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為什麽名校畢業,卻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為什麽名校畢業,卻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我的學校在全國20左右,目前的專業可能可以排到前三。名校畢業會有更多的選擇,學校是妳的光環,找不到工作基本是不太可能,但找不到好工作的情況卻是常有的。回顧我自己本科的四年生活,還有現在即將進入求職季的研究生階段,總覺得高校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與社會脫節太大。

身邊好多同學求職的時候找不到太滿意的工作,有的學生甚至成績非常出色、當學生會幹部、拿獎學金和各類比賽大獎。還有壹些同學在研究生學習中掌握了很多前沿的專業知識,但卻發現找工作時完全不用這麽高端的內容,而很多工程方面的技能卻並沒有真的掌握。

找工作是壹個很辛苦的過程。有人海投,參加各種各樣的招聘會,漸漸把自己的信心、耐心都消磨掉,卻可能還是找不到壹份滿意的工作。名校的學生有時候也確實存在『眼高手低』的情況,可能他想留在大城市,可能他想去體制內工作,也可能他嫌手上的 offer 薪水低沒發展,但是滿意的工作又被淘汰了,真的非常折磨人。去年就有很多同學在最後的最後通過霸面、補招、直接內推等手段才得到壹份相對不錯的工作,都無不感嘆現在就業形式的嚴峻。

那麽,為什麽呢?我下面想聊的,是針對大多數的同學,而不是那些少數精英學生。

很多學生沈浸在校園規則下的成就中。

我本科的前三年都在做學生工作,記得因為高中是學生會主席,大壹的時候光是選擇加入學院學生會還是學校學生會就糾結了很久,又是咨詢前輩,又是咨詢老師,簡直和現在找工作壹樣。加入學生會之後就要想辦法升級,能不能做到部長、副主席,能不能做到院會主席,甚至還有壹些機會去校會做幹部,都讓我為止奮鬥了很久。

回過頭來想想,這麽多年學生工作給我帶來了什麽?所謂的工作能力?不是的,在整個過程當中,我覺得最有挑戰性的,就是如何組織大家做壹件他們不想做的事,比如雙休日組織訓練啦啦操什麽的,而大多事務性的工作,妳只是壹個執行者,壹個服務者,很難從中得到未來在社會上發揮的能力。

後來參加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當時記得和徐小平說,我們想爭取三年盈利兩百萬,很快就被他們嘲笑,因為這個盈利實在太少了。以至於我現在有時候去聽創業大賽的方案時聽到各種幾年就破千萬破億都忍不住想笑,更別提項目中那些形式主義、為了比賽而比賽的做法,真的沒有意義。不可否認,走到最後的隊伍真的非常厲害,他們可能真的創業了或者把科技項目做的很出色,但是要知道,其他這麽多高校這麽多隊伍,被『形式』所傷害的,除了時間和精力,還有人對待事務的方法和角度。

所以,我作為壹個按照高校規則『相當出色』的學生(幾乎拿滿了所有的獎),在畢業時是非常自信的,但真的走上社會我才發現,那些無端的自信都只是這種規則下造就的錯覺。

記得大二(2010年)的時候,隔壁宿舍就有同學開始做 iOS 開發了,他經常和輔導員吵架,因為不想去上課,覺得沒有意義。他翹課、掛科、做開發、打籃球、制作各種電路設計的玩意兒,退出學生組織,我們都覺得這儼然是壹個不熱愛學習的『壞學生』,甚至學院還要組織談話想要『拯救』他。現在他在top1讀研,而當我走上互聯網時再想到他當時的做法,覺得那是多麽地有遠見。

很多學生直到求職,都沒有對自己的職業有壹個明確的規劃。

去年參加阿裏巴巴產品經理的實習招聘,面試的時候有壹個兄弟,可能是浙大的碩士,他的簡歷上沒有什麽和互聯網相關的經歷,但是他有五篇 SCI 的學術論文發表。這個成就在研究生中是非常難得的,但是很快他在第壹輪就被淘汰了,甚至他還覺得非常不甘心,明明這麽優秀憑什麽淘汰我?

再看現在身邊的很多同學,找實習或者即將在秋天進入求職季,大家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本科的學習本身就是比較空泛的,每個人都知道僅僅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或者考個高分都不能給求職提供太多的實質性幫助。如果平時學習生活中就是完全『被動學習』的同學,他為了考試而復習,因為要上課而去讀書,為了績點而熬夜,但都不是為了自己,這個目標本身就是錯的。我們很多研究生同學其實非常出色,解決專業難題的能力也很強,或者有不錯的科研成果,但是到求職的時候猛然又覺得自己好像不適合這個專業,或者是被互聯網等大潮所吸引,壹下子去轉投互聯網的崗位,碰壁是很自然的。

大學裏什麽樣的學生找工作非常容易,甚至是工作去找他呢?是那種『自我驅動型』的人。他廣泛地嘗試之後找準自己的定位,做的每壹件事都是從自身職業發展出發的。當我大壹大二暑假在忙著做暑期社會實踐評選校際獎項的時候,他們在 BAT 實習;當我大三開始想找實習的時候,他們在創業做自己的項目;而當我找工作時,他們已經有壹份完美的簡歷。這樣的人很可怕,他知道社會需要什麽,知道怎麽把這些需要裝備成自己的能力,知道怎麽脫穎而出。

有的朋友說,學校會給妳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找不到是自己的能力問題。

這話是沒錯,名校本身的資源(學校資源、同學資源)都遠超壹般學校,並且光是從 XXX 大學畢業這壹光環,就可以讓妳的簡歷鶴立雞群。同樣,名校中優秀的學生更多,氛圍更好,這是壹個正向循環。學生的能力確實是依靠自己培養,但是我發現大部分高校學生三觀和職業發展的建立,都是依賴於高校中的同齡人,或者是壹些校外的經歷。但僅僅通過高校本身的教育,很難實現這些。這樣的結果就是,依然有大量的普通學生,被動地順著學校的安排學習、考試、求職,最後卻發現自己除了考試以外壹無所長,焦慮也由此而來。

高校最終只是進入社會前的跳板,我們還是要從中發現到底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自己適合成為什麽樣的人,並且怎麽為之努力。

幸好,現在狀況是在慢慢改善的。

我做產品設計,專業和職業又是完全不相關,所以自己只能在課余抽時間做設計練習、寫博客或者和行業裏的前輩交流,這樣積攢很慢,並且容易走彎路。之前認識了壹位清華學習信息設計的 @龔子儀 同學,他們有壹門課,就會要求學生每幾個月就做壹份完整的產品方案(包含了需求、視覺、交互甚至 demo 實現),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專業,只要隨著課程安排走下來,畢業時就能擁有壹份非常出色的作品集了。他大二就在阿裏巴巴實習交互設計師,而我直到現在才拿到這個崗位的實習 offer,差距可見壹斑。

互聯網讓社會信息節奏變快,也更加開放了。好多來交流的學生都是大二大三,都比我小五六歲,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以及絕對不輸於我甚至高於我的職業能力,這是非常可怕的。同時這也讓人感嘆,大環境還是會慢慢改善的,即便學校在與社會接軌的過程中走的有些慢,學生自己也會主動走出去,學習更多的東西。

扯了這麽多可能有些離題了,也算是自己這幾年下來關於高校教育的壹些感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