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對曹操的評價 請結合相關情節來說~!

對曹操的評價 請結合相關情節來說~!

對曹操的評價

(1)曹操統壹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裏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壹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壹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壹下《三國誌·魏誌》,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壹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壹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壹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壹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壹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壹北方及其相應采取的壹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壹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才七千余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壹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壹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壹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淩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壹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準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壹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準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禦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禦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鬥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壹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壹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余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勛,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采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壹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鬥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壹貫采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壹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壹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壹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壹撮頭發,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禦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壹,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壹。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壹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壹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壹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麽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壹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余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壹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誌》卷1《武帝紀》註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裏,從數騎過故人成臯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註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註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淒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采用,裴註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壹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並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壹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汙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壹。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誌》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繡時,亦曾納張繡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繡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麽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壹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壹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發帖時間:2003:12:14 03:20:28)

---伊達^_^

(1): 怎麽覺得有股教科書的味道~?

其實以陳壽的三國誌來做史實根據分析劉備曹操,可信度也未必高過演義。

(蜀漢未亡時,陳壽曾任蜀觀閣令史,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書寫的有多精彩,而是因為他沒有因為諸葛亮殺了他爹他就在紙上給孔明來個遺臭萬年。所以別人往往引他為“秉筆直書”的典範;其實真的有沒有“直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以個人看來,三國誌的字裏行間,作者對劉家的回護是非常明顯的)

其實不管從文學上,軍事上,政治上,劉備的段位,都去老曹遠矣。

曹操和劉備都是名人,曹操的名人靠實力拼出來的,劉備的名人是吹出來的。劉備自稱是皇親,說自己是漢景帝兒子中山王劉勝的後代。且不說在漢武帝的時候,劉勝的兒子因為點進獻給太廟的酎金問題就已經被除國,再到東漢末年,鬼才曉得他的子孫到了哪裏。何況中間經歷了王莽代漢,不和王莽合作的劉家子孫不是給殺了,就是和劉秀似的造反;劉秀復辟成功後和王莽合作的劉家子孫也不會有好下場,跟著造反的怎麽也該有塊封地。純種的劉邦後代在民間是剩不下幾個了。劉備就是也姓了壹個劉,他爺爺當過壹任縣令,他早死的爸爸當過衙門裏的小吏。他沒有什麽依靠,就從小和現在幼兒園小朋友姓孫就說自己和孫悟空沾親似的,到處跟別人吹他是皇親。不過幼兒園小朋友長大了會知道不好,不會再說。可劉備是壹直執著地說,說到自己也有些相信,就跟有的巫婆神漢先說自己有神靈附體來騙錢,騙到最後連自己也有些相信,結果把病人和他自己的命都給害了。劉備就是這樣逐漸在心理上把自己當成漢室的代表,正義的化身,逢人就是那麽壹句:"備雖漢室宗親",整個壹神經病。

可按照中國的老例是:"與其慢也寧敬"的,壹般老百姓就想了,沒有影子的事情他怎麽會這麽執著呢?多少總歸劉備應該和皇帝家有點聯系吧。以訛傳訛,別人就覺得他有可能真和皇帝有些關系,略略給他些尊敬,隨後劉備和他的支持著們也就更加理直氣壯地宣揚,別人也就覺得越可信。人們心理的這個弱點,到現在也沒有改過來,所以那些邪教和騙子才能夠得逞。有時我忽然想,要是壹個長發飄飄的年輕女子帶上壹副墨鏡站到王府井的街頭,她的幾個同伴假裝是她的保鏢和影迷去請她簽名,相信能夠在王府井造成壹場混亂的,大抵如此。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是人們上當的根源,也是騙子得以成功的根源。

劉備除了喜歡神經質地把“漢室宗親”掛在嘴上外,壹般還是很沈默寡言的,以示穩重,好讓別人和他自己更加相信自己是漢室宗親。現在有些不懂或者反應遲鈍的人,也和大耳朵壹樣故作深沈狀。最初劉備的生計是漢朝認為的賤業,半工半商,弄些個草鞋席子什麽的賣賣,後來遇到中山的大商人張世平等人,靠著壹張嘴,騙得張世平拿出錢來給他組織黑社會。壹向很回護劉備的陳壽在《三國誌》裏說“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在得到大商人資助後“得用合徒眾”。那時候黃巾還沒有起事,劉備的壹幫想來不會是什麽愛心捐助機構,說輕點是大商人的保鏢,說重點就是斧頭幫之類的幫會。

從這可以看出東漢政局的紊亂,黑社會得以存在並橫行的時期,都是壹個政府行政權萎縮的時期。黑社會所行使的就是政府的原始功能,保護壹定集團的利益、制訂並維護壹定的秩序。黑社會最初所填補的都是政府的真空地帶,利用的往往是政府保護不力的弱勢群體。在東漢,商人是壹個政治上受歧視的群體,在與地方豪強的爭鬥中,往往受到士大夫集團為主體的官吏的不公正對待,因此就會培養劉備這樣的勢力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可以說,根治黑社會的要訣就是在於政權的公正性和廣泛性。這點,毛主席的時代為根治黑社會提供了典範,在中國猖獗幾千年的黑社會在新政權下的覆滅是彈指壹揮間的事情,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政府最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尤其是代表了弱勢群體的利益。

以商人集團為主要支柱的劉備幫會本來是要被東漢的士大夫集團鎮壓的,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主流觀念看來,劉備之流應該是屬於無賴子弟的。而此時,以張角為首的黃巾開始起事,說的比劉備的皇親來頭還大:“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劉備等壹幫無賴子弟壹向以打架著稱,就被征召為民團配合官軍作戰。劉備的幫會,欺行霸市還可以,對付武裝起來的黃巾就不大頂用了。劉備很窩囊地被打翻在地,跟著就是裝死,看來黃巾沒有割對方耳朵記功的章程,劉備就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壹對引以為豪的大耳朵。

從死屍堆裏爬出來的劉備,算是鎮壓黃巾的功臣,在黃巾的張氏兄弟破滅後當上了漢王朝的安喜尉,算是正式國家公務員編制。得了官的劉備更加正經了,幫會是不搞了,立誌要當漢王朝的好官。可是他的好官沒有當多久,漢王朝要搞減人增效,劉備懷疑他是屬於在裁撤之列。因為他知道,漢王朝的減人增效裁撤的未必是沒有本事的,可肯定是沒有關系的。現在八個人的編制,其實只需要五個人來幹,因此裁撤上三個人,減人增效,乍看起來有理。執行起來卻未必,因為八個人的編制,可能只有三個人幹活,而那五個不幹活的根據存在即合理的哲學原理,想必是有背景和有關系的,到最後剩下的可能就是這五個不幹活的,減人未必是增效。

有自知之明的劉備,不再拿著壹副喜怒不行於色的勁了,做了壹件有血性的事情,就是把郡裏派來的督郵綁在樹上,用鞭子痛打了壹頓,然後把自己的官印掛在督郵的脖子上,棄官而去。比起後世的陶淵明聽說督郵要來,長嘆壹聲:“不能為五鬥米向鄉間小兒折腰”。回老家去種菊花看南山的瀟灑來,劉備的所為倒更有些男子氣概。初次官場失意,讓劉備知道僅僅是自稱皇親是沒有用的,僅僅是壹個安分守己的好官也是沒有用的,要想出人頭地,或者就是活得體面,要有自己的靠山,要有壹個有權有勢的人來賞識他,重用他,給他機會。在那樣壹個世界,替朝廷賣命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因為朝廷是虛幻的,皇帝是不知道的,替某個具體的官員賣命才是現實的。想通了這個道理後,劉備開始了自己的投奔生涯。

四處投奔

劉備投靠的人確實不少。在離開安喜縣後,他碰巧遇到了奉何進命令出來募兵的都尉毋丘毅,當時都尉大人在下邳碰上了強盜。劉備戴罪立功,打退了強盜,又當上了芝麻官。可亂世裏的芝麻官不好當,沒多久,劉備就“為賊所破”,投靠老同學公孫瓚去了。這段時間裏他並沒有討伐什麽董卓,以至於有“三英戰呂布”的輝煌,不然壹向很回護他的陳壽壹定會在《三國誌》裏給他記上壹大功。

隨後,劉備就是跟著公孫瓚的同盟青州刺史田楷混,和袁紹打仗,有了些戰功,被公孫瓚委任為平原相。到了興平元年的時候,陶謙把曹嵩殺了,引來了曹操的瘋狂報復。陶謙就向田楷求救,劉備作為田楷的下屬,壹起去援助陶謙。當時劉備的手下有包括烏丸騎兵在內的千把人,另外“略得饑民數千人”,就是田楷手下的壹個小跟班。陶謙為了讓劉備替他賣命,給了劉備四千丹陽兵作為收買條件,於是劉備就不跟田楷了,改跟陶謙混。郯城壹戰,劉備大敗,退守徐州。恰巧這時候陳宮叛迎呂布,曹操後院起火,曹軍被迫回師兗州。此刻在徐州城裏的陶謙和劉備因為此前的慘敗,已經沒有能力對撤退的曹軍進行追擊。這年冬天,陶謙在憂急中死去,劉備撿了現成便宜,在當地大商人糜竺等人的擁戴下,占有了徐州。看來劉備確實有商人緣。

興平二年初,劉備還沒有找到當壹方封疆大吏的感覺,被曹操打敗的呂布就來投奔劉備,從而使劉備很有些忘乎所以。驟然大闊的人往往是這樣的,人絕大多數只在痛定思痛的時候才認真審視自己,有畏懼感。其實非常之福和非常之禍壹樣,都是超出了壹個人的承受範圍和把握能力,在非常之福或者非常之禍中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非常之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非常之禍更可怕,非常之禍不過是幾塊石頭向妳砸來,妳還可以閃避;非常之福則是裹脅著妳撞向石頭的洪水,逆水行舟頂多不進,順風順水把握不好會觸礁身亡。劉備以壹個外來戶兼名微之輩占有徐州,自然有很多陶謙的舊將不服氣,可劉備真以為自己是漢室宗親,別人都應該支持他。他把自己看成了正義的化身,對淮南謀劃著稱帝的袁術虎視眈眈;當然四世三公的袁公路連他的庶兄袁紹都看不起,何況壹個大耳朵?於是雙方在盱眙對峙,陶謙舊將,也就是當年和劉備壹起鎮守郯城的曹豹向呂布獻出了下邳城。劉備軍心大亂,加上後勤匱乏,先是士兵逃往,後是敗給袁術,進退不得,只好投降呂布,大耳朵的故主算是又多了壹個。

到了建安三年,曹操在下邳把呂布給抓住了,呂布向曹操服軟,想改給曹操當將軍。在旁邊的劉備想起了老婆兩次落到了好色之徒呂布手裏的遭遇,就不失時機地向曹操進言,讓他吸取呂布兩個故主丁原和董卓的教訓,曹操聽了他的話,把呂布給勒死,帶著他回到了許昌。

從毋丘毅算起,加上公孫瓚、田楷、陶謙、呂布,曹操應該算是劉備的第六個上司,劉備對這位上司不是很滿意,因為他自認為是皇親,而曹操是贅閹遺醜,所以他比袁紹袁術更妒忌曹操。於是他就和沒落貴族董承等人謀劃著殺曹操。 心懷鬼胎的劉備為了顯示自己胸無大誌,平時關起門來種蕪菁,想讓曹操喪失對他的警惕。可這番做作是瞞不過曹操的,曹操象看耍猴壹樣看大耳朵自作聰明的把戲,覺得大耳朵作假的功夫也就這樣,大耳朵當年出去賣草鞋都不種地,現在種哪門子地?他要是安分人也不會剛當上徐州刺史就和袁術對掐。只是曹操覺得劉備是怕了自己,心理上很滿足,就請劉備到府中喝酒,也就是有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說劉備是英雄的目的就是間接地告訴他,識破了他的騙局,劉備壹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