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福建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福建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學校於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由原福建建築高等專科學校與原福建職業技術學院合並組建而成。辦學歷史溯源於1896年清末著名鄉賢名士陳璧、孫葆瑨、力鈞,著名閩紳林紓、末代帝師陳寶琛創辦的“蒼霞精舍”,解放前為享有盛譽的“福建高工”。辦學以來,已培養了15萬多名面向基層壹線的應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內外,在建築、機械、電子電氣等各行業做出不凡貢獻,素有福建“建築業的黃埔軍校”、“機電工程師的搖籃”美譽。

清末民國時期

1896年,林紓、陳寶琛、陳璧等人在福州南臺蒼霞洲林紓舊居(今福州市臺江區蒼霞洲46號)創設“蒼霞精舍”,光緒二十四年,遷至烏山麓蒙泉山館,改名紳設中西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蒼霞中學堂,設鐵路、電報等科。光緒三十四年(1908),遷至南臺橫山鋪(吉祥山),鐵路科改為土木科。宣統元年(1909)改為福建官立中等工業學堂,1914年改名福建公立專門工業學校,1927年改名福建省立第壹高級中學分校,1929年改名福建省立福州理工中學。

高工時期

1933年8月,工科改為福建省立福州工業職業學校,理科改為省立高級中學,兩校合用校舍。1935年高級中學停辦。1938年2月遷往長汀,8月龍溪工業職業學校並入,改名福建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高工”)。1940年1月,土木、建築兩科並到南平,1942年1月學校改名福建省立福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5年11月,學校遷至福州水部(東水路)。1952年9月改名福建省福州工業學校。

建專時期

1953年7月,分土木科設福州建築工程學校,遷蓋山區霞湖。1956年1月,改名福州城市建設工程學校,隸屬於國家城市建設總局。1958年,學校由福建省建設廳主管,改名福州建築工程專科學校。1960年升格為福建建築工程學院。1963年學院停辦,保留中專。1969年底(文革期間),學校再次停辦。1974年7月學校復辦,建校於今福州市倉山區長安路89號。1980年,經教育部審定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1994年更名為福建建築工程專科學校,是福建省唯壹壹所獨立設置的土建類高等專科學校。

福建職業技術學院

1985年3月,中華職教社福建分社和福建省機械工業廳聯合創辦福建中華職業專科學校,校址位於福州市福馬路浦東。1986年改稱福建中華職業大學。2000年,福建中華職業大學與福建高級工業專門學校合並組建福建職業技術學院,有鱔溪校區和浦東校區,校訓“敬業樂群”。

2000年福建中華職業大學、福建高級工業學校合並組建福建職業技術學院。

(圖冊《福建工程學院》資料來源,圖冊《工院校園風光》來源於官網 ) 學校教育人才從應用科研出發,成績突出,在福建省眾多本科大學中獨樹壹幟,連續五年就業率和初次簽約率均在96%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與省審計廳、住建廳、人防辦、消防總隊等聯合培養急需人才,與省電子集團、交通集團、能源集團等龍頭產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專業強,教學優。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和用人單位歡迎。

辦學成績突出,學術交流頻繁,獲批國家留學金委“國際學術互認課程項目”和“國家公派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

據人民網報道,<2015中國大學畢業生質量排行榜>福建工程學院畢業生質量排列全國263名,福建省第7位。

(圖冊資料來源於福建工程學院新校區建設辦公室 )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

土木工程、工程造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

建築工程計量、建築施工技術 等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

與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龍工(福建)機械有限公司、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建設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教育部首批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

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省級重點學科9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材料加工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10個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工程造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城市規劃、工業工程、建築學、勘查技術與工程

省級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名單16個

土木工程、工程造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建築學、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國脈信息學院)、軟件工程、工商管理、廣告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3個

省級精品課程35門   福建工程學院省級以上(含省級)精品課程壹覽表序號 課程名稱 級別 負責人 1 建築工程計量 國家精品課程 劉元芳 2 建築施工技術 國家精品課程 蔡雪峰 3 建築設計 省級精品課程 李積權 4 測量學 省級精品課程 余明 5 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省級精品課程 陳雲川 6 電器控制與PLC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李建興 7 電力電子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黃家善 8 工程項目管理 省級精品課程 陳群 9 建築結構 省級精品課程 張建勛 10 基礎會計 省級精品課程 梁水源 11 建築裝飾構造 省級精品課程 曾曉紅 12 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省級精品課程 範有發 13 工程經濟學 省級精品課程 劉國買 14 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 省級精品課程 陳文哲 15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蔡雪峰 16 土力學 省級精品課程 張建勛 17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 劉心中 18 微觀經濟學 省級精品課程 李永蒼 19 電路 省級精品課程 胡馳 20 燃氣輸配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 侯根富 21 城市規劃原理 省級精品課程 林從華 22 建築工程計量與計價 省級精品課程 劉元芳 23 機械制造裝備設計 省級精品課程 江吉彬 24 管理信息系統 省級精品課程 吳少雄 25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省級精品課程 許麗平 26 CAD/CAM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江吉彬 27 模具制造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陳鼎寧 28 高等代數 省級精品課程 唐曉文 29 婚姻與繼承法學 省級精品課程 官玉琴 30 綜合英語 省級精品課程 牛勵強 31 財務管理 省級精品課程 梁水源 3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省級精品課程 楊偉才 33 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 省級精品課程立項 孫群 34 房屋建築學 省級精品課程立項 劉丹 35 管理學原理 省級精品課程立項 羅輯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

機電工程實驗中心、電子電氣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土木工程綜合實踐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等5個 壹級學科碩士點3個

交通運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

壹級學科碩士點支撐2個

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13個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巖土工程、市政工程、

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專業碩士點3個  工程碩士(機械工程領域、電氣工程領域)、工程管理

專業碩士合作與交流

與國內外知名院校有著良好的學術交流,福建工程學院是第壹所與同濟大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的高等院校,研究生班由同濟大學派遣以教授博導為主的教師團到校授課,學生完成課程學習並通過論文答辯者由同濟大學授予工程碩士學位,頒發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壹印制的工程碩士學位證書。同濟大學研究生院願意派出骨幹教師進行交流合作。

與福州大學、華僑大學等簽署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簽訂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合作協議。 與底特律大學合作舉辦0.5+1碩士項目,開設專業:財務經濟學碩士,機械工程碩士,計算機信息系統碩士。   (圖片資料來源 ) 機構設置 福建工程學院管理機構列表黨委辦公室 校長辦公室 紀委辦·監審處 組織部 、黨校 宣傳部(文明辦) 統戰部 保衛處(武裝部) 機關黨總支 團委 工會 教務處 科研處(學科建設辦公室) 學生工作部(處) 人事處 計劃財務處 資產管理處 後勤管理處 基建處 發展規劃辦公室(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國際交流處(港澳臺辦公室) 產學研辦公室 校友會 產業管理處 資料來自於官網 福建工程學院教學實踐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機械工程實踐中心 電子工程實踐中心 建築工程實踐中心 資料來自於官網 福建工程學院教學示範中心電子電氣實驗教學中心 機電工程實驗中心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土木工程綜合實踐中心 計算機實驗中心 資料來自於官網 新校區圖書館 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新校區圖書館)面積超30000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高72米,是福州大學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福建工程學院的標誌性建築,於2012年10月8日投入使用。圖書館以讀者第壹,服務育人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和藏、借、閱壹體的管理理念,加強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朝著建設壹流的同類高校圖書館的目標努力。

(圖冊資料來源於福建工程學院新校區建設辦公室 ) 就業指導中心 福建工程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是福建工程學院學生工作部(處)下屬職能機構,是學校專職負責學生就業工作的窗口部門,中心於2010年5月被***青團福建省委授予第七屆“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集體獎)”榮譽稱號。

中心以“服務學生、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為宗旨,代表學校對畢業生就業行使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的職能,並為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提供相應的服務,中心以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升就業層次為中心,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就業指導與創業指導為重心,以開拓就業市場為導向,以信息化建設為依托,強調學生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的綜合競爭力。在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中心將不斷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加大就業指導力度,強化就業服務意識,努力為廣大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位置:福州市閩侯大學城學府南路3號福建工程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 (圖片資料來源於福建工程學院蒼霞人才網 ) 學校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需要,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產學合作緊密。於2012年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專家審批,獲得省內唯壹獎項,實現了學校在科學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並承辦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主辦了第三屆制造科學與工程國際學術會議等壹系列大型國家級學術會議,在科研產業的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與300多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鋁業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業簽署了校企戰略合作協議書,與GE公司、西門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壹批先進的實驗室。近年來,該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1000余項,經費達1.7億元。

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

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實驗室、福建省數字化裝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新材料制備與成形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術與信息化重點實驗室

省級科研機構14個

福建省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技術開發基地等14個

省教育改革試點項目8項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3個

福建綠色節能環境材料工程中心、建築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13個

校級科研機構32個

福建工程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等32個

省部級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項)、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5個)、省級質量工程項目(52個)、“十壹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2部)、“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4部)

校辦企業14家

同時,學校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GE公司、西門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

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15個  福建工程學院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序號 名稱 批準部門 批準時間 1 福建工程學院先進制造生產力促進中心 福建省科技廳 2002 2 福建省模具技術開發基地 福建省經貿委 2003 3 汽車關鍵零部件試驗平臺 福建省科技廳 2007 4 福建省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08 5 福建省高校材料制備及成形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教育廳 2008 6 福建省高校綠色節能環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2008 7 福建省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技術開發基地 福建省經貿委 2009 8 福建省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省科技廳 2009 9 福建省高校閩臺合作土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2010 10 福建省高校工業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2010 11 福建省機床行業技術創新公***服務平臺 福建省經貿委 2011 12 福建省知識產權研究院 福建省知識產權局 2012 13 福建省數字化裝備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12 14 福建省新材料制備與成形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13 15 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術與信息化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13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福建工程學院和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公司***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汽車玻璃深加工的關鍵制造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陳文哲教授(福建工程學院副校長)科研團隊榮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是福建工程學院辦學歷史上取得的最高科技獎項,是新世紀以來福建省第4所獲得“國家三大獎”的高校,是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壹取得國家級科技獎項的學校。 科研現狀 學校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產學合作緊密:截止2012年10月有省重點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14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科研機構31個,校辦企業14個。與300多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鋁業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業簽署了校企戰略合作協議書,與GE公司、西門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壹批先進的實驗室。主持省級以上科技重大專項7項,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壹等獎和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項。 科研項目與成果 據官網顯示,學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1000余項,經費達1.2億元。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壹等獎和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6項。發表學術論文287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論文306篇次。出版學術著作118部。申請專利138件。 科研定位與特色 面向福建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向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和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加強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重視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主要從事“三新”研究與“四技”開發,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