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80後海歸生活面面觀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80後海歸生活面面觀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80後海歸生活面面觀》由08月28日報道。

CFP供圖

在海歸大潮中,大致可以分兩股洪流,壹是上世紀80年代出國的留學生,另壹個是新世紀的留學生。前者以“60後”居多,而後者以“80後”居多。

上世紀90年代末,掀起了壹股留學熱。那時,海歸還是個令人仰視的名詞。而時隔10年,現實陡然發生變化——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回國留學生人數約達50萬人。海歸這個群體,從供不應求到供過於求,“海歸”這個牌子的含金量急速下降,海歸們的“幸福時光”也已然成為過去。

當褪去了頭上的光環,80後海歸們又情歸何處?在現實中,他們又面臨哪些困惑?我們截取四個樣本,希望對未來的海歸們有所借鑒。

國內的生活似乎“水土不服”

去年年底,28歲的趙元正(文中出現人物均為化名)回到了國內。

在回國之前,趙元正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有壹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他是壹家軟件公司的軟件工程師,年收入折合人民幣50萬元。

在墨爾本,趙元正過著壹種波瀾不驚的生活:早上9點半上班,下午5點下班,晚上大部分時間窩在家裏上網。壹周休息兩天,壹天用來打掃房間、逛超市,另壹天則約上朋友看看電影、釣釣魚。

趙元正已經適應了墨爾本的生活。他說,這可能跟自己的個性有關,他喜歡靜,而墨爾本的生活環境正契合了他的這種心境。只是有時候,趙元正會想家,想家裏的雙親。也有時候,聽著網絡那頭的發小侃侃而談,國內的工作是多麽有挑戰性,夜生活是多麽豐富,趙元正的心也會被撩撥得癢癢的。

回國,是因為父母的再三催促。趙元正是家裏的獨子,父母希望他回到國內,結婚,生子。這也是相當壹部分80後海歸最終選擇回國的壹個重要理由。

當然,趙元正也有自己的想法:“墨爾本的生活平靜歸平靜,但自己的潛意識裏,總希望生活有點變化,而且回到國內,在身份上會有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那是壹種腳踏實地的感覺。”

回國前的壹個假期,趙元正曾回到寧波,與壹家銀行接洽。但是第二輪面試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放棄,放棄的理由是“工作理念相差太多了”。

去年年底,他回到國內,並順利地拿到了在上海壹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的機會。

其實,對於壹個在國外生活了9年的人來說,國內的生活真實又略顯陌生。趙元正說,等他真正在上海落了腳,生活了壹段時間後,才發現國內的壹切與9年前已經大不壹樣。這種不壹樣,包括物質上的,也包括理念上的。趙元正不得不感嘆,當他悠閑地在國外生活的這9年時間裏,自己的祖國正在以他始料不及的速度飛速發展著。

趙元正工作的單位,盡管是壹家外資企業,但在他眼裏,依然帶上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比如說,加班,“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7點。”

這裏的工作強度和壓力讓他覺得喘不過氣來,“在墨爾本,每天下午有下午茶時間,臨下班前,也能去乒乓球室打打乒乓。而現在,工作時間即便是接壹個私人電話,也得催促著對方快點說。”這讓他時常懷念墨爾本,那座天很藍,日子過得很慢的城市……

有時,趙元正也會感嘆:國內的生活成本太高了。他向記者算了壹筆賬:“在上海,壹杯星巴克咖啡要二三十元,我壹個小時賺六七十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我工作壹個小時只能買3杯咖啡;而在墨爾本,壹杯咖啡3澳元,我壹小時可以賺30澳元,也就是說我工作壹個小時可以買10杯咖啡。”房價更不用說了,“上海稍微好壹點的地段,四五萬元壹平方米,壹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需要五六百萬元,這在墨爾本,都能買壹幢別墅了。”

壹次,公司的壹個老海歸在飯桌上拍著趙元正的肩膀說,“妳在上海想要找壹個還不錯的妻子,妳壹定得是有房有車的人……”

趙元正不是沒問過自己:如果不依靠父母,光憑自己壹個人打拼,壹年拿著稅前25萬元的年薪,那“需要多少年才能擁有自己的房子?”

“事實上,只要回想壹下,自己將要面臨的現實:找妻子——生孩子——養家。妳就會覺得作為壹個出過國的80後,自己都快跟不上腳步了。妳要怎麽拼搏,才能遊刃有余地養妻子、養孩子、養家?”趙元正無奈地表示。

事實上,對於未來,趙元正並沒有明晰的規劃,“也許會回墨爾本,也許會留下來,慢慢適應,並接受國內的壹切。”他沈默了壹會,說:“誰知道呢!”

過上了“體制內”生活

2009年,金融危機。當王壹恒飛赴大洋彼岸的時候,多少有點這樣的想法:既然國內工作不好找,不如先緩壹緩,去國外充充電。

在英國華威大學,王壹恒讀的是勞資關系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提起自己曾經就讀的學校,王壹恒語氣裏依然透著幾分驕傲,“這個學校在全英排名第四,而我讀的商學院在全歐洲排名前二十。”

之所以讀這個專業,王壹恒也是有過考量的,“那個時候國內的人力資源很熱。”他甚至給自己設想好了未來:畢業後回國,到北京或上海的外資企業謀壹份工作。

王壹恒所在的班,有9個中國留學生。後來熟了,他才發現,大家的想法基本壹致:等在英國念完碩士後,壹定會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

但事情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麽美好。等到畢了業,擺在大家面前的幾乎只剩壹條路:回國。“當年在英國找工作競爭很激烈,即便是英國當地人,失業率也相當高,更別說為我們這些外國人留位子了。”王壹恒告訴記者。

2010年10月份,王壹恒畢業回到寧波,進了壹所高校,過上了“體制內”的生活。

事實上,王壹恒出國前,並沒有想過要進“體制”,但等他回來,並身處於“體制內”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的這份工作令多少人艷羨不已。其實這些年,國內越來越多年輕人,已將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了擠進“公家的單位”。而這,是之前壹直專註於學業的王壹恒所不知的。

現在,王壹恒在大學團委裏工作,同時兼教幾門選修課。他越來越滿足於當前的壹種狀態:盡管收入不高,但是,穩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這些都是眼下倍顯金貴的因素”。有時,看著曾經的英國同學,不斷地從壹家外企跳到另壹家外企,他也會心生幾分慶幸,並更加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

問起英國的那段留學經歷對現在的工作有什麽幫助時,王壹恒想了想,說,在教選修課時,他也有意地借鑒英國的教學方式,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課挺受學生歡迎,“有200多名學生選修我的課。”除此之外,他似乎也找不到其他優勢。

但是今年,王壹恒所在的高校又招聘了幾名“海歸”,這又讓他看到了希望,“其實看得更遠壹些,當壹所高校越來越走向國際化的時候,我想,海歸也會越來越有用武之地吧。”

世界觀、愛情觀變了很多

張愷回國後對結婚話題壹直避而不談,在他父親的眼中,他是壹個讓老父親聲淚俱下的不孝子,家人將他送出國為的就是讓他將來能有個好生活。可是沒想到,當初那個調皮可愛的孩子在國外待了十幾年後,卻變得沈默寡言。而最大的問題則是,已經30歲的張愷壹直不肯結婚。

張愷初中壹畢業就去了新西蘭,那時是1999年,留學熱剛剛在國內興起。家境不錯的張愷算是比較早的壹批留學生被父母送到了國外。雖然那邊有親戚,但是面對著完全陌生的環境和語言,以及難以下咽的食物,張愷過得很痛苦。“頭壹兩年完全是種煎熬,我英語不好,連點菜都不會。學校裏又是完全不熟的新同學,語言不通根本培養不起感情。”張愷說,那時新西蘭雖然華人很多,但是像他這樣年紀的留學生卻很少,因此出來了好幾年,都沒能交上壹個知心的朋友。

三年前,張愷碩士畢業回到了寧波,工作的問題倒沒讓張愷操多少心。回來之後,他立刻就到了壹家知名外企擔任小主管。張愷說,公司主管之所以讓他當小主管,看中的是他多年的留學經歷養成了壹種國外的思維模式。然而,在國外待的時間久了,世界觀、價值觀和愛情觀都產生了變化,盡管這為張愷帶來了不錯的工作,但同時也是壹把雙刃劍,讓張愷壹直單身到現在。

張愷告訴記者,自己在國外談過戀愛,對方是壹個華裔的新西蘭籍女孩,兩個人相處得非常愉快。但是時間壹長,問題就出來了,畢竟張愷從小在國內長大,兩個人在價值觀上還有很多差別,吵吵鬧鬧中,兩人分手了。

可是回國之後,張愷卻覺得國內的女孩子與他存在著價值觀上的區別。“國內的女孩很嬌氣,遇到什麽難題最好由男朋友出面解決。她們總希望男孩子能力強,好讓自己將來能有所依靠。而我卻喜歡國外女孩那種獨立、幹練。”張愷說。

回來之後,他也試過找女朋友,但總沒有合適的。父母也很著急,頻繁地托親友、找婚介,想為張愷物色壹個符合他要求的女孩。幾年裏,張愷相了不下20次親,但是每次女方詢問他工作單位,年收入,有沒有房子等這些話題,張愷就立刻板起了臉。20多次相親,幾乎每壹次都是以張愷扭頭走人收場。

前不久,張愷被父母硬拉著去了婚介所,在面對婚介所紅娘“慷慨激昂”的介紹時,這個壹米八幾的小夥子卻壹言不發,只是歪著頭看著紅娘,然後,堅決地說自己暫時還沒有要戀愛結婚的想法,“我來這裏只是為了家人”。

當問起今後的打算,張愷很淡然地說:“隨緣吧。”這個自稱思想並不中式的小夥子還是比較相信緣分,他說在國外很多人四五十歲都不結婚,就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真愛。目前來講,他也希望自己能在國內找到自己的真愛,然而這壹切在他看來並非那麽容易。

張愷現在自嘲是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中國人眼中的外國人,有外國人雷厲風行、壹板壹眼的做事方式,卻也有他們固執、苛求完美的思想。“我覺得等我在國內生活時間再久壹點,再多吸收壹點國內的價值觀、愛情觀,或許到時就會找到合適的女孩,成家立業。”

“海歸”回來差點成“海待”

很多人都想不到孫凡會出國,在家人、同學的眼中,孫凡壹直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高中畢業考進華中科技大學(微博),大學四年壹直是學校裏的名優生,年年拿獎學金不說,好幾個單位都搶著要他。

2006年5月,離畢業還有兩個月,孫凡執著地飛去了澳洲。在他眼中,那些搶著要他的單位他都看不上,他心目中理想的起步點至少是國內500強,甚至是世界500強企業。出國的目的就是要深造鍍金,孫凡相信憑借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壹張國外研究生的文憑,壹定能找到他理想的單位。

為了幫兒子實現自己的理想,孫凡的媽媽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抵押了房子。在孫凡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父母離婚,他從小就跟著媽媽相依為命。多年在單親環境中成長,也讓孫凡的自尊心和好勝心比其他同齡人要強很多,這可能也是孫凡不惜壹切,執意出國的壹個原因。

孫凡在澳洲進入的是排名前十的知名學校,讀的是工商管理,這與他大學時讀的化工專業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在澳洲的兩年時間裏,別的留學生生活十分悠閑,每天可以有大把的時間上網,甚至還有短假期出去旅遊。孫凡卻特別的忙碌,他壹邊刻苦讀書,壹邊利用業余時間找了壹份導遊的兼職,基本解決了生活費的問題。

“我的家庭比不上其他留學生,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在澳洲完成我的學業。”孫凡說道,他不像其他留學生,還在為留在國外或是回國而糾結。從踏上出國旅程的那天起,孫凡就有壹個目標,就是在國外多學多看,回來後進入大牌企業,然後出人頭地。

在澳洲的留學生活壹如孫凡計劃的那樣,他學到了很多國內大學都未曾有過的管理理念。然而,回國後的境遇卻不是他想像得那麽順利。

2009年1月,孫凡畢業回到了寧波,1月份正好是各種招聘會、人才交流會的密集時間。孫凡本以為憑借自己的文憑可以進入理想的單位,可是壹連應聘了六七家單位,結果都沒了下文。

孫凡說,在他應聘的企業裏,他這種學歷和“海歸”背景的應聘者多如牛毛,有幾個招聘單位甚至看都沒看幾眼他的簡歷,就直接讓他回去等消息。

“‘海歸’現在到底含金量有多高?是不是自己在國外學到的東西在招聘單位眼中都壹文不值?”壹連的應聘受挫讓他意誌有些消沈,他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信念是不是太過理想化。

壹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孫凡在家裏待了壹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時間他自稱是人生的最低潮,原先在學校裏的那份自信和優越感蕩然無存。孫凡說,那個時候,其實他已經自降了不少要求,只要待遇優厚,發展空間大,不是500強企業也無所謂了。可盡管這樣,孫凡依舊沒能找到壹份稱心的工作。

在家裏待了兩個月之後,孫凡最後進入了壹家外企擔任總經理助理,年薪12萬元。這份工作還是媽媽托人介紹的,他說自己本想回來之後不靠家人,沒想到到頭來還是要靠媽媽才能找到工作。

去年,孫凡從原公司辭職,自己成立公司創業,壹切從頭開始。周圍很多人都已經不記得孫凡的海歸背景了,在別人眼中,他和普通大學生畢業創業沒什麽兩樣。不過孫凡卻認為留學的那段經歷是自己人生中壹筆寶貴的財富,沒有這段經歷,他不可能在短短兩年時間裏迅速地融入外企的工作,並積累那麽多資源支撐自己開公司創業。

“留學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雖然我比別人艱辛,但是我相信有了這段經歷,我今後的路會走得更加順暢。”孫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