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易經的智慧》13蒙以養正全文

《易經的智慧》13蒙以養正全文

原文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誌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譯文《彖辭》說:高山下有險阻,遇險止步、仿徨不前,正像蒙稚的情狀。“蒙稚,亨通”,說明可以順沿亨通之道施行啟蒙,並把握適中的時機。“並非我有求於幼童來啟發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啟蒙有求於我”,這樣雙方的誌趣就能相投。“初次祈問施以教誨”,說明蒙師有陽剛氣質,行為適中;“接二連三地濫問是瀆亂學務,瀆亂就不予施教”,因為瀆亂了蒙稚啟迪的正常程序。蒙稚的時候應當培育純正無邪的品質,這是造就聖人的成功之路。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蒙童對學習沒有自覺要求,盡管做到我求童蒙,也是無濟於事。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強調啟蒙重要的是童蒙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們的啟蒙教育應該做的是不斷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挖掘孩子的學習潛能,使孩子時時處於主動學習中,做到童蒙求我,這比什麽都重要。

狄更斯《雙城記》裏有壹段經典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多麽地希望我的孩子多壹點主動,多壹點從容,多壹點自在,在這個多變的時代裏,擁有真實的生命,自由的心靈,豐富的情感。

把簡單的問題說復雜,需要知識;把復雜的問題說簡單需要水平。

柏拉圖壹生不婚,也無子嗣,但是他談到幼兒教育時,他說:“當壹個孩子開始聽得懂別人對他說的話時,護士、母親、看顧的奴仆,以及父親本人,都要爭相努力使這個孩子變得很好。他們所教的壹言壹行,都是要告訴他分辨對與錯,美與醜,敬與不敬,該做的與不許做的。有的時候,他會樂意聽從他們的勸導。若是不聽從,就像對待長得扭曲變形的樹苗,他們會設法以威脅與打罵來矯正他。”兒童時期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誨,往後這個孩子的壹生即使不陷入桎梏(腳鐐手銬,鋃鐺入獄),恐怕也很難走上正路。難怪柏拉圖會說:要戕害壹個孩子,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心想事成”!換言之,啟蒙必有某些約束,其目的是為了培養正道,成就聖人的功業。

原文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譯文 《象辭》說:上卦為艮,象征山;下卦為坎,象征泉。山下有泉,泉水噴湧而出,這是蒙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取法於壹往無前的山泉,從而以果敢堅毅的行動來培養自身的品德。

下坎水、上艮山,有山下岀泉之象,源泉混混,以其有本,泉流岀山則匯聚成河,象征啟蒙成長之意。君子者觀察蒙卦山下岀泉,行之有漸,必使涓涓細流匯聚成河之象,悟知行事當剛毅果決,百折不回,並進而育德不懈,以養正致聖。以上的比喻隱含了另壹層意思:人的成長必須“養正”,這是前提條件;因而要求人們以果敢的行動,從小培養優良品德,保證人的成長不走彎路。蒙卦 的互卦是地雷復卦 ,下卦震為果決為行動,上卦坤為厚德載物,互卦的意思恰是果行育德。

《易經》以泉水喻人,後代的學者、詩人紛紛引用發揮。杜甫詩:“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林洪詩:“壹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這些都是《易經》原意的升華與發揮,也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要避免“出山泉水濁”的結局,貴在教育,最要緊的是從蒙童開始進行“修身”、“養正”訓練。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強調誠信在啟蒙中的重要作用,啟蒙教育是由平常點滴積累開始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在吳國臥薪嘗膽,終於得以重新回國,建立大業。他在吳國時,學什麽?學夫差的淫亂無度,殘忍暴虐?還是冷眼視之,在心裏思量: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什麽樣的後果?我必定要以此為鑒,絕不能如此人,有壹天使國家履滅。而吳王夫差呢?就是壹滿眼狂妄之人,自以為自國強大,自已更是“賢君明主”根本無需無必向別人看齊。如果他只要謙虛那麽壹點,看到勾踐那麽能忍的胸懷,學習那麽壹丁點,歷史的篇章或許就會改寫了。所以,只要妳願意,人人都是老師,人人又都是學生。

什麽是教育?“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養子使作善也”,叫“育”。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核心觀點。如果從師德的角度來考察教育,則“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職業原則,或者說要有德,即教育要通過“身教”來完成知識和“善”的傳達,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不敢忘卻。

中華民族自古尊師重教,並將這壹傳統視為社會文明進步之基。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其道德操守、行為舉止,向來受到嚴格的約束。“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師,首先是由於教師德高身正,嚴於自律,所以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養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贏得社會尊重。這個簡單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作深入的思考。

聰明的老師善教導

培養後來人純正的品行,即“蒙以養正”,是壹項神聖的功業,也是本人事業和抱負得以實現的前提保證。但育人也有壹定的方法和技巧,特別是遇到“不聽話”的學生,這些技巧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軍中出現壹位足智多謀的勇將年羹売。他之所以能成大器,是與他小時候老師的正確教導分不開的。

年羹堯是漢軍旗人出身,其父年遐齡在康熙朝曾任尚書。年羹売自小頑皮,生得濃眉大眼,臂力過人,雖然不好讀書,但書到面前,壹覽便知。為教兒子讀書,其父曾請過三個老師,有舉人進士,也有翰林鼎甲,到得他家,不是被年羹堯罵走,就是被年羹売打跑。

無奈中年遐齡以重金懸榜招聘老師。壹天,有壹古稀之老者登門應聘。年遐齡怕老者不能勝任,將兒子不肖、目無先生的情況實言相告。老者說:“令郎驕橫,逐趕老師,我早有風聞,但我自有辦法教好他。”年遐齡見老者十分誠懇,就擇定壹個吉日,令年羹堯拜師。

禮也行了,師也拜了,但年羹堯依然故我,照樣不好好學習,只顧自己玩耍。老師見年羹堯不學,也不搭話,而是關起門來,大門不出,在屋內自拉胡琴,抑揚頓挫地唱將起來,唱得十分動聽。年羹堯聞聲破門而入,向老師行個禮,說:“請老師教我彈唱!”老師說:“妳學這個做什麽,還不快出去玩。”年羹堯執意要學,老師就開始教他。

教上沒幾天,年羹堯失去興趣,又去自己玩耍,不肯再學下去了。老師這次不僅閉門,連窗戶也不打開。年羹堯感到奇怪,偷偷從門縫裏觀看,見老師正在練習拳腳,東躲西閃,有時似大鵬展翅,有時像鷂子翻身,看得人眼花繚亂。年羹堯高興極了,用力推門而進,向老師說:“習拳弄棒,我最喜歡。”老師說:“聽說妳力大無窮,請與眾仆壹鬥,如何?”年羹堯壹聽有如此好事,忙不叠地答應了。

很快,年羹堯在家中召來16個健壯有力的家仆,對老師說:“請看我的臂力。”壹邊說,壹邊把棍橫舉,讓16個仆人持以棍相壓。仆人們使盡平生之力,都不能使年羹堯手屈。正當仆人齊聲用力呼喊時,只見年羹堯猛跨壹步,用力將棍往前壹送,16個仆人便仰天倒下。

老師見此,誇獎說:“果然好臂力,不過,妳敢和我搏擊嗎?”年羹堯說-“這有什麽不敢的。如果我勝了,可不要說我又趕走壹個老師。”老師答道:“這個妳就放心吧!”

此番話說罷,兩個人就擺開架式,搏擊起來。

年羹堯身手敏捷,壹拳壹腳,迅急向老師踢打過去,老師也不著忙,在拳、腿要到未到之時,壹個飛躍,騰身空中,用手將年羹堯的小小發辮提在手中,任憑年羹堯跳上跳下,拳腳齊來,只是踢打不著老師。年羹堯雖有些小小武功,沒把常人看在眼中,但自知今曰遇上高手,忙高聲喊叫:“好先生,妳可饒了學生。”

老師住了手,穩站在他面前。年羹堯趕緊上前說:“請您教我這壹招!”老師說:“學此何用,妳還是出去玩吧!”年羹堯跪地不起,壹再請求。老師見他此時才算開竅,便說道:“快起來吧,我教妳!”

兩人坐下後,老師從床旁取出壹卷兵書,交給年羹堯,說道:“妳真的想學,就學這個萬人敵。”年羹堯說:“我想搏擊,讀此書有何用?”老師說:“讀了它,就可以萬人敵!”年羹堯又道:“妳騙人,這壹卷書,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踢到數丈之外,哪來的萬人敵!”老師說:“我說妳不能讀,還是去玩吧。”年羹堯見老師不高興,覺得老師說得也有道理,便回答道:“我讀此書。

從此,年羹堯任性的脾氣開始改變,老師每日嚴格督學,他說壹句,年羹堯便學壹句,院內書聲瑯瑯。除兵書外,老師每日還利用剩余時間,教授年羹堯聖賢書和壹些武林絕技。年羹堯既有怪脾性,壹旦明白,又極有耐性,能刻苦,三年中,幾乎脫掉幾層皮,終成壹員有萬夫不擋之勇的驍將。

年羹堯先任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在前往青海討伐羅蔔藏丹津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平定了青海,後被加封為壹等公,青史留名。

對學生的教育,不能盲目灌輸,也不能打擊排斥,而應該講究方法,因材施教,實行啟發誘導的方法,提倡學生獨立思考,讓求學者產生強烈的求知心理,而童蒙壹旦自覺,則可塑性很強,可收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