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南京雞鳴寺熱搜“倒黴”?了解正確的開廟方式。

南京雞鳴寺熱搜“倒黴”?了解正確的開廟方式。

這幾天,南京雞鳴寺突然上了熱搜。

點進去壹看,原來是網友們吐槽自己去過雞鳴寺的神奇經歷——有的說有效,說自己去寺裏誠心禮拜後就成真了。

還有人吐槽自己的倒黴經歷。從雞鳴寺出來後,不僅願望沒有實現,反而“倒黴”了。

在網友的熱烈討論中,小藝壹眼就看到了微博的壹個奇怪角度:

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造成「倒黴」?小易也不知道。但是佛教寺廟的建築傳承了幾千年,不同的寺廟也有各自的講究。壹個朋友因為這件事抱怨道:“我去寺廟的時候,什麽都不懂。誰也不知道去哪裏。”

為此,我們準備了這樣壹個簡單的參觀佛教寺廟的指南。以中國第壹古剎白馬寺為例,結合漢代其他佛寺,為您展示漢代佛寺的典型配置,教您如何正確遊覽壹座寺廟。

當然,既然是典型配置,就不能壹概而論。千寺萬俗。雖然已經形成了壹定的標準,但是每個寺廟的標準都有自己的特點,受到每個寺廟所處地域、祖先、經營條件的不同限制。

01

佛教寺廟的基本結構:伽藍的七大殿。

最早的時候,佛塔作為佛的化身,是佛教徒的聖地。所以早期的寺廟建築都是以塔為中心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佛寺的建築深受中國本土建築流派的影響,逐漸從以塔為中心發展到以寺為中心。

唐宋時期,蓬勃發展的佛教信仰迎來了壹波寺廟建設的高潮,並逐漸發展出規範的建築形式——伽藍七大殿。然而,這不是必須遵守的規範。七堂的構成會根據佛寺所尊奉的教派不同而不同。

壹般意義上的伽藍七大殿主要指山門、佛堂、佛堂、方丈、書房、浴室和東殿(即廁所)。其中泛指佛教寺廟,根據裏面供奉的佛像或菩薩來區分不同的寺廟。伽藍七殿禪院壹般以寺院為中心,主要建築以中軸線貫穿整個寺院,左右對稱。

但是,並不代表寺廟裏只有這些建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築是基本配置。如果再縮小,像壹些只有壹個大殿,左右附殿住人的小廟,也只能算是“廟”了。

壹座寺廟中,除了基本的配置外,還會包括佛塔、佛塔、佛經等建築,並穿插牌坊、香爐、回廊等。簡而言之,佛教寺院的重要建築在寺院的中央部分呈直線排列,而附屬殿堂和其他附屬設施則排列在中軸線的兩側。

02

如何參觀佛教寺廟

走進寺廟的第壹站——山門

金剛力士佛護法

參觀寺廟的時候,最好按照從前到後的順序去參觀。當我們走近壹座寺廟時,首先看到的是山門。

山門是壹座寺廟的門面,由三個門組成,中間壹個,兩邊兩個小門。佛教稱此門為“三解脫門”,即中門為“空門”,東門為“無相門”,西門為“無功門”,意為內三解脫。有些寺廟只有壹扇門,也可以稱為“三門”。

這三扇門經常被建成壹個大廳。如果位置不夠,至少要把中間那壹間建成大廳。稱為“山門寺”或“三門寺”。走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剛力士雕像。

佛教傳說中,金剛力士是持金剛杵護持佛法的護法。最初,只有壹座雕像。但受中國傳統對稱思想的影響,金剛力士被壹分為二,被保護在山門寺。

既然是護法,力士雕像的表情就不能太溫和,經常壹臉猙獰,壹臉怒容。左邊像個生氣的嘴,右邊像個生氣的嘴。按他們的口,百姓也稱他們為“二將軍”。

小貼士:

進佛寺,壹般都很小心,不要走中門。這類似於我們要求進祠堂,為了表示謙卑。不過也有人說中門是空門,只有出家的和尚才能通過。

至於門檻不能踩的強調,也和慣例有關。《禮記》上有壹句話:“博士學者,出入軍門,不練其門檻。”意思是到別人家做客,千萬不要用腳踩他們的門檻。畢竟是木制的,踩上去太容易壞了。

鐘樓和鼓樓

鐘鼓之聲不絕於耳。

進入山門,會看到兩邊是鐘樓和鼓樓,左邊是鐘樓,右邊是鼓樓,廟裏最大的鐘鼓就放在這裏。

寺廟講究“晨鐘暮鼓”,即早晨先鳴鐘,以鼓相呼應;晚上先打鼓,用鐘來回答。準時敲鐘打鼓,早壹百零八,晚壹百零八,報時,警醒僧人。

小貼士:

寺廟的鐘鼓不要隨便敲,因為寺廟每敲壹次鐘,都代表著某種意義。亂敲不僅會損壞寺廟財產,還會影響僧人修行。

天王殿

彌勒進門,韋陀離開,四大天王在方鎮。

白馬寺天王廟位於正門和大雄寶殿之間,殿內供奉著明代彌勒佛像、泥塑四天王像和韋陀像。這也是天王堂的大致配置。

我們常見的彌勒佛是赤膊赤腹,手持布袋的形象,我們習慣稱他為彌勒佛。但是妳知道嗎?天王廟裏的彌勒佛其實不是佛。

彌勒佛雖然叫彌勒佛,但其實在佛教教義中,彌勒佛只是菩薩的果實,只能作為三世佛中的佛出現。

所以天王廟裏的彌勒佛還是菩薩,如果裝扮成菩薩就是“天冠彌勒佛”。我們常見的“大肚彌勒佛”其實起源於五代的壹個癲癇和尚,到了宋元時期才開始流行,所以也算是非常中國化的彌勒佛了。

繞過彌勒佛,回頭看,妳可以看到這個韋陀菩薩站在彌勒佛對面。韋馱天是有名的佛門護法,身披金甲,頭戴皇冠,手持杵,面向大乘殿,降伏邪魔,護持佛門。

天王廟的兩邊,有四個天王。早期四大天王的形象和意義經過歷代的演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小貼士:

有些小廟會把山門廟和天王廟合二為壹。此時,四尊天王像可能與金剛力士像壹同供奉。然而,彌勒佛和韋陀,誰是供奉在中間,已經成立。

進門先拜彌勒菩薩,求家庭平安;最後,我出去拜了韋陀菩薩,在我的家裏尋求安寧,安全進出。

北方聽得多的天王是佛教中最早的“財神”,同時也是佛教傳說中哪咤的父親。

大殿(皇宮或佛寺中的)

佛坐在中間。

在正殿中,最常見的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作為目前佛教建築中最重要的建築,壹般是整個寺廟中最大的建築,殿內的各種家具也是最為華麗莊嚴的,各種寶、寶、旗壹應俱全。佛前有各種供品供養佛菩薩。

隨著時代和不同教派的發展,佛教寺廟的神祇數量也有變化,有壹、三、五、七等。

壹尊佛

對於壹個佛來說,大部分是釋迦牟尼,兩個弟子阿難葉佳,或者兩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白馬寺大佛殿供奉釋迦牟尼,有文殊、普賢、葉佳、阿難等塑像。

三佛

為三佛主像,稱壹殿三佛。佛主要有三種:橫佛、豎佛、三法身。其他安排很少見,就不贅述了。

“恒三世佛”又稱“三邊佛”,是以空間來劃分的,意思是三位佛分別生活在三個不同的空間世界,由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組成。其中釋迦牟尼佛雙手背上,掌心平置於腹前,藥師佛持塔或丸,阿彌陀佛持蓮花。白馬寺的正殿是恒三世的佛像。

另壹種是豎三世佛,又稱“三時佛”,反映了本尊在時間上的傳承關系,是現世佛,即釋迦牟尼佛;左邊是過去的佛,也就是燃燒的佛,右邊是未來的佛,也就是彌勒佛。

五佛

五僧同堂,多見於宋遼時期的佛寺,由密宗發展而來。五尊巨佛中,法身佛毗盧禪那佛供奉在中間,中文翻譯為如來,是密宗的最高神。兩邊排列,依次是東方香界的佛,南方歡樂界的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北方蓮花界的佛。

七佛

有的寺院過去也供奉七佛,即Vipo的屍佛、屍佛、Vishe的浮生佛、孫的滯留佛、那罕的滯留佛、卡耶的佛、釋迦牟尼佛,是最接近現世的七佛。

除佛像外,大雄寶殿左右墻壁塑有十八羅漢或二十天象,以展現佛陀講經的盛況。壇後有菩薩像,多為觀音或文殊。

小貼士:

佛寺是供奉佛祖的地方,要求最多。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註意衣著整潔,不要喧嘩。

(2)壇上的水果、蠟燭不要動,不要把個人物品放在上面。

(3)有些居士在佛寺裏直視佛像是不尊重人的,可以到寺外看看。

(4)有些寺廟不允許拍照。拍照前註意有沒有標誌或者問法師。即使允許,也要註意不要開閃光燈。

附屬大廳和前後大廳

其他佛菩薩

壹般來說,出了國王廳就能看到正廳了。然而,根據寺廟的主題,在左右附殿或側面的小庭院中會有專門的大廳,如觀音殿、文殊殿、地藏殿和珈藍神殿殿。其中,加拉帕戈斯神廟供奉的是在佛教發展史上有“大功德”的人。祠堂在禪宗中比較常見,是用來祭拜本派祖先的。

在大雄寶殿前後,還會根據寺廟的需要設置其他大殿,供奉其他佛像。白馬寺大雄寶殿之後,還有結印寺、毗盧閣等其他寶殿。

在這些大殿裏,凈土宗會侍奉西方的三聖,即阿彌陀佛手持蓮花或持咒,揚言要侍奉菩薩、觀音菩薩;華嚴宗供奉華嚴三聖,文殊普賢為左右侍從,主佛像換成毗盧遮佛,戴毗盧帽;東方也有三聖。主佛像為東方琉璃藥師王佛,持佛塔,受太陽菩薩、月亮菩薩威脅。

京莊、佛塔、塔林

與其他佛教建築不同的是,佛塔位於佛寺的後面,或者幹脆就在山的後面。白馬寺雲起塔位於大雄寶殿右側,稱為釋迦牟尼佛塔、金方塔、白馬塔。它是洛陽現存最早的地面古建築,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

寶塔最初產生於印度,是壹種佛教建築。佛陀釋迦牟尼死後,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他而建造塔來保存或埋葬他的“遺物”。換句話說,在最早的時候,這座塔屬於墳墓的性質。早期沒有佛像的時候,佛教徒經常繞塔順時針修行。所以早期的佛教建築都是以塔為中心的。

塔傳入中國後,與我國固有的建築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結合,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不管塔內是否埋有舍利子,都叫佛塔。佛寺的中心也從塔變成了宮殿。然而,塔的原始性質並沒有改變。許多寺廟中的塔林是僧侶的墓地。為了提升影片中的氣氛,經常會讓修士把敵人引入塔林,上下飛來飛去,真是可笑又大方。

凈莊是佛教石刻之壹。唐朝中期,密宗傳入中國。起初,僧侶將佛經或佛像寫在錦旗上,後來雕刻在石柱上,以保持長久不被破壞。因為主要雕刻的是達拉尼經,所以被稱為經典建築。

小貼士:

順時針向右繞寶塔壹圈為宜,即寶塔始終在其右側。這是對佛陀的贊頌。

法堂藏經閣

顧名思義,法堂就是佛教講經的地方,相當於講經堂。壹般位於佛寺後面,方丈前面。壹般出現在禪寺,可見其“傳法”的目的。藏經閣是存放佛教經典的地方,位於整個佛教建築體系的最後壹側。

白馬寺藏經閣供奉的是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國古佛,藏經有龍藏經、漢藏、日藏、藏經、敦煌藏經等10余種。

小貼士:

如果妳碰巧遇到壹位大師在法堂裏講話,壹定要記得保持安靜,不要到處穿梭,到處拍照。這是非常不尊重的。

對於壹些規模較大的寺廟,也有壹些建築,如和尚的小屋,神聖的祭壇和方丈的大廳。除了部分寺廟方丈殿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建築位於寺廟兩側或寺廟外,不太容易進入,就不贅述了。

壹條蜿蜒的小路通向壹個隱蔽的地方,佛寺被樹枝和鮮花包圍著。

坐落在群山和老林之間的佛寺,院落重疊,凝聚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叢林掩映下蔓延在群山上的雋永禪意。所以,去寺廟看看,也是很多人閑暇時的壹大選擇。

我們去寺廟祭奠的時候,不妨帶上這本指南。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如何參觀寺廟。

參考資料:

白化病人。中國化的佛教與佛寺。北京出版社。

周思瑤。佛教文化空間中軸線設計研究[D]。東南大學,2017。

陳馳。明清四大佛教名山的形成與寺廟的歷史變遷[D]。清華大學,2014。

曹汝吉。山西五臺山寺廟的建築布局與空間組織[D]。太原理工大學,2005。

李桂紅。中國漢族佛教寺院建築與佛教傳播的初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4):235-237。

-結束-

編輯藝術旅行的文化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