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清代為什麽會出現男繡工?

清代為什麽會出現男繡工?

清道光年間,蜀繡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專業化規模生產,民間組織的三皇神會成立就是壹個民間的蜀繡組織。這是壹個由店主、領工、繡工組成的刺繡業的專門行會。

這種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規,確定專業分工,維持行業內部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繡已從家庭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廣為社會所需的規模生產。那時成都的刺繡手工作坊在九龍巷、科甲巷壹帶有八九十家。

早期成立三皇神會時期的刺繡就主要分為三類:壹是穿貨,生產禮服、霞披、挽袖及其他實用品;二是行頭,生產劇裝、燈彩;三是紅白喜事用的圍屏、彩帳等。

據說在清道光年間,有壹位從蘇州調任四川的官員,隨帶戲班中,便有3個繡衣師傅均為男子,當時婦女不準走出家門當學徒,因此只得招收男工,所以後來蜀繡老藝人幾乎都是男子。

清光緒年間,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勸工總局,占地數十畝,內設刺繡科,各縣勸工局也設刺繡科。並聘國畫大師張紹煦擔任教導,對招收了近30名技工和20余名學徒進行刺繡的承襲和創新。

當時壹批有特色的畫家如劉子兼的山水、趙鶴琴的花鳥、楊建安的荷花、張致安的蟲魚等畫作入繡,既提高了蜀繡的藝術欣賞性,同時也產生了壹批刺繡名家,如張洪興、王草廷、羅文勝、陳文勝等。

張紹煦與張洪興合作,在針法上創作出了具有國畫推暈效果的暈針,繡出了模仿國畫章法的虎豹、花草、人物、博古等繡品,構圖趨於簡練,色彩調和,體現了蜀繡在藝術欣賞品中的地方風格。

蜀繡結構簡練,壹般不強調聚散,紋樣的分布適合繡件的面積,既豐富又省工省繡,對花鳥、山水、人物、走獸、水族、草蟲等自然形象加工提煉,用去繁求全、寓意深刻的手法處理,突出主題,人物多為歷史題材,民間傳統故事,人物頭像都用車凝繡法,繡線粗細兼用,片線光亮,針腳齊平。日用品繡中蜀繡以龍鳳繡被面最為著名。

蜀繡的名繡工大都是男繡工,如擅長自畫自繡傳統題材的劉紹雲,善繡山水花鳥的張萬清,以人物見長的葉蘭廷、葉春元父子,以精細著稱的葉紹清,繡鯉魚、熊貓的彭永興等,這些男繡工的繡藝精湛,成就斐然。

就這樣,蜀繡進壹步向高精品發展,許多貢品受到清王朝統治者的嘉獎,有的繡工被授予“五品同知銜”。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壹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