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香港的教育程度標誌

香港的教育程度標誌

/s/blog_4c7abdc9010007ni.html

香港高等教育發展歷史

大家知道,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往往有著壹種***性,悠久甚至古老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如英國的牛津(據當地人壹種說法,創始於1167年,由於年代太久究竟始建於哪壹年,沒有人能確切說得出來)和劍橋(成立於1209年,情況同上),美國的哈佛(創校於1636年)和耶魯(耶魯創校於1701年),中國的清華(建立於1911年)和北大(創建於1898年)。

值得慶幸,香港也有這樣的榮耀,那就是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如果按照港大正式創建的1911年算,它也和北京的清華平起平坐,如果追溯到港大的前身創建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那它幾乎就是中國近代大學的老祖宗了。

1911年,香港大學正式成立,從此填補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空白,拉開了香港現代高等教育的序幕,為日後港大的興旺和輝煌奠定了基礎。

1991年,正當港大師生們沈浸在學校八十歲大壽喜慶之中,品嘗分享那塊大大的碩果累累的生日蛋糕時,壹所嶄新的充滿現代化未來化氣息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清水灣海濱悄然而立。僅十幾年的時光,科大迅速發展崛起竄升,步入世界最好大學的行列。科大的成功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創造了奇跡。

可以說近壹百年來,香港的高等教育走過了壹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坎坷之路。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浸會——嶺南——教院……壹所所大學為香港錦上添花,如果以前這塊土地真是文化沙漠,那末今天應該是文化綠洲了。大學的發展壯大把香港的高等教育逐步推向輝煌。如果用“十年不鳴,壹鳴驚人”來形容科大業績,那麽用“百年不飛,壹飛沖天”來形容香港的高等教育也許不算過分。

下面對香港主要大學作些簡單介紹,由於各大學基本情況大家很容易查得到(我將個校網址附於後),在此不予贅述。

港大——香港高等教育的始祖

香港大學校園本部座落於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道以東、般鹹道以南、羅便臣道以西、龍虎山以北,占地約16公頃。我曾走馬觀花式的參觀過港大校園,我的感受是美麗而不失典雅,華貴更帶幾分凝重,與科大青春活力相比,更讓人產生壹種世事滄桑的感覺。

創辦港大前身香港西醫書院乃至後來的港大,有位叫何啟的人功不可沒,他算得上香港近代高等教育第壹大功臣。何啟(1859年—1914年),字迪之,號沃生,原籍廣東南海,出生於香港。他早年留學英國,先後就讀於英國亞巴甸大學和林肯法律學院,獲醫學和法學雙學士學位。後來,他攜英國籍妻子回到香港定居,開始投身於香港的教育、衛生和公***事業。此人乃多才多藝也,曾是香港第壹位華人執業醫生、香港第壹位華人大律師,與此同時,他還涉足政界,從1890— 1914年壹直擔任立法局議員,是香港歷史上第三位非官職華人議員。

1887年何啟創建香港西醫書院後,親自擔任教授,為學生講課。到了1909年,為了進壹步發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何啟又為籌建香港大學四處奔走,並出任香港大學助捐董事會主席。香港大學成立後,他將西醫書院並入香港大學,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的主幹。由於何啟對香港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1910年,英國政府授予他爵士勛位。

創建香港大學的另壹位大功臣是香港第十四任總督盧押爵士(Sir Frederick Lugard)任職期間為1907年7月29日-1912年7月24日。盧押爵士到任四個多月後,首次提出建立香港大學的設想,並親自為其募捐。到1909年時,收到外商、華商、兩廣總督、海外華僑、大陸商人、財團、公司、銀行、商行等各方捐款***127萬多元。1910年3月16日,港大主樓奠基興建,盧押親自主持奠基禮,並自任校長。香港大學教學樓“盧嘉樓”、宿舍樓“盧嘉舍”及山頂的“盧嘉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港大成立後,當時依法設置了學校管理部門,校董職會員成員41人,評議會成員17人,校務委員會成員有副校長、助理副校長、教授、全職講師。聘請原任菲爾德大學副校長東方學家伊律為副校長。由於港督盧押只是兼任校長職務,副校長實際擔負校長之責。1912年9月,香港大學正式開學,第壹屆學生僅72名,其中工科31名,醫科21名,文科20 名。

如今,香港大學是已成為壹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大學,學科門類非常齊全,專業包括文科、理科、社會科學、教育、口腔、醫學、建築、工科、法律等。目前設有十所學院,分別為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其他教學單位包括研究生院、專業進修學院、數碼港學院。此外還有校外教育部、亞洲研究中心、計算機中心、電子服務中心、電子顯微鏡中心、語言中心、博物館及附屬醫院等壹系列教研單位。

特別值得壹提的事,港大的學生宿舍堂非常有特色,舍堂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目前學校***有13所住宿舍堂及3所非住宿舍堂。這些宿舍堂是由著名人士捐贈或為紀念名人而命名的,如何東夫人紀念堂、利希慎堂、利銘澤堂、利瑪竇宿舍、李國賢堂、聖約翰學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及孫誌新堂等。(http://www.hku.hk/cao)

香港中文大學——獨特的書院制度

港大在香港高等教育舞臺獨領風騷半個世紀後,1963年10月香港第二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成立了。自此改變了香港高等教育格局,擺起了平分天下的競爭擂臺。

中大位於香港沙田區,北臨碧波蕩漾的吐露港,遠眺綠郁蔥蔥八仙嶺,建築物傍山而立,座落在青翠樹叢中,校園占地面積134公頃。

中大由原有的三所書院合並而成,即新亞書院(1949年創建)、崇基學院(1951年創建)和聯合書院(1956 年創建)。1986年7月,中大成立第四所書院逸夫書院,新書院於1988年開始招收學生。目前,中大擁有新亞、聯合、崇基、逸夫四個書院,而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如新亞書院比較看重中國文化,而逸夫書院則註重高科技素質的培養。

中大設有七個學院:文學、工商管理、教育、工程、醫學、理學和社會科學學院。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不過現在中大大多數學系皆提供中英語課程予以選擇。有些院系,如醫學院,藥劑學院,英文系,語言學系等及大部分理學院課程,則是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總體來說,中大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堅持中英雙語並重的原則。近幾年校方也不斷強調中大自創校以來壹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及亞洲惟壹壹所實行書院制的高等學府。這種方式起源於英國,目前英國牛津大學設有三十九家書院,劍橋大學三十壹家書院。書院制可以讓來自不同學院(也就是學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們住在壹起,***同學習、競賽、娛樂和生活,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來開拓他們的眼界,培養他們的適應能力,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調整專業方向。中大的學院負責學生學科專業方面的事情,而書院則負責提供通識教育、文體娛樂設施、輔導等其他活動。書院制其實就是課堂外學習的環境,也是中大管理學生的壹種形式。同壹個書院的學生,他們壹起住壹起吃,還有很多老師也經常在跟他們壹起吃晚飯或者交流。書院制是壹個很融合的環境,有利於密切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關系,活躍課外生活。

(http://www.cuhk.edu.hk/adm)

香港科技大學——美式教育的典範

歷史的車輪又轉了三十年後,香港又有第三所大學——科大。科大正式成立於1991年。十六年來,科大的發展和崛起,把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推到了世界壹流的水準,標誌著香港在科教領域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科大坐落在風景如畫的九龍清水灣,校園依山傍海,現代化精美絕倫的建築無與倫比,這裏曾被評為亞洲最美麗的大學校園。

香港能有科大首先要歸功於兩位熱愛教育和科學的有識之士,第壹位是香港第二十六任總督愛德華·尤德爵士(任職於1982-1986年,在任職期間逝世,為香港二十八位香港總督中唯壹在職期間逝世的人。),他第壹個提出要在香港建立壹所科技類大學的主張。當時曾有人提議將新成立的第三所大學命名為“尤德大學”。第二位是當時香港行政局資深議員鐘士元博士,他第壹個響應了尤德爵士的提議。當年他被港府任命為“第三所大學籌備委員會”主席,香港回歸後,鐘士元被港府授予“大紫荊勛章”,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勛銜制度中最高的榮譽獎章。目前它仍是科大的副校監及顧問委員會主席。創辦科大的構思由他們而起,他們眼光獨到、意誌堅定,為科大的成立做了奠定了根本性基礎。

今天香港科技大學已成為壹所高度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由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四所學院組成。理、工、商學院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人文社科學院主要開辦研究生課程,同時亦為本科生提供通識教育,以利全面發展。(http://www.ust.hk/mainland)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是壹所既充滿活力又擁有驕人歷史的大學。理大畢業生的實用價值,更被雇主視為同儕之冠。大學在追求卓越學術水平的同時,會不斷推陳出新,提供富實用性的專業課程、培訓、應用研究及專業顧問等服務,支持工商企業的長遠發展。(http://www.polyu.edu.hk/aeco/ns)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於1984年建校,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的公立教育機構。城大是壹所年輕向上、富於進取的國際化的多科性大學。大學恪守“敬業樂群”的校訓,每年為超過20000名的學生提供140多項優質本科及研究學位課程。城大的特色是“位於城市、用於城市、回饋城市”。大學現設有商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科學及工程學院、創意媒體學院和法律學院。上述學院都面向內地招收本科生。(http://www.cityu.edu.hk/mainland)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創立於1956年,是壹所由香港特區政府全面資助的文理型綜合大學,獲政府授權頒發博士、碩士、學士,以及副學士學位。此外,大學每年亦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國際知名學者及其卓越成就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http://www.hkbu.edu.hk/~ar/admissions/mainland)

香港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是壹所規模精細、設備齊全、師資優良的大學,肩負著在香港推動博雅教育的特殊使命,並相信是全亞洲唯壹壹所公認的博雅大學。嶺南大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於1888年在廣州開始了教育事業,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著名的大學。解放後,我校於1967年立足香港,是香港政府資助體系內八所高等院校之壹,1995年,我校擴展遷址至新界屯門,擁有全新的教學、康樂及宿舍設施,學生入宿比例為全香港之冠。(http://www.ln.edu.hk)

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香港的高等教育(當地稱為“專上教育”)指中學畢業後繼續受到的任何高於中學教育程度的專業、技術、學術性質的教育,屬於香港現行教育體制下最高層面的教育。也就是說,從教育程度上說高於中學教育,或中學教育不涉及的職業專門技術等,學術範圍廣泛,程度上深淺不同,課程內容基本上是專門及專業的。

香港的高等教育以港大的創建為起點,以科大的崛起為高峰。在這九十多年中,從英國殖民統治到香港回歸港人治港,高等教育發展歷經風風雨雨,現在終於走上了坦途。

80年代初期,香港高等教育開始迅速發展,發展方向由“精英教育”趨向“大眾教育”。近十年來在香港科大的帶動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已經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在地區和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從整體上強化和帶動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大發展。香港科大的發展、崛起和竄升,不僅為香港、臺灣和內地樹立了榜樣,也為亞洲及世界許多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最近,筆者到新加坡幾所大學參觀時了解到,新加坡曾明確提出以香港科大為榜樣。

應該看到,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和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個香港的大環境。香港經濟持續發展、體制合理、法治健全、自由開放、政府廉潔高效等諸多優越條件和有利因素。

香港的高等院校及分類

目前,香港有12所高等院校,其中八所由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 教資委)資助,也就是港人所稱呼的“八大校”(本文主要涉及的院校)。在這八所院校中,七所是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其余壹所是師資培訓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另外三所頒授學位的院校並非由教資會資助,他們是由公眾撥款營辦的香港演藝學院,以及財政自給的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樹仁學院和珠海學院。

香港從事高等教育的機構種類很多,對這些機構的性質和法定意義局外人很難分辨。壹般情況下,普遍認為受教資會資助的是“公立”,不受教資會資助的稱為“私立”。其實不受教資會資助也可以是 “公立”。 香港從事高等教育的機構大致可可分為以下幾類:

壹、法定大學

法定大學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通過相關法例,成為壹所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大學。香港有以下八所法定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

二、法定學院

法定學院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通過相關法例,成為壹所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學院。香港有以下兩所法定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和香港教育學院。

此外還有三所註冊高等學院(香港樹仁學院、明愛徐誠斌學院和珠海學院)、兩所職業訓練局院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和職業訓練局工商資訊學院)、八所壹般院校(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恒生商學書院、保良局香港社區書院、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和香港藝術中心藝術學院)

香港高等院校學位頒授

與內地和國際高校類似,香港學位教育分為學士、碩士和博士三個層次。

香港的大學內部都制定了嚴格的學術評審條例,建立了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並接受不定期的校外檢查(external review)或審核(audit),加上教資會對教與學質量保證過程的監督,各大學的學術水平均得以保障。

香港學術評審局負責評審非接受教資會資助而且沒有自行評審資格的壹些院校,確保其教學質量及學術水準。

另外,由於香港高校的學位結構和學位考試類似歐美大學,因此學位考試通常委任海外著名大學及學院的學者擔任校外主考人,他們大多是歐美學者,這樣有利於歐美國家承認香港各大學頒授的學位。

所以香港高校頒授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均獲得世界各地高等教育院校廣泛認可。

在香港回歸後的六年中,內地對香港的大學學位證書沒有明確的認可規定,同樣香港學術評審局也未對內地高等院校學位能否等同香港學位作全面評估,也沒有認可內地高校學位的特別規定。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雙方無論前往對方城市求職的人員,還是希望招聘對方人才的公司和機構,在人員資格評定上,都面臨無據可依的窘境。

2004年7月11日,教育部部長周濟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在北京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其中明確規定,內地學士學位獲得者可以到香港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和進行職業學習;內地碩士學位獲得者可以直接攻讀香港高校的博士學位。同樣,香港高校學士學位獲得者可以到內地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和進行職業學習;香港碩士學位獲得者可以直接攻讀內地高校的博士學位。

此後這壹問題得到解決,香港和內地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兩地學歷“門坎”終於取消。此舉不僅有利於雙方高校互相招收學生,推動高校之間交流合作,也極大促進了其他領域及行業的交流與合作。2004年以前,香港八大校招收的包括內地生在內的國際學生的比例為4%,到2006年擴大到10%,以後有望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