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簡述貴州在不同德歷史時期有哪些突出的文化表現

簡述貴州在不同德歷史時期有哪些突出的文化表現

貴州各歷史時期的突出文化及貴州文化發展成就。

貴州各歷史時期的突出文化表現在:①建省前的文化:舊石器時代,貴州的石器、骨器等工藝體現了原始的造型藝術。戰國時期,已形成包括青銅、陶瓷在內的獨特“夜郎文化”。西漢初期,出現了西漢《爾雅註》的作者舍人、辭賦家盛覽、東漢教育家尹珍等歷史文化名人。東漢時期,歌舞盛行。隋唐時期,儒家文化流傳,有“擊銅鼓,吹大角,歌舞以為樂”的文化現象,佛教文化也有傳入。宋元以後,燈、儺文化進入貴州。明初,元宵唱燈、跳燈、說書、唱書等娛樂形式以及地戲、花燈舞、儺舞等紮根貴州,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屯堡文化”。明代王陽明在貴州悟出“知行合壹”和“致良知”的學術思想,形成“陽明文化”現象。

②清代的文化。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獨領中國西南文化之風騷”的“沙灘文化”,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藝術遺產。詩歌出現兩次創作高潮,戲劇、書畫、摩崖石刻、建築藝術等,獨具風格。宗教文化有天主教、基督教先後傳入。1907年,周素園創辦了省內第壹張日報《黔報》。1909年,張百麟等人主辦了《西南日報》,遵義建立官書局,貴陽民營文通書局成立。

③民國時期的文化。清末維新思想傳入貴州。辛亥革命爆發後,新文化思想在貴州迅速傳播。1911年,黃齊生編寫了引起轟動的愛國主義歷史劇《何中湘王大埠橋盡節新戲本》。1913年,貴陽紳士張春山等籌建戲園“黔舞臺”將京劇傳入貴州。川劇藝人魏香庭、熊昆珊等在貴州創辦了川劇科班“川曲班”。20年代,創辦省立圖書館及貴陽、遵義、安順等私立圖書館,同時出現露天放映電影。30年代,工農紅軍在貴州活動,留下了眾多的遺址遺跡,形成了名聞中外的“長征文化”。抗戰時期,相聲、北方評書、河南墜子等也相繼流入貴州;少數民族曲種出現了反映中國工農紅軍路過臺江時書寫“打富濟貧”等標語的“嘎百福”曲目等;進步團體貴陽沙駝業余劇社、築光音樂研究會等在貴陽演出了大量宣傳抗日救亡的進步戲劇和音樂作品;中國***產黨貴州地下組織編印了《真實》、《烽火》、《民先隊報》等秘密報刊。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在貴州逗留期間,曾擔任貴州省立藝術館第二任館長。

④當代貴州文化。貴州解放後,開始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文化事業的全面建設。1949年12月26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文教廳。1949年11月28日,中***貴州省委機關報《新黔日報》正式出版發行。1950年成立貴州人民廣播電臺、新華書店貴州分店和貴州人民出版社。1953年貴州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成立,創辦了文藝期刊《新黔文藝》、《貴州畫報》和《創作新歌》。1956年先後建立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戲劇家協會和音樂家協會貴州分會籌備委員會。出版了壹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優秀作品。1965年全省專業劇團發展到33個。1958年省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1960年省檔案館建成使用。各類文化設施的建設,為貴州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類藝術團體創作演出了引起較大反響的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花燈劇《七妹與蛇郎》。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貴州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相繼建立了作家、美術、戲劇、音樂及舞蹈、書法、雜技、曲藝、電影、電視、攝影、民間文藝12個文藝家協會和文藝理論研究室、城市雕塑工作室、貴州文學院等機構。《山花》、《南風》、《苗嶺之聲》等文藝刊物發表了大量優秀作品,湧現了壹批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文物博物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貴州文化發展成就表現為:①文學藝術欣欣向榮。在文學創作方面,壹批優秀作家創作了《蹉跎歲月》、《呼聲》等大量國內有影響的作品。在民族民間文學方面,***編印資料220余卷,出版相關作品集60余種,出版研究文集和專著20余種。在戲劇方面,攝制了電視連續劇《黃齊生與王若飛》、《遵義會議》、《鄧小平在1950》、《揚起妳的笑臉》等獲獎影片;話劇《二月天》、《烏卡》獲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創作“孔雀獎”金獎,許多地方歌劇、京劇、民族歌舞、兒童舞劇、雜技等獲得各項大獎。

②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日新月異。在新聞出版方面,全省有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貴陽晚報等綜合性報紙17種,有各類刊物雜誌87種,有新出版的圖書530種。在廣播、電視方面,先後建立4座大功率電視發射臺和20余座中功率電視轉播臺,建立了有線廣播電臺和有線電視臺,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0.5%,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83.3%。

③特色文化建設成效卓著。在全省建設特色文化帶,民族歌舞、少兒藝術、雜技、美術作品、儺戲、地戲等開始走向世界。

④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取得可喜成就。在文物保護方面,全省有文物保護單位2300多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遵義會議會址、遵義楊粲墓、鎮遠青龍洞、從江增沖鼓樓、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築群、息烽集中營舊址、福泉明城墻、遵義海龍屯、黔西觀音洞遺址、赫章可樂遺址、安順文廟、石阡萬壽宮、平壩天臺山、黎平地坪風雨橋、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安順雲山屯古建築群、普定穿洞遺址、盤縣大洞遺址、貴陽甲秀樓和文昌閣、修文陽明洞和貴陽陽明祠、織金古建築群、開陽馬頭寨古建築群、銅仁東山古建築群、松桃寨英村古建築群、思南思唐古建築群、黃平飛雲崖古建築群、黃平舊州古建築群、福泉葛鏡橋、安順寧谷遺址、萬山汞礦遺址、興仁交樂漢墓群、黎平會議會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遺址、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遺址、湄潭浙江大學遺址、鎮遠和平村遺址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方面,2006年國務院批準的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貴州有30多個。在民族歌舞方面,有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調、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銅鼓十二調、苗族刻道、苗族蘆笙舞、苗族木鼓舞;在民族節日方面,有苗族鼓藏節、苗族姊妹節、侗族薩瑪節、水族端節、布依族查白歌節、仡佬族毛龍節;在民族戲劇方面,有安順地戲、德江攤堂戲、思南花燈戲、石阡木偶戲、侗戲、布依戲、彜族撮泰吉;在民族民間工藝方面,有苗族吊腳樓建築、苗族蠟染、苗族刺繡、苗族銀飾、苗族蘆笙制作、玉屏簫笛制作、水族馬尾繡、茅臺酒制作技藝、皮紙制作技藝;在民族文字方面,有水書習俗。

⑤文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至2005年,全省已建成文化館藝術館95個、公***圖書館91個,鄉、鎮和街道文化站1000多個。新建了自動化、網絡化的省圖書館,擁有包括文獻檢閱、信息咨詢、計算機檢索、多媒體閱覽、因特網國際互聯、數據開發、視聽與微縮服務在內的比較完善的現代綜合服務體系。各級圖書館的藏書量也有較大的增加。

⑥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貴州文化產業逐步發展,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全省文化產業產值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2002年就達6000多萬元。2004年,文化體育娛樂業主營業務收入4.83億元,利潤總額0.42億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已介紹到亞洲、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首屆黃果樹杯“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推動了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走進文化市場,在省內外贏得了較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