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蕭隱士為唐名人文言文閱讀答案

蕭隱士為唐名人文言文閱讀答案

1. 蕭景,字子昭 文言文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7 題。

蕭景,字子昭,高祖從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幹能顯,為政尚嚴厲,官至冠軍將軍、東陽太守。

永明中,錢唐唐翊之反,別眾破東陽,崇之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蕭景,字子昭,高祖從父弟也。

父崇之字茂敬,以幹能顯,為政尚嚴厲,官至冠軍將軍、東陽太守。永明中,錢唐唐翊之反,別眾破東陽,崇之遇害。

景八歲隨父在郡,居喪以毀聞。既長好學,才辯能斷。

齊建武中,除晉安王國左常侍,遷永寧令,政為百城最。永嘉太守範述曾雅服景為政,乃榜郡門曰:“諸縣有疑滯者,可就永寧令決。”

頃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詣闕,表請景為郡,不許。

永元二年,以長沙宣武王懿勛,除步兵校尉。是冬,宣武王遇害,景亦逃難。

高祖義師至,以景為寧朔將軍、行南兗州軍事。高祖踐阼,封吳平縣侯,食邑壹千戶。

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天監四年,王師北伐,景帥眾出淮陽,進屠宿預。

丁母憂,詔起攝職。八年三月,魏荊州刺史元誌率眾七萬寇潺溝,驅迫群蠻,群蠻悉渡漢水來降。

議者以蠻累為邊患,可因此除之。”乃開樊城受降。

景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每為矛盾,若悉誅蠻,則魏軍無礙,非長策也。

景為人雅有風力,長於辭令。其在朝廷,為眾所瞻仰。

於高祖屬雖為從弟,而禮寄甚隆,軍國大事,皆與議決。十五年,加侍中。

十七年,太尉、揚州刺史臨川王宏坐法免。詔曰:“揚州應須緝理,宜得其人。

侍中、領軍將軍吳平侯景才任此舉,可以安右將軍監揚州,並置佐史,侍中如故,即宅為府。”景越親居揚州,辭讓甚懇惻,至於涕泣,高祖不許。

在州尤稱明斷,符教嚴整。有田舍老姥嘗訴得符,還至縣,縣吏未即發,姥語曰:“蕭監州符,火煽汝手,何敢留之!”其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累表陳解,高祖未之許。明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安西將軍、郢州刺史。

將發,高祖幸建興苑餞別,為之流涕。既還宮,詔給鼓吹壹部。

在州復有能名。齊安、競陵郡接魏界,多盜賊,景移書告示,魏即焚塢戍保境,不復侵略。

普通四年,卒於州,時年四十七。謚曰忠。

(節選自《梁書>)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壹項是(3分) A.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B.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C.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D.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 “從父”指父親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從”表示堂房親屬,“從弟”即堂弟。

B. “踐阼”指走上阼階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

C. “丁母憂”,遭逢母親的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應考。

D.“出”,調出京城,表示貶官,古文表示貶官的還有“奪”“謫”“左遷”“黜”等。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蕭景從小孝父,為政受父影響。

他八歲跟隨父親在州郡,服喪期間以絕食毀形而聞名;他父親憑借才幹貴顯,為政嚴厲,影響了蕭景的為政風格。 B.蕭景深受信任,禮寄超越尋常。

他被高祖委以重任,告別年邁父母居住揚州擔任刺史,言辭非常誠懇痛切,以至流淚哭泣,高祖仍不答應他的請求。 C.蕭景在任明斷,深為百姓敬畏。

任揚州刺史時,壹老農婦得到蕭景的符節,訓斥怠慢的”縣官說:“蕭監州的符節,燒著妳的手,怎敢留著它呢! D.蕭景政績卓著,歷任軍政要職。他早年任職永寧縣令,治理為百城第壹,後任寧朔將軍、揚州刺史、使持節、安西將軍、郢州刺史等。

2. 文言文閱讀(15分)梓人傳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裏有梓人

答案小題1C小題2D小題3A小題4(1)、所以,到官府幹活謀生,我得到的工資(是工人們的)三倍;到私家幹活,我得到的工錢是總收入的大半。

(2)、這完全可以讓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效法。 答案解析小題1租小題2③說的是為相之道,④是天下人對處理好相道的壹國之相的贊賞⑥“我”對梓人的贊賞,不是直接表現梓人的才能。

小題3作者由此認為梓人能力高超。小題4(1)得分點“食、直”。

狀語後置句式各1分,語言1分。(2)得分點:“為、法”。

附參考譯文: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裏。有個木匠師傅敲響了他的大門,想在他那裏租間空屋居住。

他的職業讓他隨身帶有量尺(度量長短的工具)、圓規、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線和墨鬥等東西,家裏沒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這些工具。 問他的技能,他說:“我善於計算建築材料。

看房屋建築的規模,(考慮怎樣用料)適合高低、深淺、方圓和長短的需要,(隨後)我就指揮工匠們具體勞作。若是沒有我,工匠們就無法建成壹座房屋。

所以,到官府幹活謀生,我得到的工資(是工人們的)三倍;到私家幹活,我得到的工錢是總收入的大半。 ”有壹天,(我)到他的屋裏去,看見他睡的床缺了壹只腳(自己)卻不會修理,說:“打算請別的木工來修。”

我覺得他很可笑,覺得他是個沒有技術卻貪圖工錢和財物的人。後來,京兆尹要修建衙門,我經過那裏,看到積聚了許多建築材料,匯聚了許多工人。

他們有的拿著斧頭,有的拿著刀鋸,都圍成圈子面對那個木匠師傅站著。 木匠師傅左手拿著度量工具,右手拿著壹根棒,就站在中間。

(他)估量房屋的規格,觀察哪根木頭可以選用,然後揮著手裏的那根木棒說:“砍!”那些拿斧頭的工人們就奔向右邊。回過頭去指著(木料)說:“鋸!”那些拿鋸子的工人們就奔向左邊。

壹會兒,拿斧頭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臉色,等他說話,沒有哪壹個敢自己決定怎麽幹。 其中有個別擔當不起任務的,他就生氣地斥退那個人,也沒有誰敢怨恨他。

他在墻上畫了壹座房屋的圖樣,只有壹尺見方的面積,卻可以把房屋結構絲毫不差地全部勾畫出來,照著圖樣的尺寸計算來建造大廈,就不會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後,在正梁上題字說:“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

”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實際動手造房子的工匠們都不列名,我向四周壹看大吃壹驚,這才明白那個木匠師傅的技術確實是十分高超。

接著,我感嘆道:那個木匠師傅是放棄他的手藝,專門發揮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體察)建築學關鍵問題的人吧!我聽說用腦力的人指揮(役使)人,用體力的人被人指揮(役使),他大概(也許、恐怕)就是用腦力的人吧!有手藝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謀劃策,他也許就是有智慧的人吧!這完全可以讓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效法,事情沒有什麽比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國家的帝王,根本在於用人。

那些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宰相,選拔、任命官吏,指揮、使用官吏,分別按照朝廷的法律規定來升降他們,壹律按朝廷的制度來整頓他們,就像那個木匠師傅依據規矩繩墨來決定房屋的規格(規制、規模)壹樣。選擇天下的官吏,使他們適合所擔當的職務;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們專心工作。

觀察了京城就了解鄉野,觀察了鄉野就能了解各地,觀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國。那些遠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種事情,都可以用手按著圖紙來決定怎樣處理它們。

這就像木匠師傅在墻上先畫房屋草圖然後照著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壹樣。有才能的人提拔上來重用他們,使(他們)並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沒有才能的人就辭退,停止他們的工作,也沒有人會怨恨自己。

只有這樣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國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國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會擡頭仰望著說:“這是我們宰相的功勞呀!”後人也會根據史書記載的事跡仰慕地說:“這是那個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個木匠師傅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勞績壹樣,而實際動手造房子的工人們是不能列名的。

宰相真是偉大呀!懂得這個道理的,只有我們所說的宰相罷了。我認為做木匠師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寫了這篇文章並且將之保存起來。

3. 蕭穎士風節的翻譯

原文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

八世祖喜,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時為丞相,封安平侯。

父寶,習《歐陽尚書》。哀、平之世,隱居教授。

居攝二年,與兩龔、蔣詡俱征,遂遁逃,不知所處。光武高其節。

建武中,公車特征,老病不到,卒於家。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

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常客居於湖,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眾人謂之晚暮,而震誌愈篤。

後有冠雀銜三@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臺也。

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為太仆,遷太常。

先是博士選舉多不以實,震舉薦明經名士陳留楊倫等,顯傳學業,諸儒稱之。延光二年,代劉愷為太尉。

帝舅大鴻臚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於震,震不從。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寶唯傳上意耳。”

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敕文言文閱讀答案 《蕭穎士風節》文言文閱讀答案 《蕭穎士風節》。” 遂拒不許,寶大恨而去。

皇後兄執金吾閻顯亦薦所親厚於震,震又不從。司空劉授聞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見拔擢。

由是震益見怨。論曰:孔子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誠以負荷之寄,不可以虛冒,崇高之位,憂重責深也。延、光之間,震為上相,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可謂懷王臣之節,識所任之體矣。

翻譯 楊震字伯起,是弘農華陰人。他的八世祖楊喜,在漢高祖時因功被封為赤泉侯。

高祖楊敞,漢昭帝時任丞相-職,井被封為平安侯。他的父親揚寶,熟習《歐陽尚書》。

哀、平二帝時,楊寶隱居民間,以教書為業。居攝二年,楊寶與兩龔、蔣詡壹起被朝廷征召,他於是逃避隱匿,不知去向。

光武帝認為楊寶的節操很高尚。建武年間,特地派官家車輛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

楊震少年時代就喜歡學習,曾向太常卿桓郁學習《歐陽尚書》,明習經學,博覽群書,對學問沒有不深究到底的。當時的儒生因此說他是“關西孔子楊伯起。”

平常客居在湖城,幾十年都不回復州郡的隆重禮聘,人們都說他錯過大好年華,但他的誌向卻愈發堅定。後來有冠雀銜三只小黃魚,飛到講堂前,人們拿上魚對他說:“蛇是卿大夫的官服的象征。

數目為三的,是三臺的規定。先生從此要高升了”楊震五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3623738十歲時,才開始在州郡做官。

大將軍鄧騭聽到他有才能就舉薦他,推舉他為傑出人才,屢次升遷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在他上任時,途徑昌邑。

先前他所舉薦的荊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見他,在夜裏揣著十斤金贈給他。楊震說:“作為老朋友,我了解妳,妳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麽呢?” 王密說:“深更半夜沒人知道。”

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妳知道。怎麽能說沒人知道!”王密慚愧地退出客舍。

後來他轉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人請托。

楊震的子孫經常吃素菜,出門步行,親戚朋友和長輩有人想讓他為子孫置辦產業,他不答應,說:“讓後世稱道他們是清白官吏的子孫,把清名留給他們,不也是豐厚的遺產嗎?”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為太仆,升為太常文言文閱讀答案 《蕭穎士風節》閱讀答案。在此之前博士的選拔舉薦大多不按實際才華,楊震舉薦了明經的名士陳留人楊倫等,使儒學得以彰顯承傳,眾多的儒生都稱道他。

延光二年,代替劉愷擔任太尉。國舅大鴻臚耿寶向楊震舉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楊震不聽從。

耿寶就親自前往拜候楊震說:“李常侍國家是國家所倚重的人,想讓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假如朝廷想讓三府征聘人才,按規矩應該有尚書的公文。

" 於是拒絕他沒有答應,耿寶恨恨地離開了。皇後的哥哥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舉薦他親近的人,楊震又不答應。

司空劉授聽到這兩件事,隨即征召了這二人,十天之內他們都被破格提拔。從此之後,楊震更加被人怨恨。

擴展資料 蕭穎士典故:唐玄宗天寶初年,蕭穎士去靈昌遊玩,因為出發晚了,半道上,天就已經昏暗了。騎著馬,也趕不到縣城了,得找個地方投宿。

正在想呢,就遇到了壹位婦人,騎壹頭毛驢,大約二十四五歲,身著紅衫綠裙。婦人主動對他說:“我家就在往南走二十裏的地方。

今天歸家,晚了,我壹個人走路害怕,願隨郎君鞍馬同行。”蕭穎士感覺敏銳,就訝異了,壹個穿得很亮眼的婦人怎麽會獨自趕夜路?就問她怎麽稱呼——按禮節,是問她的姓氏。

婦人回答說:“姓胡。”這個姓,可出問題了。

傳說中,狐精多自稱姓胡。蕭穎士常常聽人們說有野狐精,或者變成男人。

4. 賈緯文言文答案'賈緯,真定獲鹿人也

賈緯,鎮州獲鹿人。

年少時考進士不中,在州裏當參軍。唐天成中(926~929),範延光鎮守成德,聘他當趙州軍事判官,升為石邑縣令。

緯善長史學。唐朝從武宗以後沒有實錄,史官之職荒廢,緯采用傳聞,寫《唐年補錄》六十五卷。

唐末,王室衰微,諸侯強盛,征伐擅自進行,天下大亂,所以緯所寫的書有許多缺漏遺失。處亂世,事跡粗略,也有助於考究當時的歷史。

晉天福中(936~943),當太常博士,不是他的愛好,多次請求當史官,改任屯田員外郎、起居郎、史館修撰,參與修唐書。守孝除服後主管制誥。

當過中書舍人、諫議大夫、給事中,後來又當修撰。漢隱帝時,奉詔與王伸、竇儼等人同修晉高祖、出帝、漢高祖實錄。

起初,桑維翰當宰相,常常討厭他的為人,待他很薄。緯替維翰寫傳說:“維翰死,有銀八千鋌。”

翰林學士徐臺符認為不好,多次批駁緯,緯不得已,改為數千鋌。廣順元年(951)實錄寫成了,緯要求轉任別的官,得不到同意,因此怨恨。

那時,宰相王峻監修國史,緯書寫日歷,多言大臣的過失,峻看見了,發怒說“:賈給事子弟當官也講門第,為啥歷來詆毀當朝大臣,使他們的子孫如何當官?”告訴周太祖,貶緯當平盧軍行軍司馬。第二年死在青州。

5. 辛文房《唐才子傳李白》閱讀答案及翻譯

唐才子傳·李白

原文:

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沈飲,號“竹溪六逸”。天寶初,自蜀至長安,道未振,以所業投賀知章,讀至《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乃解金龜換酒,終日相樂,遂薦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時事,因奏頌壹篇,帝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力士恥之,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帝每欲與官,妃輒沮之。白益傲放,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詔放歸。白浮遊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禦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裏,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辟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遊並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沈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雲:白,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

譯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東人氏。母親夢見長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給李白起名字。李白十歲時就通曉五經,他自己夢見筆頭長出花來,此後他天賦過人,才華橫溢。李白喜歡縱橫之術,練習劍術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錢財,樂於施舍。又客居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住在徂徠山中,天天設酒痛飲,號稱“竹溪六逸”。天寶初年,李白從蜀中來到京城長安,當時他的本領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詩歌獻給賀知章看,賀知章讀到《蜀道難》壹詩時,感嘆地對李白說:“妳啊,是被貶謫到人間的仙人。”於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龜飾物來換酒,(與李白)整天相互歡樂,還在玄宗面前推薦了李白。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李白,與他談論時局國政,李白獻上頌文壹篇,皇上很高興,賜給他飯食,並親手為他調勻肉湯,降旨命李白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詔書,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以此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調》中引用的趙飛燕的典故,用來激怒楊貴妃,每當玄宗要授官給李白時,楊貴妃總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達,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並稱為“飲酒八仙人”。後來他懇求回鄉,玄宗賞賜給他黃金,下詔讓他回家。李白雲遊四方,打算登華山,帶著醉意跨在驢身上,路過縣街門,縣令不認識李白,十分生氣,派人把李白帶到公堂上問道:“妳是什麽人,敢這樣無禮!”李白在供詞中不寫姓名,只寫:“嘔吐後曾讓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飯時皇上親手為我調勻肉湯,寫字時楊貴妃捧著硯臺,高力士幫著脫靴。在天子殿門前尚許我縱馬奔馳,華陰縣衙門口,卻不能騎驢而過?”縣令看了,又驚又愧,忙行禮道歉說:“不知道是翰林學士來到此地。”李白大笑著揚長而去。李白曾與崔宗之壹起坐船從采石磯到金陵,他身穿宮中特制的綢袍坐在船上,旁若無人。安祿山叛亂時,玄宗避難蜀中,永王李璘統管東南地區,李白當時高臥隱居於廬山之上,被李璘招聘為軍中幕僚。後來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潛逃回到彭澤。李璘失敗後,李白受牽連關在潯陽的監獄中。當初,李白漫遊到並州,見到郭子儀,感到此人非同尋常,曾解救過郭子儀的死罪。到這時,郭子儀向朝廷申請解除自己的官爵來贖免李白的死罪,於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歡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在牛渚磯泛舟,帶著醉意捕捉月亮,就沈到水底去了。當初,李白喜歡謝家青山,如今他的墓還在那裏。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於世。有人說,李白,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玄孫。

6. 老翁捕虎 文言文閱讀答案

1 壹老翁,須發皓然,時咯咯作嗽 ---年邁

奮臂屹立——勇敢無懼

老翁自言煉臂十年,煉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掃之不瞬,其臂使壯夫攀之,懸身下縋不能動。——武藝高強 勇敢 力大無窮

2 老翁手壹短柄斧,縱八九寸,橫半之,奮臂屹立,虎撲至,側首讓之,虎自頂上躍過,已血流仆地。視之,自頷下至尾閭,皆觸斧裂矣。 ——目的 具體描寫了老翁捕虎過程,體現了老翁的勇敢無畏,武藝高強,頑強的意誌。

3老翁自言煉臂十年,煉目十年。告訴我們的是相同的道理。 這是壹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唐家打虎的人,無論老幼都身懷絕技,擅長打虎,而其絕技又是數十年苦練的結果。為老翁捕虎的事件作陪襯。

4 老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意誌。

展示了壹條哲理:世上的事兒,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獵的殺虎絕技也同樣來之不易。

5 欲揚先抑的寫法。

6.“乃遣使持幣往”說明唐家捕虎的厲害和當地虎患的嚴重。

“乃厚贈遣之”說明人們對唐氏精神的佩服,對唐家的感激。

7 老翁自言煉臂十年,煉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掃之不瞬,其臂使壯夫攀之,懸身下縋不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