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三十六 回憶古道位置!

三十六 回憶古道位置!

回憶古道位置!

經過近壹年探訪、寫作和編輯,《溫州古道·樂清篇》日前由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出版發行。樂清古道歷史悠久,雖因歲月的流逝而多有荒廢,掩埋在雜草亂木之下,但不少至今還發揮著溝通往來的作用。本書以林業部門普查資料為基礎,選取樂清有代表性的27條主要古道,以遊記、照片以及指示圖的形式,詳盡描述了古道的自然環境、森林景觀、歷史古跡和流傳的人與事。近年來,樂清市民探訪自然的興趣不斷加深,了解這些古道,不但可以增加對本土自然山川的知識,又可以觸摸到很多鮮為人知的人文和歷史。

樂清的古道源遠流長,唐開元年間,已有驛道由縣城越山谷入密溪,過白石至象浦,自北宋始,溫臺驛道北自盤山嶺入縣境,南經象浦嶺渡江至溫州府城。明永樂年間,樂清驛道分3路35鋪,***長340裏。至清光緒年間,驛道分2路,***長322裏。

古代民間的交通道路以溫臺驛道為主幹,分岔路通往各都、圖、裏,經過宋、元、明、清、民國幾個時期的發展,到民國後期形成了以樂成、虹橋、芙蓉、大荊、柳市、北白象等為樞紐的道路網絡,壹般路寬1.2米至1.5米,路面鋪石,在嶺頭或郊野建有路亭,過溪常築碇步。東風驛路馬蹄香,曉起行春到夕陽。千百年來,不少文人墨客為這些古道寫下了詩篇或文章,更有不知多少的販夫走卒和鄉賢先哲在古道上留下了足跡。這些散落在樂清大地上,跨越時空、運往行來的古道,無不濃縮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歷史。

據樂清市林業部門的普查,樂清現有47條古道,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生態環境良好,景觀優美,並且有壹定歷史文化背景和開發價值的古道,總長約191米,其中有官道(驛道)10條,棧道1條,民間通道36條。

《溫州古道·樂清篇》選取了樂清有代表性的27條主要古道,以遊記、照片以及指示圖的形式,詳盡地描述了古道的自然環境、森林景觀、歷史古跡和流傳的人與事,有“東甌王國”國道之稱的盤山古道,屐痕猶在白雲中的謝公嶺古道,飽經風霜的“浙閩通衢”白箬嶺古道,霜楓紅似錦的四十九盤嶺古道,鑿於懸崖絕壁上的發祥嶺鐵生橋棧道,還有承載著古時永嘉和樂清貿易往來的小西門—桐嶺頂古道、嶺窟古道。

這些靜臥於崇山峻嶺之中的古道,在更叠的流年中,散發著古樸的韻味,飄蕩著往昔的情懷,令人詠嘆不己。穿梭於這些古道之間,不僅可以欣賞自然賜予的美景,還可以感受、探尋其中的人文和歷史。綿綿古道經歷了歲月的淘洗,雖模糊了原初風貌,但也喚起了人們對古道的珍惜之情,探索保護的責任感,作為壹筆難得的文化遺產,根植在這片土地上的古道文明依然啟示著今天和未來。

白箬嶺古道

位於雁蕩山東谷口外,南北走向,北起於大荊鎮的白箬村,南止於雁蕩鎮選坑村,距大荊鎮約4.4公裏。山嶺全長約1500米,最高處海拔高度157米,南北各八百余級,石塊路面,石級寬3米,盤曲18彎,平坦可行,舊時適宜於肩輿和車馬過嶺。此古道屬雁蕩山百崗尖東伸之山嶺,歷史悠久,相傳在東晉時嶺路已通。

? 包山嶺古道

位於樂清城東,全長5.2公裏,寬約1.2米,最高海拔約402米,起點從城東街道的上葉村開始,到包山村後,出現兩條分叉,壹條向左,登上包山嶺頭,可往樂成街道的水飛坑、八金田、十八玍等村。此古道是城東與樂成街道的分水嶺和交界點,近年成為驢友穿越的首選。

發祥嶺古道

在芙蓉鎮西邊,距芙蓉街十公裏,位於上嶴垟村、巨坑庵村之間,又名長石嶺、長蛇嶺,是從永嘉縣的鶴盛、東臯、港頭、西坑、鯉溪等地到芙蓉街趕集的必經之路,也是芙蓉鎮群眾去永嘉販運山貨的必經之路,屬“永樂大道”之壹。全長4公裏,自嶺腳路廊算起,有300米沿溪平路,1500米石級路,94米棧道,2000米半坡路,路寬1.3米到1.5米,最寬處1.7米。其中有路廊兩座,小佛龕壹座,棧道壹條,石拱橋壹座。

崗浪堂古道

由郭路始,經賈嶴、萬冬坑、黃良到上葉村止,全長2.53公裏,南北走向。據考證,最初形成應該不會晚於晉朝。其隆起部分,即崗浪堂嶺脊的海拔375米。古道起止為大界—郭路—上賈嶴—下賈嶴—萬(茅)東(冬)坑—黃良—上葉,前五個村行政區劃屬石帆街道,後二個村屬城東街道。這條古道,混凝土臺階已完全覆蓋原先的卵石路面。

郭路古道

位於石帆街道西隅,屬於溫臺古驛道中的壹段,是虹橋平原進入龍門山區的主要通道,起於郭路村,經外嶴(黃坦),止於萬東坑村,東北至西南走向。郭路村內的古道早已在舊村改造中被毀,難以尋找遺痕,不過村內南山坳裏仍有壹段古道掩埋在綠樹叢中,長約2000米,道寬1米多,嶺高僅百米。

? 樂杭古道樂清段

古代樂成通往省城杭州的最近通道,全長約300公裏,樂清境內部分長約20多公裏,始於樂清舊縣衙(即人武部所在地)門口,沿銀溪過蜈蚣橋、水碓嶺腳上山,穿過靈山風景區,止於永樂交界處的楓樹灣。具體路線為:樂清舊縣衙—東堡城(古樂成北城門)—蜈蚣橋—水碓嶺腳—十八玍村—馬龍頭村—仰根村—章山村—黃坦洞背—松羅村東村口—瑪瑙村—楓樹灣。西北走向,樂清段道寬在1.2—1.5米之間,最高處為黃坦洞背,海拔約600多米。經古道從樂清到杭州,需要走十多天,樂清段約需走上壹天。據考證,此古道至遲於公元十二世紀即南宋前就已建成。

? 樂秦古道

古時樂成到秦垟的主幹道,起始於樂清市樂成街道金溪村,止於城北街道秦垟村,全長約5公裏。經此古道,向西可往下坭、白石。起點是西溪匯頭城隍廟舊址附近的山嶺,當地人稱隱龍廟嶺。走上幾十百步臺階,右側有民居模樣的房子,便是隱龍廟。過了隱龍廟嶺,便是茅坪嶺。古道是以塊石為主要構築材料,寬約1.2米,有的路段還築有駁坎和護墻。

?嶺窟古道

位於永嘉與樂清交界,即虹橋的最西端與花坦的東邊接壤處,全長約2.56公裏,東西走向,寬1,2米,屬民間古道。道路由塊石砌成,起於淡溪埭頭村,經巖上唱,終於永嘉嶺窟,太平嶺至嶺窟是花坦通往樂清的延伸古道,可見巖上唱、嶺窟古道也建於明代,為永樂主要的古道。據說最初是鹽道,可通達江西玉山。嶺窟古道沿途風景奇秀,古跡傳說眾多。

馬鞍嶺古道

又名石城嶺,是雁蕩山腹地靈巖、大龍湫二大景區的分水嶺,位於雁蕩山石城嶂向南延伸的山脊兩側。舊時,馬鞍嶺以東稱雁蕩山的東內谷,以西則稱西內谷。從東往西行,嶺的起點是雁蕩鎮上靈巖村,終點為能仁村三官堂自然村,嶺長1700米,海拔高度335米,相對高程160米,路寬2米,為塊石路面,石級規整。此古道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南宋時袁采的《雁山圖序》中,是溫臺驛道的壹部分。

馬家嶺古道

古稱北嶺,俗稱大嶺,起止於雁蕩靈峰與仙溪南閤之間,古時從南閤至雁蕩的民間通道。全長4.2公裏,呈東南—西北走向,路寬1.5至1.8米,塊石構築,嶺頭海拔365米,為沿路最高點。沿嶺路從靈峰經雁蕩林場真濟林區、橫官路村抵南閤,沿途有觀音洞(合掌峰)、北鬥洞、將軍洞、五馬回槽、真際桂花林、真際寺、南北坑、南閤牌樓群等諸多景觀和人文古跡。

南溪坑嶺古道

位於樂清嶺底與永嘉花坦鄉交界處,起於嶺底巖田村,途經馬車鳥村,止於永嘉水巖村,全長3.86公裏,寬1.5米,呈東西走向,最高處海撥429.4米。永嘉通向浙南商貿重鎮芙蓉、虹橋的必經之地。1989年12月,因澤基通往花坦的水泥公路建成通車,這條重要古道,已被現代公路切成壹段壹段,漸漸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

南陽嶺古道

位於104國道樂清市龍澤嶺南側、虹橋鎮東部的南屏山上,南北走向,北起南村的南屏寺邊,南止大崧村平盤山腳,最高處海拔350多米,全長2.3公裏,是過去虹橋周邊山村和南嶽、蒲岐沿海村落的互相往來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整條古道位於古南陽村境內,故名。

盤山古道

也叫盤山嶺,橫亙於大荊鎮盤黃村與溫嶺市大溪鎮陳洋村之間,東北至西南走向。嶺背海拔450米,全長3300米,其中樂清境內1370米,路面由石頭鋪築而成,寬約2米,最寬處有3米。經考證,此古道在唐宋時期就已貫通,是古代臺州、溫州間的門戶,也是古代往來閩浙的官道、商道,更是壹條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古道,徐霞客來雁蕩山就是從這裏經過。

四十九盤嶺

又名丹芳嶺,位於芙蓉東嶴村東北首,古時是從芙蓉入雁蕩的必經之路。南起東嶴水電站,北至能仁寺,全長2.4公裏,塊石路面,寬約3米,嶺背海拔311米,嶺雖不高,但盤旋曲折,行走費力。清代袁枚在《過四十九盤才到雁山》壹詩中寫道:“四十九盤嶺,盤盤欲上天;不教雙足苦,難到萬峰巔。”傳神地寫出了四十九盤嶺的高峻氣勢。

烏石嶺古道

位於虹橋鎮東北方,東西走向,海拔大約150米左右,嶺在兩山夾峙中,平緩而上,平緩而下,起於小烏石村,經大烏石村和興寶坦村,止於清江鎮清江底村,約長2公裏,原為塊石路面,為溫臺古驛道的壹段。2013年,修築了水泥公路,將其中部分古道覆蓋,只留小部分1米多寬的原路。

西嶺古道

位於芙蓉鎮內,南北走向,南起小芙包宅村北山腳,北至雁湖上垟村前山腳,全長3.6千米,寬約1.4米,嶺高300米左右。在嶺頭山凹處,有壹分路向東約2千米,通往雁蕩能仁村楊樹坑自然村,是雁湖雙坑、上馬石、上垟等地與能仁、小芙片區這三地互通的民間交通要道。也是芙蓉小芙與雁湖的分界嶺。

象浦古道

俗稱“象浦嶺”或“東嶴嶺”, 坐落於中雁蕩山景區內,西起北白象鎮樂東村的東嶴嶺腳,東至白石鎮大嶴村的隧道口,東西走向,全長1.8公裏,最高處“嶺頭”海拔232米。古道雖不長,由於山勢頗陡。古道用天然的石塊鋪成,錯落有致。興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最早是驛道,是永嘉郡傳遞官府文書、傳輸軍事物資的重要通道。

小西門—桐嶺頂古道

是古時樂清、永嘉兩地的重要通道之壹,起於小西門(壹名肅清門)鳳凰路口,經茅坪、秦垟、龍臺頭、山峰垟,止於樂清與永嘉交界的桐嶺頂,再經桐嶺向西通往永嘉縣平坑、上塘。全長約15千米,平均寬度1.5米以上,基本呈東西走向,雖年代久遠,完整性仍然很好,路面大部分由石塊構築。

謝公嶺古道

在雁蕩山主景區中,起於雁蕩鎮靈峰村,自西向東,止於大荊鎮嶺腳村,全長近1公裏,寬約2米。由條石築成,石塊大小不壹,路面平整。嶺背海拔189米,坡度較為平緩,適合舊時肩輿和車馬過嶺。謝公嶺屬古驛道中的壹段,又是雁蕩山的分水嶺,嶺內即東內谷,嶺外為東外谷。相傳謝公嶺建於南北朝時期,因謝靈運而得名(存疑)。

? 杏灣嶺古道

位於南嶽杏灣三村,東西走向,西起杏三村翻過山嶺,東至裏嶴裏壹村,全長1.2公裏。嶺道繞山,如龍蛇盤旋,是古時杏灣通往虹橋的必經之路。古道全是亂石砌成,至上世紀80至90年代被改建成水泥步,嶺道平緩寬暢,平均寬度達80公分以上。

雁湖崗嶺古道

古稱連宵嶺,南北走向,起始於芙蓉鎮雁湖社區淩雲村,終止於仙溪鎮龍西社區砩頭村上砩頭,全程約6.8公裏。路面平均寬度1.2米,用石塊築成。途經雁湖社區淩雲、九盤、雁蕩山風景區雁湖景區、東宕、雁湖林區、雁湖崗、雁湖、砩頭林場、龍溜、砩頭。

瑤嶴嶺古道

溫臺古驛道重要的壹段,位於虹橋鎮北謠嶴村,綿亙白龍山東麓,南北走向,嶺長達3公裏,嶺寬1.5米左右,嶺高海拔約350米,是虹橋鎮與芙蓉鎮的分界線。北宋年間,古驛道從白溪,逾筋竹嶺至芙蓉,過瑤嶴嶺,經新市(虹橋)抵縣城。嶺上有保存完整的路寮、寺觀、宋窯和神秘的山寨。

張莊嶺古道

位於芙蓉鎮南充村,起自南充,經張莊,止於湖上垟,全長4.84公裏,寬1.2米,南北走向,最高處海撥600.6米。古時是張莊人與南充、湖上垟民間交通要塞,地處樂清東北部山區,北接雁蕩山麓,東銜芙蓉,西連永嘉,南臨淡溪,北靠雁湖,生態環境保存完好。

?朱苔嶺古道

位於淡溪鎮(原四都鄉),呈東西走向,塊石砌鋪,路面寬1至2米,起點為丁嶴村,樂清段終點為永樂交界地鴨落洞背,最終點為永嘉縣陡門鄉,最高處海拔645米,途徑石角龍村、江嶴村、東坑村,總計長7.55公裏,樂清段5.44公裏。

莊屋嶺古道

地處雁蕩山西北部,又稱裏巖嶺,散水巖嶺,起始於龍西莊屋村散水巖景點,終止於蘭田村,全長2.6公裏,起點處300余米的山嶺較寬,約2米,但也最為陡峭,其余嶺路較為狹窄,最窄處僅壹人可行,山嶺之間峰回路轉,或向陽,或背陰,整體呈綿延上升之勢。

左原嶺

起始於淡溪鎮左原社區垟嶴村,自南向北山麓蜿蜒而上,最高處左原嶺頭村,海拔高度232米,從左原嶺頭村下來,終止於石帆街道龍門社區大界村,全長3.8公裏。據考證,左原嶺宋以前就是驛道,大概是永嘉山區、左原通向樂清縣城的主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