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智聯招聘 - 德清有名人嗎?

德清有名人嗎?

沈約(441—513),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宋、齊、梁三代為官。古史壹般稱他為阿良王朝。沈約出生在壹個貴族家庭。歷史上有“江東為貴,莫強州而沈”之說,可見其家族顯赫的社會地位。沈約從十幾歲開始就壹直努力學習。他必須復習白天和晚上所讀的內容。他媽媽擔心他的身體承受不了這麽辛苦的學習,經常給他減少燈油,早早地為他撤火取暖。年輕時,沈約學了很多東西,寫了很多優秀的文章,並對歷史產生了興趣。他從二十多歲開始,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寫出了壹部晉代史。可惜的是,這段晉史並沒有流傳下來。

南北朝時期,梁朝著名文學家、詩人,德清武康人,著有《宋書》。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東野這個詞。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家境貧寒,遊歷兩湖、廣西,但都沒有相見,壹次次嘗試。46歲開始做學問,50歲為溧陽中尉。元和初,在河南從事水陸交通,試解綠蘿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病死於幹鄉(今河南靈寶)。張繼私下與姚震先生結婚。孟郊專門寫古詩,現存五百多首,多為短篇小說和五首古詩。其中壹些詩反映了現實,揭露了藩鎮的罪行,如《為女怨》、《為情感》、《殺出壹方》、《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反感貧富不均,如“織女詩”、“唱給寒區人聽”。有的表現出血肉之軀的深情,如遊子頌、做愛、杏子哀等。有的描寫山水,如《汝州南壇與呂忠誠夜宴》、《遊口與王外涯二十壹人柳溪》、《石來石》、《寒溪》、《送君上天臺》、《哀峽》、《遊鐘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輕描淡寫世態炎涼的風格,如洛迪、李陽秋吉、受傷、擇友等。,而另壹些人則抱怨自己的貧窮,哀嘆自己的舊病,如秋天,感嘆人生,舊恨等。但“出門是阻礙,誰意天地寬”(《致崔春亮》)等詩句,反映了人間的艱辛,也表現了作者的極端心境。孟實詩歌的藝術風格,要麽長於單純的描寫,不使用文字和典故,語言質樸無華而又避免平庸和簡單;或者苦苦思索,雕琢奇跡。這兩種風格的詩歌都有很多思想深刻、文字新穎的佳作。但有些詩過於生硬幹澀,缺乏自然情趣。他和賈島壹樣出名,兩人都以苦吟出名。唐代詩人張煒稱自己的詩為“孤獨寂寞”,蘇軾稱之為“寒國薄”。後來有論者稱孟、賈為苦詩人的代表。今天的孟冬野詩集傳是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華辰《孟冬野詩集校訂》。夏靜觀和華都有自己的編年史。耿介壹生都是窮人,他的詩描述了人民的苦難和殘酷的世界。語言戒平庸,追求薄硬古怪的風格。與賈島同名,人稱“薄郊島”。

唐代著名詩人,德清武康人,著有《遊子頌》。

俞樾(1821-1907),湖州德清縣城關鄉戴南村人,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他壹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撰寫了500卷的學術巨著《堂上春全集》。主要作品有《春在堂全書》、《小付梅閑話》、《遊臺仙府筆記》、《茶室雜記》等。通俗小說中的重要貢獻就是修改了三俠五義,使這部小說得以廣為流傳。趙在1956年6月寫的《三俠五義序》中說,三俠五義原名忠義俠傳,出現於光緒五年(1879)。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鎮民為提振文風,將仙壇文學社改名為“仙壇書院”。那時候,俞樾已經辭去了所有的教職,八十多歲了。但他愛護桑葚,寫了近800字的仙壇書院碑文,並加封。這座紀念碑的尺寸為160厘米×60厘米,帶有紋理。俞樾還用隸書寫了“尊師重道樂團”的匾額,懸掛在大殿上方,被定為校訓。每個月的新月,俞樾都會到書院講學兩次,這是壹段佳話。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甘源德清人,《貓王》作者。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在西湖有他的故居“婁宇”。

俞平伯(1900─1990.10)是壹位古典文學研究者和紅學家。詩人,作家。原名於明恒,浙江德清人。俞樾的曾孫。1919北京大學畢業。歷任浙江省語文教師、浙江師範大學語文教師、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他曾經去過英國和美國,很快就回來了。回國後,他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和中華學院擔任教授。曾加入北大“新潮社”、“文學研究會”、“屌絲社”等文學團體。他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主張“詩歌大眾化”。1922 65438+10月與朱自清、鄭振鐸、葉聖陶等人壹起創辦了五四以來最早的詩歌月刊《詩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科學院(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壹級研究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他是第壹至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至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之壹。主要作品有詩集《冬夜》、《古懷書屋》、散文集《顏和雜子》。《紅樓夢辨》(初版1923,50年代初更名為《紅樓夢》(第二版)是新紅學的代表作品之壹。著名古典文學研究者、紅學家。詩人,作家。我的祖籍是甘源德清。

當代中國古船古橋專家、作家朱惠勇是德清新市民。作品有《中國古船》、《吳越古橋》。朱惠勇,筆名沈默,是我國古船古橋領域的權威專家和作家。出生於浙江省德清縣新城1945,祖籍浙江省紹興縣。常年從事中國古橋與船文化研究,至今已發表相關著作近三百萬字。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了七種古橋古船文化叢書。圖書被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十余家公共圖書館收藏,進入清華大學、臺灣省立大學等二十余所高校圖書館,並在美國、香港、臺灣省立等多家書店上市。

《經濟日報》常務副總編羅開復在《湖州是人間極品》壹書中這樣評價他:“朱惠勇是壹個普通的船夫。48歲全聾,但他並不自卑氣餒,而是埋頭於橋船古文化的研究。20多年來,他的《中國古船》、《吳越古船》等四部專著相繼出版,其中《中國船文化》填補了中國八千年船文化研究的空白,創造了奇跡。”

朱惠雍的主要作品有:

《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5438+2月。

中國古橋記,杭州出版社,2001 11。

《中國船舶文化》,杭州出版社,2003年7月。

湖州古橋昆侖出版社,2004年6月5438+10月

《古橋的魅力》江南方誌出版社,2004年2月,65438。

《橋詩年譜》,地方誌出版社,2005年6月

《船詩年譜》,昆侖出版社,2006年8月

《中國古橋雕塑》,沈陽出版社,2007年9月。

姚思廉(557-637)。字簡,曾用名珍,生於(今浙江湖州),初唐史家。

他的父親姚察是陳的壹個高官,寫了兩部《陳史》、《梁史》,都失敗了。他從小學習歷史,後來成為隋朝王剛的仆人。唐李淵稱帝後,在秦文學館做學士。玄武門之變以來,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他被任命為作家,是“十八學士”之壹。衙騎的壹名普通侍者,奉命與魏誌良壹起倡議陳二時。貞觀十年(636),《梁書》(50卷),《陳數》(30卷)成為二十四史之壹。他也是《司文·姚博》的作者,該書已經失傳。

關道生,(1262~1319),德清縣茅山村人,元代著名女書法家、畫家、詩歌創作家。自幼聰明伶俐,能寫詩善畫,娶了趙孟頫為妻,並冊封為魏夫人。元延壽於六年五月十日病逝,葬於李東恒戲臺山(今洛社鄉東橫村)。他擅長畫墨竹,筆法清晰。他還創作風景畫、佛像、詩歌和書法。著有《朱模年譜》(1)。傳世作品有《水竹長卷》、《秋深帖》、《山樓繡佛圖》、《昌明寺圖》等。元仁宗試圖將趙孟頫、關道生和趙勇的書法裝入壹個卷軸,並由收藏秘書監督。他說,“讓後人知道有壹對夫婦和父親擅長書法,也是壹種奇跡。”關道生有壹首著名的詩《我儂詞》。據說趙孟頫50歲的時候,想效仿當時的名人納妾,但又不好意思告訴妻子,是她知道的,寫了這首詩。趙孟頫看了《我儂詞》,深受感動,從此再也不提納妾的事。《我儂詞》全文如下:“妳儂我儂,妳很深情;感情很多,火熱如火;擰壹塊泥,造妳,造我。把我們兩個掰在壹起,用水調和;扭曲另壹個妳,塑造另壹個我。泥中有妳,泥中有我:生同蟑螂(秦,念兩遍),死同蟑螂(郭,念三遍)。”

關道生的丈夫教導兒子,傳承文人畫藝術,培養後代。“趙氏家族”不朽,三代出了七位大畫家。趙勇、趙霖和趙巖都出名了壹段時間。王蒙有這個奶奶是福氣,從小就暴露。元仁宗曾將趙孟頫、關道生和兒子趙勇的三幅書法作品作為卷軸。“下令收藏的大臣說,後人會知道我們朝代有壹對夫婦,他們父子擅長書法。”晚年,趙孟頫升任翰林學士、榮祿大夫。他的官職從壹年級起,就傾向朝野。然而,趙孟頫仍然受到宋家後代的擺布,不得施展抱負。他常常因為羞愧而情緒低落,於是投身於書畫。關道生曾經寫過幾首漁父的詩勸他回家。壹個說:“命貴為諸侯,名利非自由。它就像壹條船,我要回家休息!”拖了五年,關道生腳氣復發。經趙孟頫再三請求,於次年4月獲準將妻子送回南方。五月中旬,途經山東臨清,關道生死在船上。三年後,趙也去世了。兩人合葬在湖州德清縣東恒山南麓。

值得壹提的是,《秋深帖》長26.9厘米,寬53.3厘米,* * *二字十八行。全帖為行書,筆法紮實,身材修長,嬌艷欲滴,流暢渾厚。

《秋深帖》全文雜亂無章,不拘壹格,結構錯落有致。在學習和欣賞之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規矩,但規矩是無形的,這說明書法家的藝術技巧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這封家書,是以趙孟頫妻子關道生的口吻寫的:“道生跪下為姑姑還原妝容之前,道生久久不發壹言,我忍不住去想。秋天越來越冷了,於是紀去拜謁那時候季節漸漸進入深秋,書信表達了對長輩的關心。信裏還跟我姑姑說了家裏親戚的事。“金尊堂夫人和妳侄兒季老爺又在這裏相遇,我想姨娘是知道的。”

只是在這個帖子的末尾,字跡模糊不清。雖然簽的是關道生夫人的名字,但壹眼就能看出被塗改過。

趙孟頫和管夫人感情深厚,所以多數專家認為《秋深帖》應該是趙孟頫寫的,而不是他的妻子關道生。從字跡來看,邱溫文爾雅,符合趙孟頫行書的特點。專家推測,可能是趙孟頫夫人代她回了家信,但他的信比較健忘,最後還簽了自己的名字。深愛妻子的趙孟頫發現後,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合適,趕緊改了。

沈希齡,(1904~1940),原名沈學成,筆名沈曄,德清人。民國二年,隨家人遷居杭州。浙江A型工業學校畢業後,考入官費學校,留學日本。當時結識了戲劇家秋田百靈等人,使他在藝術上得到升華,13年我在日本築地劇場做美術實習生,17年回國。他入行20年,先後在天壹、明星等電影公司工作,執導和執導過《女人的吶喊》、《鄉愁》、《船夫姑娘》、《十字路口》等電影。26年,調到聯華電影公司。為了紀念魯迅,我打算把《阿q正傳》搬上銀幕,但未能如願。然後曹禺的《日出》被改編成了電影。7月中旬開始拍攝,但因“八·壹三”和抗日戰爭爆發而停止。次年夏天,他加入中央電影制片廠,擔任導演,拍攝了以抗戰為主題的中華兒女和大時代小人物寫的電影劇本《神雕俠侶》。

其間,65438+2009年2月,徐行知等人發起組織了中國第壹個左翼美術團體——時代美術社。3月,他與魯迅等人共同發起並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2002年2月當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並擔任宣傳部領導。2006年7月當選電影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5438年6月+次年10月,中華全國電影工業抗敵協會成立,並當選第壹任導演。

同時,他也是戲劇運動的倡導者之壹。留日回國後,與、馮乃超、鄭等組成藝術團。演出戲劇如《譚鏗賦》和《西線無戰事》。22年,我參與了大片《怒吼吧,中國!的聯合演出工作”。25年,在夏衍的協助下,愛爾蘭劇作家肖恩·奧凱西的《乞求承諾》和《孔雀》被改編成《醉生夢死》,並由他親自執導。他還積極投身國防戲劇運動,與夏衍、於伶、和玲共同創作了《退出趙家莊》等。抗戰爆發後,他集體執導《保衛盧溝橋》,在上海蓬萊大劇院演出,轟動全城。其間還創作了《火中取栗》、《羅店夜戰》等獨幕劇。當上海成為壹個孤島時,他和他的妹妹沈子久離開上海去了韓,然後搬到了四川,在那裏他導演了舞臺劇《民族萬歲》、《交通風暴》和《壹年》。

1934年參與制作《女兒經典集錦》,此後執導《故鄉》、《船夫》、《十字路口》。他導演的電影都是以不同的程序反映現實生活,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抗日愛國思想,每部電影在表現上都有創新,屬於當時的“新派”導演。袁導演的《十字路口》和《街頭天使》標誌著中國左翼電影發展的第壹個高峰。沈喜玲是壹個會編舞、會畫畫、會翻譯的全能藝人。

1938 1,沈喜玲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工業抗敵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制片廠特聘導演。

1940 12 17在重慶去世,享年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