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漆畫概論

漆畫概論

漆畫是以天然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除了漆器,還有金、銀、鉛、錫、蛋殼、貝殼、石屑、木屑等材料。除了朱砂,油漆顏料還有石黃、鈦白、鈦青、鈦青等。漆畫的技法豐富多彩。漆畫按其技法不同,可分為刻、疊、雕、嵌、畫、磨等不同品種。漆畫具有繪畫和技術的雙重性。它不僅是壹件藝術品,也是壹件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裝飾品,它已經成為墻飾、屏風和壁畫的壹種表現形式。中國是世界上生產和使用漆最多的國家,漆畫歷史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粉絲碗已有7000年歷史。河南信陽長泰關出土的漆器,繪有狩獵樂舞、妖魔鬼怪、龍蛇等漆畫,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還有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漆棺上的著名漆畫,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上的漆屏風畫,以及大量明清時期的屏風漆畫。

漆畫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室內甚至室外的裝飾品,同時增添了藝術感,中國漆畫是當代畫壇的壹個新的畫種。這幅來自七千年漆藝傳統的國畫,曾代表國家作為文化交流,在前蘇聯、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展出,廣受好評。這標誌著中國傳統漆藝的新發展,也是中國國畫的新創造。

漆畫作為壹種繪畫,和國畫、油畫沒什麽區別。但是,如果漆畫停留在材料技法上,或者拘泥於亭臺樓閣、仙女仕女等傳統圖案,遠離現實生活,與現代人的思想感情脫節,缺乏畫家的個性創作,那麽漆畫就不可能是畫,而只能是工藝裝飾。

漆畫之所以能屹立於畫壇,在於其獨特的審美品格,這種品格來自於漆的特性。正如水墨畫要以水墨畫和宣紙為基礎,油畫要以油畫和畫布為基礎壹樣,漆畫也要以漆為主要媒介。所以對漆畫感興趣的人,首先要學會了解漆的語言,才能做好漆畫的文章。壹個好的漆畫家不僅應該是畫家,更應該是畫家。

最初的漆器是為了實用,後來被賦予了審美功能。南北朝瓷器興起後,漆器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受阻,出現了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裝飾性漆器。其實,以實用為主要目的的漆器和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漆器,這兩種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傾向,壹直都是相互影響,並肩而行的。壹般來說,實用的漆器主要是在民間;以審美為目的的漆器主要是在宮廷中。按常理,皇帝揮金如土,可以動用天下金銀財寶,聚集天下能工巧匠,不計成本精心制作宮廷漆器。他們的作品無論是藝術水平還是技術含量都應該是優秀的,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的確,歷史留下了許多具有宮廷風格的宮廷漆器或精品漆器,藏於博物館,載入史冊。

它以天時、地利、材美、巧思四大要素作為創作的綜合條件,采用人工與自然技藝相結合的技法,畫出壹半人壹半天。漆畫是美的,是從七千年的漆藝傳統中走出來的國畫,和國畫、油畫的要求沒什麽區別。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和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如果脫離現實,脫離現代人的思想感情,那只能是工藝裝飾,而不能是繪畫。中國四大著名漆產地(北京、福建、揚州、平遙)

1.揚州漆畫: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創新的模式會對其他省市產生深遠的影響。揚州漆畫以磨漆畫為主。2.北京漆畫: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為中心。由龐薰琹、雷圭元、張廣玉、張定等老壹輩藝術家倡導和培養。為了研究壁畫材料,和喬於65438年至0962年被安排在福州學習。後來漆畫被列入壁畫和裝飾畫的課程,文革後成立了漆畫工作室。漆藝專業成立於1989。30多年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培養了很多專業學生。中央民族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工藝美術學校也有人從事漆畫創作。北京的漆藝家多是繪畫出身。除了漆畫,他們還畫油畫、國畫等。多年來,他們壹直在努力加強漆畫的可畫性,並註意在材料和技術上對傳統的繼承。漆雕是北京最著名的漆器。

3.福建漆畫:福州是中國主要的漆器產地,以脫胎漆器聞名。福建漆畫是由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閩江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和漆藝家發展而來。作者陣容龐大,技術力量雄厚。代表畫家有:王、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漆藝專業。作品《鹽場》參加1964全國美展,後獲全國美展二等獎。鄭立偉,畢業於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曾在脫胎漆器廠工作,在漆器方面有很好的基礎。後來在福建工藝美術學校任教,培養了很多漆畫學生。其作品善於發揮漆藝的特長,裝飾性豐富,曾兩次在全國美展中獲獎。傳統漆畫家鄭壹坤,擅長畫金魚,也做漆器。畫家誰也擔任漆器黃石,中國和鄭修鈐。都有精湛的漆器技藝和紮實的繪畫功底。吳川,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版畫專業。他的作品註重黑白、洗滌、概括的表達。唐和陳立德是很有潛力的青年漆畫畫家。福建漆畫傳統技藝豐富,擅長發揮天然漆。

優點,制作精良,在全國美展中多次獲獎。福建漆畫首次出現在全國美展(1964),首次入選北京人民大會堂(武夷春天),首次作為單柱畫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巡回展展出。不僅如此,就連兩屆全國美展中獲獎最多、水平最高的漆畫也是福建漆畫。

4.重慶漆畫: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中心。這裏是中國漆業資深人士沈先生經營多年的地方。沈先生早年在日本師從松田隼·劉全。漆藝專業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成都藝術學院,建國後先後改為西南藝術學院和四川美術學院。漆藝專業延續至今。

20世紀60年代,在沈先生的倡導下,黃、等壹批畫家參與漆畫創作。漆畫也參加過文革時期的全國美展。早期代表作家楊復明和蕭都是很好的畫家,前者擅長花鳥;後者比水粉好。中年漆畫家陳恩申在合成漆的應用上作了很大的探索,其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

5.江西漆畫:江西漆畫的特點是使用合成漆(聚氨酯)。代表作者有陳生謀、龔升、尹成忠。他們運用傳統漆藝的嵌、蓋、刻、磨等技藝合成漆器,同時又有許多新的發現和創造。江西大部分作者畢業於藝術院校。有的從事油畫,有的從事版畫,有的從事裝飾藝術。大多有較好的藝術修養,註重意境的表達。

6.天津漆畫:以鋁板漆畫聞名,鉛板漆畫以硝基漆為塗層,鋁板為胎。創始人是天津畫院畫家黃偉忠。鋁板漆畫工藝簡單,色彩鮮艷,適合平面裝飾。天津美術學院的李也從事漆畫多年。

7.廣州漆畫: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中心,代表作者蔡可楨,60年代初留學越南,在河內美術學院專攻磨漆畫。曾是油畫家,長期從事漆畫教學,曾為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創作大型漆畫壁畫。

8.南京漆畫: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中心。在包斌和馮兩位院長的倡導下,漆藝也得以建立,漆畫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湧現出了壹批年輕的作者:、老虎、、張承誌等。南京師範大學的吳克仁也是壹位很有潛力的青年漆畫家。壹方面,南京漆畫受到揚州漆器的影響。南京藝術學院經常帶學生去揚州、江都漆器廠實習,另壹方面也受到四川美術學院的影響。比如李永清去了四川美術學院深造,而老虎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9.山西平遙漆器:平遙的漆器髹繪技藝起源於山西中部的平遙縣(簡稱晉)。它是壹種帶有技術性質的先進繪畫器具,流傳於北方廣大地區。以推掌和金漆技法聞名。平遙推光漆器流傳千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及其後人耿、賈杏林等。由於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沖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的更叠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下降,處於瀕危狀態。

10.東山縣的金漆繪畫

金漆畫,俗稱“金漆”,是東山寺或祠堂建築中的傳統手工藝技藝。它對裝飾後的木板或竹器進行多次塗漆,然後“去光漆”(漆料為“漆”或“福建漆”或“堅石漆”)。經過反復打磨,它用“去光漆”在其表面描繪出各種人物、動物、花卉、風景等畫面,最後用壹層金薄板為其鍍金。多用於寺廟木質構件和古代木質家具的裝飾,具有金碧輝煌、歷久彌新的特點。

金漆繪畫不僅用於寺廟、廟宇、祠堂的建築裝飾,還廣泛應用於臥榻、衣櫃等古代家具的裝飾。這就是古代家具貴的原因。

金漆畫的題材非常豐富,有人物故事、古典戲曲、動物、花卉、山水等等。因為漆料精良,漆藝高超,加上金色,所以看起來富麗堂皇,光彩照人。

金漆畫的歷史淵源壹般認為起源於中原的油畫,唐代隨張凱聖王陳元光的士兵傳入閩南。經過當地藝術家的不斷改造和創新,逐漸形成了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楚來寺”自宋代開始在東山修建,寺廟的建築少不了木質構件的油飾。所以可以看出東山金漆畫可能是宋代制作的。明清時期,東山大興寺廟、祠堂建設,金漆畫裝飾的家具也相當流行,金漆畫發展迅速。

東山金漆畫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主要特點有:壹是宗教活動和仿古家具業對寺廟、祠堂發展的依賴;其次,形成有別於北方或其他地區,具有東山地方特色的精致、豪華、永不褪色的特色。金漆畫在民間工藝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仿古寺廟、祠堂、古家具的制作中。該技術傳入臺灣省和澎湖後,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金漆畫不僅是東山獨特的藝術奇觀,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結晶。金漆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之壹,在今天的閩臺地區乃至東南亞都有很大的影響。1978年夏,湖北睢縣擂鼓墩戰國早期曾侯乙墓發掘,出土大量造型精美、花紋華麗的漆器。其中,漆棺、漆皮箱、鴛鴦漆盒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樂舞活動等形象,為研究戰國時期繪畫藝術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1)漆棺畫漆棺上的畫是第壹類漆畫的代表作。曾侯乙墓的漆棺分上下兩層,外棺表面只有五彩的花紋,內棺外壁除了褥子的花紋外還有漆畫。內棺長249厘米,寬127厘米,高132厘米。棺槨外觀以漆為底色,用黃、黑、灰三種顏色繪制裝飾圖案和奇形怪狀的圖像。

在內棺的左右側板和頭軌上,靠近畫面中央的顯著位置用粗墨線繪制了由方框和斜線組成的兩個幾何圖案。這種圖案在山東臨淄郎家莊東周墓出土的漆板上的房屋和建築物的圖像中已經看到。從位置和形狀來看,無疑是窗欞等建築構件。

門紋兩側繪有八個妖怪,獸臉人形,手中牽著雙兄弟,兩壁呈弧形凸起,狀似舞蹈。其中上層四個,頭大身小,戴著熊頭壹樣的四眼面具,踩著火苗;下壹級的四只頭上有角,臉頰上有長長的胡須,看起來像羊頭。他們的腿被染成黑色,胸前的飾品是交叉網狀的,耳環是雲紋的。有人認為樓上四個熊頭怪是古代儺戲(壹種古代巫戲)中的方石翔;下層的四個羊頭怪是李白裝扮的野獸。方是儺戲的領頭人,扮成熊皮或銅熊頭面具,手拿盾牌,帶領百裏打扮的猛獸,在冬天進行驅鬼防疫的盛大儀式。方將和神獸畫在內棺的兩側顯然有消除不祥的目的。

在方和神獸的左邊,畫著兩個長著羽毛的人,壹個是長著人臉的鳥,壹個是長著人腿的鳥爪。張儀垂尾,頭生雙角,手握雙爪。羽人的作用是引導和守護死者升天。

內棺右側板緊挨著羽人和方的上框,畫著四對夫妻,雞頭、蛇頸、魚尾,展翅、伸爪。夫妻是吉祥鳥,在神仙思想中可以作為控制對象。在窗欞圖案兩側的下部,繪有相對而立的朱雀和白虎。朱雀頭上有壹根羽毛,昂首站立,壹腳彎腰,壹腳踩在白虎背上;白虎張開嘴,伸出舌頭,驚訝地回頭看。在戰國時期的人們心中,朱雀和白虎也是保護升天的聖物。

在內棺的頭部兩側和左右側板的左箱內,各有壹幅玉江圖,是壹只人面鳥,頭上有兩只角,耳上有兩條蛇,腳上有兩條蛇(有的不練蛇)。

內棺外壁四周繪有燭龍,共計16幅之多,有蛇臉,臉頰上有鏈狀器物。

其余還有遊渡吐蕃、光頭、蛇、吳起復活等形象。有龍紋、鳳紋、盜歌紋、龍紋、虎紋、蛇紋、鹿紋、鳥紋等圖案。

(2)漆箱漆畫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有五件。胸為長方形,蓋為拱形,長71.0厘米,寬50.0厘米,高38.5米。盒蓋和器身的四角設有向外延伸的把手,頂蓋的前後兩側分別設有長方形按鈕。盒內塗紅漆或黑漆,盒外塗黑漆,圖案塗朱砂。除了壹件破損嚴重之外,其余的都保存完好。五件上面和旁邊的紅漆花紋不壹樣。兩個圖案顯然與天文學和天上的神話傳說有關。其中壹個在盒蓋中間畫北鬥,兩邊是龍和白虎,圍繞北鬥,順時針寫二十八夜的名字。於是,中國早在戰國初期就有了二十八宿的概念,並與青龍、白虎、北鬥聯系在壹起。另壹件在盒蓋上刻有“紫錦之衣”字樣,並繪有扶桑、桂花樹、太陽、月亮、金鳥、玉兔、伏羲、女媧、後羿射日等神仙故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十三個蘑菇狀的雲紋圖案,在盒蓋的中央和兩側畫有粗糙的線條。畫壹棵芙蓉樹和壹棵桂花樹,樹幹挺拔,左側上下枝葉相對。扶桑稍高,樹上有壹對金鳥相對,枝頭長著十壹個小太陽;桂花樹稍矮,壹對玉兔相對,枝頭長著九個月亮。後羿拿著刀和箭站在樹下。在兩棵樹之間,壹只金鳥或玉兔從箭上掉了下來。據《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著扶桑、旬、後羿射日的神話。這幅畫是這些神話的生動體現。只不過不是第10天而是第11天,後羿既射日月,可能是當地流傳的神話的結果。在封面的壹端,兩條蛇被反向繪制,每條蛇都有兩個人頭和壹條五爪狀的尾巴。這是最早的伏羲和女媧的形象。

(3)彩繪鴛鴦形漆盒鴛鴦形漆盒出自曾侯乙墓西廂,整體看起來像壹只鴛鴦。脖子下面有壹個圓柱形的榫頭,插入身體,頭部可以自由轉動。樂器表面塗上黑漆,然後用猩紅色、金色、黃色、粉綠色描繪出羽毛、曲折、對角線圖案等裝飾圖案。特別引人註目的是,在肚皮的左右兩側,各有壹幅巫術氣息非常濃厚的樂舞圖,每幅約4.2×7.0厘米。壹幅是《敲鐘圖》,壹幅是《擊鼓舞圖》。

敲鐘打下巴的圖畫在肚子左側。畫面中央有壹只鳥形的竹筍。鳥的喙和腿有兩層梁。上梁掛兩鈴,下梁掛兩石。右邊,有壹個頭戴皇冠,身穿長袍的樂師,用壹根長長的木棍敲鐘。小鐘被打到懸帶的右邊,使橫梁和懸帶形成等腰三角形,下層的小石磬也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從而給人以靜中有動的感覺,仿佛悠揚的編鐘聲就是由此而來。

“鼓舞”,畫在肚子右側。畫面中央是壹個虎形鼓架,虎背上種著木柱,柱尾插著羽毛,柱中貫穿著壹座鼓樓。右邊壹個小巫師側身站著,頭戴植物冠,手持短叉,上下快速敲鼓。左邊,壹個巫師站在他面前,頭戴植物王冠,手持長劍,舉臂載歌載舞。壹大壹小的奇才都在右邊,形成了明顯的主次關系,讓他們覺得相形見絀。

(4)藝術特色這批漆畫采用勾繪和平繪相結合的方法繪制,線條流暢,筆法流暢,色彩鮮艷。構圖方法密集靈活。在彩繪棺材的大圖上,構圖方法飽滿、對稱、有層次。在漆盒和漆盒的單體素描中,采用了相對疏朗活潑的構圖方式。在刻畫形象方面,由於裝飾圖案的需要,舍棄了壹些細節性的形象,致力於人物、鬼神、動物動態、造型特征的塑造。在色彩的運用上,既繼承了虞以黑漆為禮器,朱在其內作畫的傳統,多用朱、黑等色,又加入了石黃、石綠、金銀等色,提高了色彩的表現力,使漆器更加瑰麗。

東漢人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寫道:以前楚國南部城市袁、項之間,風俗信鬼,廟堂好,廟堂必作歌樂,以振神明。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畫清楚地表現了信鬼愛廟的習俗。在真實的楚文化中可以找到許多意象,這充分說明曾國的文化觀與楚文化是壹致的。曾國是楚國勢力範圍內的小國,可以說廣義的曾國文化是楚文化的壹部分。200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組成的專家組對中國美術館成立以來的藏品進行了評估,並從中國美術館的近10萬件藏品中選出500多件作為精品,其中10件代表作品選自漆畫,分別是:沈、喬、蘭麗娜、黃偉忠、王、鄭立偉、陳立德、、李小康、陳立德。這十個代表,中國漆畫,在中國已經60年了,中國漆畫在藝術界獲得了壹席之地,對漆畫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奠定了漆畫成為大畫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