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機械制造企業發展現狀如何?

機械制造企業發展現狀如何?

機械制造業現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制造業取得了顯著進步,無論是制造業總量還是制造業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機械制造業在產品研發、技術裝備、加工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並不多。比如海爾、海信、TCL等企業的品牌雖然已經“本土化”,但是妳去商場買空調,導購會告訴妳壓縮機是日本的,妳去買冰箱,導購還是會告訴妳壓縮機也是日本的。通過對中國機械制造業現狀的分析和研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機械制造業落後歐美發達國家近30年。面對21世紀世界經濟壹體化的挑戰,機械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了大量的技術和技術裝備,使機械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憂慮。2006年4月,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頭羊徐工集團與美國凱雷投資公司的並購計劃基本敲定。美國凱雷亞洲投資公司以3.75億美元收購徐工集團旗下的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85%的股份。雖然控股過程因三壹重工6月份的介入而經歷波折,但卻宣告了國內眾多經濟學家擔憂的“卡特彼勒包攬中國所有工程機械行業”的計劃暫時告壹段落。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以出人意料的低價收購了山東重工40%的股份。此後,工程機械行業有消息稱,強硬的卡特彼勒制定了巨額收購計劃,目的是“蠶食中國工程機械”。多年來壹直是工程機械行業“老大”的徐工集團當然是其既定目標之壹。2007年,卡特彼勒在徐州成立了卡特彼勒路面機械徐州工廠,主導產品有:壓路機、冷銑刨機、瀝青混凝土攤鋪機、路面冷再生設備/穩定土攪拌機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軍國內機械行業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器、文化辦公設備、儀器儀表、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這些領域約占機械行業外商直接投資的80%。外國投資者的經營策略是:“基本前提是保持其在中國投資活動中的控制權”。目前,跨國企業尤其熱衷於並購中國高增長行業的優勢企業。目前可以看到油泵行業,軸承行業等等。有很多技術黑洞。除了面臨“外敵”,中國的機械制造業也存在諸多問題。曾幾何時,企業的進口機械成了宣傳噱頭。廣東某食品公司誇口:“公司引進了多臺日本和臺灣省自動化生產設備,工藝精湛,產品質量過硬,深得消費者青睞。”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中國人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個現實:只有國外進口的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才是可靠的,才是產品的保證。在“振興民族工業”的口號興起後,壹些知名品牌逐漸在中國誕生,如海爾、海信和TCL。雖然品牌已經“本土化”,但說到產品的核心部件,大多來自國外。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機械行業存在巨大的技術“黑洞”,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國外技術的高度依賴。近年來,中國數萬億美元的固定資產設備投資中,超過60%是進口的。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窗口,57%的技術也來自國外。冶金機械方面,近幾年國內有三四十條板帶生產線,甚至更多的型材線,總投資驚人,但這些設備和系統幾乎都來自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比如河北某大型鋼鐵(邯鄲)廠,冷軋設備來自德國Simak公司,鍍鋅設備來自意大利Dagnelie公司。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發達國家新產品貢獻率為52%,而我國僅為5.9%。在“核心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克隆產品較多。這種結果除了削弱自主創新能力,還容易受到侵權指控。即使有自主研發的技術,也很容易被指責為“抄襲”。不久前中國研制的“CMl海豚號”磁懸浮列車,在投入試運行前就被德國壹些媒體和企業指責為“抄襲德國磁懸浮技術”。整個工業制造設備的支柱都是國外產品,暴露了中國工業化的軟肋。機械制造業是壹個國家的支柱。中國不把腰練直,整個經濟和國防就弱了。3機械制造業落後了近30年。有人在網上發起了中國機械制造業落後歐美發達國家多少年的討論。很多人認為“差距至少30年”。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發動機上。發動機作為機械的“心臟”,在機械中的重要性怎麽估計都不為過,尤其是對於國內正在大力提倡的汽車制造業。中國的汽車制造業發展了很多年,但直到現在也很少有人用自己的“心”,這讓很多汽車行業的人感到悲哀。然而,幾家汽車制造商已經開始註意設計自己的發動機。奇瑞就是其中之壹,它成功的ACTECO發動機讓中國的汽車開始賺技術錢。奇瑞研發的ACTECO發動機榮獲“2005年中國創造獎”。為什麽市場沒有得到必要的技術?專家認為,並不是帶型號就能轉讓技術,壹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有人學習和指導。但相當壹部分企業只關註合資、引進等形式上的東西。不消化吸收的模仿是機械工業的錯誤道路。除了消化不良,技術壁壘也是中國引進技術的巨大障礙。目前,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保持差距的武器。“歐美發達國家幾十年來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與中國技術水平的差距。”4國家扶持的支點偏離行業。壹般認為,技術黑洞的形成與國家的重視和投入密切相關。國家忽視機械工業發展20多年,政策和資金都有偏差。產權激勵制度是創新和產品開發的重要保障。國企基本沒有對創新人才實行產權激勵。壹方面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另壹方面創新者的貢獻沒有得到產權確認。企業開發的技術和產品,要麽被國家無償拿走,要麽被其他企業無償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