信息使用情況調查顯示,中國只有0.8%的農村家庭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市場和技術信息。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電子商務的規模非常小,只有不到0.2%的農民通過計算機網絡購買生產資料,只有不到0.5%的農民基於互聯網信息銷售農產品。

3.農業信息網站發展迅速。

截至2002年6月5438+2月31日,我國網站總數已達37萬個,其中企業網站占全部網站的78.83%。農林牧漁占企業網站0.52%,其中縣鄉網站占農業網站不到10%,在線數據庫總數為8.29萬個。在各類涉農網站中,正常運營的約有1.500家,直接提供農村信息服務的超過1.70家。網站的行業和信息內容涉及65,438+0.8個大類和65,438+0.27個小類,主要是市場信息、科學教育和政策與管理。知名涉農網站有科技部“九億網”、農業部“中國農業信息網”等。據調查,網站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其中,北京、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的網站占全國網站總數的近壹半,西部12個省區市的網站占全國網站總數的14%。

(三)農業信息技術研發成績顯著

1997年以來,特別是“九五”以來,在壹系列國家、部門和地方科技計劃的支持下,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農業信息化領域逐步積累了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形成了壹支從事農村信息化研究、開發、推廣和應用的人才隊伍體系。國家“863”計劃實施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在全國建立了20個示範區;“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與信息技術系統研究”項目的實施,形成了壹批農村信息平臺技術和產品技術,研發了12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資源庫。此外,“農業3S技術”、“精準農業”、“虛擬農業”等技術也在積極開發應用。這些農業信息化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為農村信息化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農業專家系統開始發揮作用。

我國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並取得了很大進展。壹些農業信息技術人員將專家系統從實驗室帶到了生產壹線,不僅為農業生產者送去了新技術,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知識工程體系的建設。1985中科院人工智能研究所開發的蔣莎黑土小麥施肥專家咨詢系統在淮北平原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應用。通過“七五”和“八五”期間的科技研究,更多的農業專家系統被開發並應用於水稻、小麥、玉米和其他作物,包括栽培技術、新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雜草識別和控制。目前,* * *已開發了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200多個實用農業專家系統,建立了35個推廣應用的計算機網絡。

(五)農村信息服務深入基層。

1,農村信息服務機構和隊伍日益壯大。

據調查,全國333個城市中有260個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占總數的78%。全國2800個縣(市、區)中,1210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占總數的43%;全國43000多個鄉鎮中,7000多個建立了信息服務機構,占鄉鎮總數的18%。壹些地方在加強農業系統信息員隊伍建設的同時,積極利用農民經紀人、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相關社會中介機構,發展壯大農村信息員隊伍。

2.服務方式靈活多樣。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

科技110作用顯著。到2007年上半年,全國共有農業技術呼叫中心100多個,其中浙江省衢州農技+010,山東省萊州農技+010,河北省邯鄲科技+010等。2002年,浙江省已實現農業技術聯網110。

農業尋呼發展迅速。農業尋呼具有成本低、覆蓋面廣、設備投資少、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它充分利用尋呼資源發布農業信息,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話隨時隨地獲取農業信息。尋呼中心還可以根據用戶的類型和愛好,主動向用戶發送相關信息,實現主動信息服務。各地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尋呼服務,如河南的“農信通”、安徽的“致富信息機”、廣西的“899-農村信息機”、江蘇的“農業信息機”等。

遠程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北京農業遠程教育中心建立了基於衛星寬帶骨幹網的星火遠程培訓平臺,覆蓋北京市14個區縣、村、戶,站點211個,覆蓋京郊82%的鎮和50個村。制作農藥、生物肥料、水產、園林花卉、果蔬、特色養殖等22大類3000多個多媒體課件。

3.當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有效發展。

農村信息化建設在壹些地方得到了大力推進,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使得農村信息“戶通”工程的順利實施有了壹個良好的開端。

安徽省農村信息化行動以“安徽星火計劃網站”建設為起點,以“信息進農村”工程實施為標誌,初步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絡物理框架和信息服務組織體系,架起了“三農”致富的信息橋梁。目前,全省17個市、61個縣建立了信息服務中心,1800多個鄉鎮建立了信息服務站,村級信息站800多個。涉農企業和養殖大戶註冊會員2萬余家,養殖大戶或經紀人購買設備入網13000余家。目前貢獻了超過30億元的網絡交易額,超過440萬的網站訪問量,日點擊率穩定在8000次左右。

(六)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農民的信息意識比較薄弱,信息需求不強;農村信息流不暢;農村信息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價值;農民信息運用能力差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村信息化的推進。融合

數據庫、系統仿真、人工智能、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

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越來越成熟,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網絡技術越來越普及。然而,現代農業對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綜合開發利用需求越來越全面,單壹的信息技術或單壹的網絡技術往往不能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因此,分散、混亂、低質量的農村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整合,各種信息技術的結合與集成,多網功能的整合等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

(2)專業化

針對農村經濟活動中的某壹特定對象、某壹特定農藝措施或某壹特定生產過程,建立計算機應用系統進行智能化生產管理,是未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壹步。例如,美國成功開發的棉花綜合管理系統對提高棉花產量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專業化的農業應用軟件還具有適用於不同生產層次(如地塊層次、農場層次)的生產管理的特點,能夠更加經濟有效地服務於農業生產。

(3)聯網

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在農村的應用,不僅可以及時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技術問題,還可以降低獲取農業和農村信息的成本。基於不同的網絡系統,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生產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技術和方式獲取農村信息。因此,需要制定有序的農業信息分類標準,采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建立集多個農村信息子網和多個信息傳輸通道於壹體的高速、寬帶、全國乃至全球的農村信息網絡體系;同時,為了保證農村信息服務的有效實現,還必須建立和完善從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緣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多媒體

多媒體是利用計算機或其他電子手段傳輸文本、圖形藝術、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交織組合的信息傳輸方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農村多媒體數據庫的建設和農村實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它把非常復雜的農業農村信息技術用非常簡單、易懂、易學的方式展現出來,具有傳播快、覆蓋面廣、形象生動、易於操作的特點。

(5)實用性

目前,農村系統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大多局限於科研院所和示範基地,其潛在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傳輸的硬件系統還缺乏智能性和實用性,不適應收入低、素質差的農村用戶的需求。因此,開發和推廣符合農村用戶需求的應用軟件,開發農村信息傳輸的硬件系統,將成為農村信息化的重要內容。當然,農業生產經營的區域性、季節性和持久性決定了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復雜性。因此,這類軟硬件的開發必須通過多部門、多學科的合作和農業生產管理專家的協同研究,才能保證軟件結構、功能、接口和程序的標準化,提高軟硬件的科學性、有效性、適應性和智能性,最終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6)普及

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需要快速推進農村信息化普及,以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日益增長的信息服務需求。農村信息的普及包括兩層含義:壹是農村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利用貫穿於農村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並發揮重要作用。農業生產經營者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才能科學決策,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二是指農村教育的普及。通過有計劃、分批的培訓,使大多數農民和農技人員能夠通過計算機和多媒體學習各種農業知識,從而加快農業科技的普及,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第三,意味著適用的、科學的、權威的農村信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方便地傳遞到農村,被農村用戶接受。

(7)整合

有多種信息技術的結合,包括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模型庫和知識庫系統、多媒體技術、實時處理和控制等信息技術;還有信息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農業科技的結合,如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核技術、激光技術、遙感技術的日益緊密結合,極大地改善了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方式,提高了農業現代化管理水平。比如歐美國家普遍看好的壹個視頻數據檢索系統和壹個電視數據檢索系統,是多媒體數據庫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結合。

(八)全過程

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再局限於壹項獨立的農村經濟活動,或單壹的業務環節,或有限的區域,而是橫向和縱向的擴展。信息技術企業與農業生產經營企業接觸,科研單位和生產經營單位甚至與用戶結合,多學科專家協作的復雜項目越來越多。這些項目全面改善了農村經濟活動的決策和管理,既充分發揮了發達國家農業的優勢,又逐步改善甚至消除了發展中國家的劣勢,大大增強了農業的活力和信息競爭力。(壹)加強農村信息資源建設

加快農村信息采集標準體系(采集、加工、數據庫建設等。)和信息發布系統。

建設,提供標準的數據庫接口,實現信息采集、處理和發布的壹體化。重點加強市場供求、農產品價格、科技信息、農村政策等農民急需的信息采集體系建設。

在國家的整體規劃下,整合、集成、開發各部門、各單位的農村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國際數據,將各部門、各單位乃至個人獲得和積累的科學數據資源納入全國農村科技數據統壹管理框架。

整合不同的農村信息數據源,優化農村信息資源的數據庫結構,通過建設不同層次的農村信息中心群和* * *共享服務網絡以及* * *共享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形成跨部門、跨區域、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全國農村信息共享平臺,並納入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體系,從而大大提高農村信息的管理和* * * *。

(二)鞏固農村信息資源* * *享受平臺

在充分調研國內外農村科技數據標準化發展的基礎上,編制了農村科技數據共享平臺標準體系表。初步制定完成了《農村科技數據資源* * *享用標準研究大綱》、《農村科技數據* * *享用標準體系研究大綱及體系框架》、《農村科技數據* * *享用平臺數據質量控制標準研究大綱》、《農村科技數據* * *享用平臺數據信息分類與編碼》、《農村科技數據* * *享用平臺數據采集與更新標準》。為進壹步整合農村信息資源,規範農村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下壹步是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完善,制定新的標準,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信息網絡體系

建立壹個農村信息傳輸地面衛星發射臺,將視頻、音頻和文字農村信息發送到亞太2R衛星,其中文字和圖片信息需要制成圖文信息再發送到亞太2R衛星。文本、圖片和其他類型的互聯網信息由壹個獨立的網站制作並發送到互聯網上。視頻、音頻、圖文信息通過衛星接收設備下載到本地基站系統,然後恢復成正常信號發送到用戶管理設備。用戶管理設備負責對所有原始信號進行統壹加擾,然後復用成壹個信號發送給節目發射裝置,由發射裝置進行微波發射,覆蓋接收區域。終端用戶通過無線接收設備或個人電腦和無線調制解調器登錄互聯網,主動獲取農村信息。

接收區域的農民通過普通的室外天線接收視頻、音頻、圖文電視等格式的農村信息信號,傳輸到系統授權的無線接收設備。用戶的無線接收設備對電視信號進行解擾解復用,然後恢復成正常信號供電視播放。用戶還可以使用無線接收設備通過電視登錄互聯網。

受納區農民如需通過電腦登錄互聯網,需配備個人電腦,通過電腦無線調制解調器與基站的互聯網接入管理系統連接,實現雙向信息交換。因此可以解決農民通過電話線上網速度慢,容易斷線的弊端。

中國移動通信網絡升級後,農民也可以使用3G手機,通過手機專用調制解調器與個人電腦連接,直接接入移動運營商骨幹網,實現無線上網,搜索所需信息。

該系統具有獨特的功能:

(1)可以實現視頻、音頻、文本等多種格式的農村信息雙向、無線傳輸,是各種網絡功能的真正融合,有利於農村信息的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傳輸;

(2)系統采用MMDS雙向傳輸技術,既可以傳輸模擬信號,也可以傳輸數字信號,更好地適應國家數字電視發展的新趨勢;

(3)可以實現農民個人電腦的無線上網;

(4)覆蓋範圍廣,不需要中繼設備。每個基站的傳輸範圍可覆蓋方圓50公裏的區域,並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靈活建設基站,方便將信息發送到農村的每個角落;

(5)地面衛星發射臺可發射24套模擬電視信號或100套數字電視信號,為科技、文化、衛生、教育等信息下鄉、進村入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6)使用可尋址電視加解擾管理系統可以有效實現遠程管理,提高管理和運營的質量和效率;

(7)整個系統采用雙向無線傳輸技術,設備便宜,維護簡單,操作方便,經濟效果好,可以直接面對農民,被普通農民接受;

(8)在不增加農民負擔、保障公益性的基礎上,創建市場化運作機制,吸收社會力量共建共享農村信息化,形成共贏局面。

(四)優化農村信息服務模式

農村信息服務應根據用戶自身特點和用戶對信息需求的特點,重點加強多種服務方式的整合,實現多網功能的融合。

(1)以衛星傳輸通道為基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普及率高、覆蓋面廣的特點,通過價格低廉、操作簡便的用戶無線接收設備,將電視機接入互聯網,實現信息查詢和發布。並以此為契機,開展農村遠程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推進農村家庭上網工程。

(2)基於衛星或互聯網渠道傳播,充分利用網站的信息服務主窗口功能,為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發布和獲取信息的平臺。

(3)以衛星傳輸信道為基礎,建立全國範圍的農業尋呼網,實施“壹個系統”計劃,實現與地方農業尋呼網的互聯、互通、互叫,利用尋呼成本低、覆蓋廣、信息可定制的特點,開展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加快信息傳播。

(4)通過整合“農技110”資源,或利用手機、電腦電話連接農業WAP網站,進行信息瀏覽和發布,為農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滿足農民信息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要求。

(5)同時,可以利用報紙、廣播和電視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

(五)加快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任務艱巨。要建立健全上下貫通、左右貫通的組織體系,不斷向農村延伸和拓展信息服務。

依托縣級科技管理機構建立衛星信息示範站,作為農村信息化的樞紐和按鈕帶。實現文本、視頻、音頻等不同格式的農村科技信息寬帶傳輸,使終端用戶通過電腦、電視、電話(包括手機)等至少壹種方式獲得信息服務。探索出壹條大容量、多渠道、廣覆蓋的科技信息送下鄉、送村、送戶新路子。

要把加強信息人才培養作為農村科技信息化的大事來抓。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信息技術培訓,培養壹批懂技術、善於管理的信息技術骨幹隊伍,增強農村基層科技信息服務的實力和活力,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六)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保證農村科技信息化的順利進行。

加強領導,建立協調機制。縣級科技和信息化管理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會同農業、林業、廣播電視、氣象、水利等相關管理部門成立領導協調小組,切實加強對農村科技信息化的領導。要統籌、協調和引導當地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的良性互動。

加強* * *建設,建立合作機制。在服務三農的總體目標下,全社會要建立部門合作、公私共建、政企聯合運營的新機制,整合整合各類優質資源。各級電信部門要為農村科技信息化提供衛星、落地、終端傳輸頻率等信息傳輸整體解決方案。

加強服務,建立激勵機制。各地要從編制和發展農民利益的戰略高度,研究制定優惠政策措施,建立競爭激勵機制,發展各具特色的信息服務模式,推進其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農村科技信息化建設要作為績效考核和評選先進縣(市)的重要內容,對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來源: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網(本文已發表於《中國農村經濟》(信息產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