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潮汕有沒有什麽風俗

潮汕有沒有什麽風俗

有的祭典萬分隆重,祭品放滿桌面,“五碗頭”也必須擺在最上端,成了主角。連嫁娶之時,新郎新娘出門與進門,吃的也是不變的四菜壹湯五碗菜。有的地方是六碗菜,取其雙數。 為什麽祭祀禮品,不多不少,壹定要五樣?潮人對“五”字懷有壹種神聖感。這首先來自遠古先民對自然界的解釋,為“五”乃介於壹——九這九個序數中間,謂之中數,處理問題是最適中的。因此,賴以生存的糧食“稻、麥、豆、梁、菽”叫“五谷”,所居住的地面有“東、西、南、北、中”稱“五方”、“五土”。人們常說的五路財神,也和這壹概念有關。時序有五:春、夏、長夏、秋、冬。顏色也有五:紅、黃、青、白、黑。五行金、木、火、水、土。五音宮、商、角、徵、羽。五味鹹、甜、酸、辣、甘。人體有五官、五臟、五內。佩服人的時候,便說“五體投地”。稱贊人有學問,叫“學富五車”。還有人的五種感情“喜、怒、哀、樂、怨”叫“五情”。所有這些,都是互相對應,相生而成的。《黃帝內經·素問》也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是人的基本需求。 對人類社會,古人也往往用“五”來分類。《易》系辭:“天數五、地數五”。故周天子設五司,曰“司徒(管戶口)”、“司馬(管兵馬)”、“司空(管工程)”、“司寇(管刑罰)”、“司士(管官吏)”。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稱為“五倫”。天、地、君、親、師稱為“五服”。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祿位也只傳五世,“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五禮”指古代的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人的五種道德修養“仁、義、禮、智、信”,叫“五常”。此外,刑罰分為五等:墨(黥面)、劓(割鼻)、剕(刖足)、宮(男子割勢)、大辟(殺頭),稱為“五刑”。《禮記》也有“五祀”之說,日產、門、井、竈、中靈。中靈即屋子中央。人們所向往的“五福”曰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還有歷史上的“五帝”、“五霸”以及“五蟲”之說。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許多事物跟著不斷深化。譬如官吏,已從古人“五司”,變成“六部”、“九卿”……對自然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五色已成了“七彩”。只有潮汕人,始終固守“五”分法。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紛繁復雜的人事,往往壹言以蔽之:“五色五號”。饒平海山的送香船 送香船,送瘟神的壹種儀式。潮汕各地均有此俗。全國也然,“紙船明燭照天燒”,指的就是此事。紙船者即香船也。潮汕有此俗,只是各縣各地表現大同小異罷了。但有些地方稱為鄉船,其實鄉船不確,實乃香船也。 饒平縣海山鎮的浮任村和高堂鄉兩個地方都有遊神賽會的習俗,名為送香船。送香船,意為送瘟神走鄉運。“香船”是用竹紮紙糊而成的,浮任村所制是壹條張開巨口,露出利牙,鼓著大肚子的河豚,高堂鄉則直接紮制成壹條船形。“遊香船”的時間,浮任村是正月十六日,高堂鄉則是在二月初二日(據說原來也是正月十六日,後因遇上壹次兵亂,無法進行,改於二月初二,後沿續下來),其形式基本相同。走香船之日,先祭祀遊神,送香船是最後壹個儀式。浮任村的儀式是:先由鄉裏“老大”(族長)在三山國王廟周圍灑紅花清水,表示吉祥清凈,然後求簽問應,壹直求到三個聖簽(壹陰壹陽為“聖”簽), “老大”便大聲呼喊“聖啦”!壹呼百應,眾人歡呼雀躍,隨著三聲響炮,走香船開始了。前面壹對書寫“合鄉平安”的大燈籠引路開道,接著“香船”(海豚)走出,後面八擡大轎扛著國王爺法身(偶像),兩邊彩旗招展,螺號長鳴,鼓樂喧天。走香船由村中年富力壯的人組成,壹式白色服裝,腰束紅布巾,擡著香船沿村外大道邊舞邊跑,旁觀者則向香船投擲石塊,在繞村壹周以後,走香船的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香船送到海邊,投進水中,,象征著把壹鄉的不祥事物,統統投進海裏流走。香船投進海裏後,三山國王爺的法身又擡回原地,從而結束了這壹儀式。 高堂鄉的遊香船,事前準備工作是在上年二月初二日以後娶新娘,生男孩的男青壯年中蔔簽點“艄公”(即撐香船的人),被點人必須請來所有的房親***同來完成這項神事。 二月初二日這壹天,用竹子紮成的香船,掛上“壹帆風順”的旗幡,船裏裝著鄉民丟下的不祥物,即從正月初壹日起至當日止各家各戶跌碎的碗缽等陶瓷碎片,以及各家各戶拂拭解除危難的“紙錢”。百幾十斤重的香船,由“艄公”擡起,百幾十人護衛(香船實則百多人幫擡),後面跟著有大鑼鼓班、彩旗、八寶兵器、化裝隊伍和八尊老爺偶像,浩浩蕩蕩,驅趕著香船跑出2公裏外的黃岡河旁。壹路上,旁觀者向香船丟石頭,密集時,石如雨點。在跑完香船以後,擡香船的人,常是傷痕累累。 走香船時,鄉民都是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請來外鄉親朋,鄭重其事。當香船送出海流去時,人們總是好像卸去重負,異常舒暢,壹時歡歌鼓舞。高堂鄉走香船時貼上壹對聯子:“時尚壹新所見原多快意事;春風滿面相逢盡是舒心人。”就是此時此景的很好寫照。 元宵節潮汕風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宮、地宮、人宮),以正月十五為天宮當令,稱上元節,祈望天宮賜福。潮汕各地元宵風俗活動內容大都有吊花燈、遊花燈、舞獅、猜燈謎、吃湯丸等。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它有最濃厚的遊樂色彩,故稱鬧元宵。 潮汕的元宵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舊俗的遊神賽會都集中在元宵前後進行,活動時間長、項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為濃烈。改革開放之後,各地政府倡導在這段時間開展各種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動和對內對外的聯誼活動,使這個節日更具時代色彩和積極意義。 元宵遊花燈,歷來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劇《荔鏡記》“睇燈”壹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清嘉慶《澄海縣誌》引舊誌雲:“十壹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遊,放花爆,打秋千,歌聲達旦。”又說:“今俗元夜,各祠廟張燈結彩,競為鰲山,人物臺榭如繪……競賽花燈。”最盛名的當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後,每年遊安濟聖王壹連三夜,花燈鼓樂,滿城如醉。每次在第二個晚上,齊集北門箭道評比,年復壹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燈歌》,可見潮州賽花燈之盛。 除大型遊花燈盛會之外,家家戶戶都掛喜燈。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於家門,稱為興燈。“燈”與“丁”同音。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於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文章。現在的元宵賞燈,基本上已沒有了這種內涵。在城鎮和壹些文明建設搞得好的農村,已經摒棄舊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樣的商業廣告霓虹燈、機關團體的裝飾性照明燈、公園和馬路的滿天星和孩子們玩賞性的裝有幹電池的各式提燈。各家各戶多有彩燈,也有依傳統掛上裝有電燈泡的紅燈籠的。各市縣也舉辦大型花燈展,火樹銀花,五彩繽紛,舊瓶新酒,其樂融融。 潮人中秋民俗拾萃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傳,中秋之夜,合家團聚,月圓人亦圓,舉杯邀明月,歡樂***此時。值此良辰佳夕美景時光,舉家觀月、賞月、拜月、邀月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城鄉處處,家家戶戶,夜光映射,只見在樓宇陽臺或庭院露埕,安設有大方桌蔡壇,披掛著綢緞織的錦繡祭裙,祭壇桌面敬擺著滿月糕、月餅、烏芝麻糕、花生塔、花生桃和芋頭(芋艿)、蜜柑、桔、橙、蜜柚、石榴等時令名優水果供品。祭壇(臺)兩側還用“紅頭繩”緊紮著樹起甘蔗,將蔗葉牽拉紮成轅門,金盆東升,燃點香燭,當空對月跪拜禱祝,托月寄情,抒發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寓月圓人亦圓之意。禱祝禮畢,合家老少歡聚閑坐庭前(陽臺)邊吃月餅邊賞月,品茗喝茶,茶香繚繞,詩謎弦樂,其樂無窮。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古詩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最惹潮人喜愛朗誦。“今夜明月人盡望”、“天邊明月光團圓”。徹夜未眠以能觀賞到“月華”的五彩光環為幸者也有之。昔年的婦孺老幼跪拜禱祝,向“月華仙子”乞賜“仙丹”(香灰),有沖水飲服,或佩為“香囊”,祈求保佑平安,健康幸福。農家則喜愛對月占蔔農事冬情,祈望風調雨順,豐收年景。俗諺有:“雲蓋中秋月,雨淋元宵燈”。就是看中秋之夜的月光陰暗來預測來年“元宵”佳節的陰晴天氣和吉祥如意。紅男綠女常喜愛對“月下老人”禱祝占蔔著來年的美滿婚姻大事等等。 另外,中秋民俗還有“燒塔”。塔砌在廣場曠野地方,壹般用磚塊或瓦片臨時砌成,塔的中央置有柴薪,引火點燃時添施食鹽,發出劈劈啪啪響亮的聲音,極為壯觀,引人入勝。傳說“燒塔”的民俗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為反抗元朝的封建統治而興起的。 請“籃姑”:請“籃姑”是壹種由婦女中秋玩耍的神話傳說,婦女們選用壹件女人穿的衣服,披掛在用竹篾編織的“篾籃”四周,然後在前面點上三柱香,婦女盤坐在地上,齊聲唱著請籃姑,請籃姑……的歌謠,向來傳說籃姑降神時叩頭啄聲,跪拜占蔔,各自審其口頭次數預蔔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