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誰知道楊淩的地裏(地形、地貌)情況?

誰知道楊淩的地裏(地形、地貌)情況?

壹、行政區劃地:楊淩  楊淩位於渭河流域關中平原腹地,東距西安市82公裏,西距寶雞86公裏,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線及西(安)寶(雞)高速、中線公路從區內穿過,旅遊交通十分便利。1997年7月29日在鹹陽市楊陵區成立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裏,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由陜西省直轄,並和19個中央部委***管,具有地級行政級別,管轄縣級楊陵區,但因為其作為農業示範區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國主管行政區劃的民政部單獨列為行政區,仍將楊陵區劃屬鹹陽市。楊陵區下轄四鄉壹鎮和壹個街道辦事處,人口18.59萬,其中農業人口11.9萬,土地面積134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10.6萬畝,國務院批準的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裏。農民人均耕地0.8畝,是中國農業起源之地。

楊淩郵編為712100,區號跟西安相同都是029。 [編輯本段]楊淩概況   楊淩是我國唯壹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由國家19個部委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同建設,陜西省成立了由34個廳局組成的省內***建領導小組。示範區管委會享有地方級行政管理權、省級經濟管理權及部分省級行政管理權。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國家對農業的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自1997年成立後,通過10年的艱苦創業,楊淩示範區已成為陜西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和西部大開發的亮點,已被國家批準成為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十大工業園區之壹,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高新區之壹和全國六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壹。 

楊淩區內駐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職業技術學院、陜西醫科專修學校、陜西國防科技學院四所科研院校,現有學科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等七大學科門類,擁有各類農業科研人員5000余人,農業技術力量十分雄厚。

4000多年前,中國農業師祖後稷·棄在楊淩這塊熱土上教民稼穡、樹藝五谷,成功地推動了我國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得過渡,創造了先古時期中國農耕文明和楊陵農業的輝煌。

4000年後的今天,尤其是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立以來,18萬楊淩人民充分發揮區內的農業科技優勢,搶抓機遇,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苗木花卉、名優新特雜果、良種等五大產業,建成了壹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示範基地,現代農業正在楊陵這塊熱土上崛起,每年壹屆的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在這裏舉行。

經過壹代又壹代楊淩人的努力,目前在高度發展的現代農業的帶動下,楊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楊淩,正以嶄新的姿態,在後稷曾經耕耘過的這塊熱土上,創造著現代農業的輝煌。

從某種意義上講,楊淩的歷史就是壹部中國農業及農業科技文明史。《史記·周本記》記載,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後稷,就在這壹帶“教民稼穡,樹藝五谷”。可以說我國農耕文明史由此發端。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與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在這裏建立了中國西北地區第壹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陜西省在這裏又陸續布局建設了壹批農林水方面的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範區成立時,***有10家農科教單位,包括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在不足4平方公裏的地方, 聚集了農林水方面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專門人才。世界上還有壹個這樣的地方,就是荷蘭的瓦格涅根。所以,當時人們就把楊淩稱作“農科城”。嵐清同誌1996年來楊淩看了後,說“只能算個農科鄉”。因為當時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礎設施條件只是壹個落後的北方小鎮。

也正因為條件太差,以及體制上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後,這裏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流失。示範區成立前的幾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幹人才。為了穩定人才,發揮農科教優勢,推進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業發展,在嵐清同誌的親自推動下,國務院於1997年7月13日批準成立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並實行“省部***建”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由陜西省與國家14個部委(現已調整增加為19個)***同領導和建設,並成立了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陜西省也成立了由省級有關部門組成的省內***建領導小組。

國家交給楊淩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這壹地區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並最終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並要在“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培養、吸引、發揮人才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科教體制改革”,“幹旱農業研究和開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部***建”,“農業產業鏈延伸”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十個方面發揮示範作用。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19個部委和陜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六年多的艱苦創業,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展。

建設了壹個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初具現代化水準的園區硬環境。示範區成立以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48.7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和公***服務設施投資22.4億元。包括30多萬平方米高標準的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條件壹流的標準高中、小學和幼兒園,亞洲首屈壹指的水上運動中心,國外進口設備的示範區醫院,30多公裏的市政路網,省內唯壹的用於城市集中供熱的天然氣熱電廠,等等。

楊淩城市建設突出了生態型的特色,建設壹流的人居環境,不允許對環境有汙染的企業和項目入區。示範區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都在緊張的建設之中。去年,示範區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內、國際雙認證。楊陵由壹個落後的鄉間小鎮,正在向壹個城市功能完善、科教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農科城”轉變,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科教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把原十家科教單位合並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科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並。經過三年的探索,已初步構建出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壹體化的辦學新格局。新體制和新機制激發的活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跨越式發展,在旱作農業,水土保持,小麥雜交育種,生物制藥,體細胞克隆,人體幹細胞研究等眾多領域,相繼產生了壹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由32%提高到了45%,壹大批科教人員走出校門,創力或領辦科技型企業,壹批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

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投資環境。示範區成立以來,始終把環境建設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著力創造壹流的投資軟環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建立了精幹高效的管理機構。管委會只設六局兩辦,58名公務員編制。在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創新。工作人員錄用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幹部任用主要依據績效考核;在全國較早實行了會計代理制,部門經費使用完全透明化,實現了有效監督;所有的工程項目,全部納入有形市場,公開招標,陽光下操作;大宗公用物品購買,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制度;中層幹部的分務用車和所有工作人員的通訊費用,實行貨幣化分配,基本體現了公平分配原則,降低了行政開支,同時有效克服了公務用車可能滋生的腐敗問題;服務、辦事推行首問責任制和服務承諾制等措施,努力樹立誠信政府形象,等等。示範區還逐步健全了有利於企業發展的生產要素市場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先後設立了企業孵化、人才交流、證券交易、專利信息、信貸擔保、投資咨詢以及法律、會計、審計等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為吸引人才、促進招商引資和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科技示範穩步推進,農民增收和示範輻射帶動效益不斷擴大。在圍繞區內外科技示範、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逐漸摸索出了壹些可供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如金坤、科元公司采用“公司+科技人員+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與科教人員、農戶結成了利益***同體,成為帶動農業化和農民增收的龍頭。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在校村***建、技術示範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技術指導型、股份合作型、經濟***同體型、公司帶動型四種模型。同時,積極引導、鼓勵並規範發展各類專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走“科技+專業協會+農戶”的道路,逐步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壹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區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設施農業、畜牧業發展迅速,成為最具有發展活力的主導產業。農民收入增長迅速,楊淩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遞增12.5%。

示範區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及入區企業,先後在陜西關中、陜北、陜南以及16個省(市)的不同生態類型區,建設了116個農業科技示範區推廣基地,入區企業***在全國30個省市建立示範點和原料基地1258個,涵蓋了農作物良種、畜牧、苗木花卉、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眾多領域。據不完全統計,示範區管委會和兩所大學建設的科技示範基地***引進國內外優良種1500多種,累計推廣農業實用技術600余鄉,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裏,培訓農民300多萬人次,每年的對外示範輻射效益超過100億元。

農高會成為吸納轉化農業科技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重要載體。省部聯辦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十界,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我國四大科技會之壹。前十界農高會累計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美國、法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家國內外涉農企業,農業科教和中介機構以及720余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觀。在農、林、水、牧、農機等方面的高新技術、實用技術及其產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積極成果。項目投資及技術、產品交易額累計701.26億元。最近四界舉辦的農業高新科技論壇,有107名省部即領導、國內外知名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舉辦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咨詢活動,培訓、咨詢人數超過30萬人次。邀請全國農村致富典型,開辦農民“致富論壇”,受到農民熱烈歡迎。農高會已經成為以農業高新技術為龍頭的農業綜合要素大市場,壹大批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得到轉化,大量實用技術得到推廣,科技、人才、資金、物資等多方面信息被擴散和輻射,從而推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推動了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對外交流不斷擴大,熱色旅遊悄然興起。示範區成立以來,打破傳統的生產和管理模式,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提高了競爭力和內在需求,促進了示範區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先後同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臺灣、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學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以農業觀光和科技遊為主的特色旅遊正在成為示範區發展的壹個新亮點,楊淩目前已被國家旅遊總局列為全國農業科技旅遊示範點候選城市。過去的兩年,***接待中外遊客295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近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17億元,農林科技大昆蟲博物館、楊淩水運中心被陜西省旅遊總局評為2A級景點。在旅遊業的帶動下,二、三產業發展迅猛,拓寬了就業渠道,就業形勢發生了喜人變化。與1997年相比,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近萬個,靈活就業人數超過1萬人。

六年多的開發建設給楊淩帶來的變化可以概括為:壹是形成了壹個有綠色、生態特色的小城市的雛型;二是居住在這裏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四是產業發展出具規摸,並形成了有壹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通過科技示範和產業發展,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六是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並為下壹步更快、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楊淩,位於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西安市82公裏,西距寶雞89公裏,面積134平方公裏,總人口18.6萬。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線及西(安)寶(雞)高速、中線公路從區內穿過,旅遊交通十分便利。

楊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4000多年前,農業始祖“後稷”在這裏“教民稼穡、樹藝五谷”,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在楊淩正式成立。

楊淩周邊旅遊資源星羅棋布。東臨西安—鹹陽旅遊圈,西依佛教聖地法門寺,南靠太白山、樓觀臺,北有乾陵。區內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羊“陽陽”及其家族誕生於此,克隆技術揭開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奧秘;農業博覽園內擁有亞洲最大的昆蟲博物館,收藏國內外各類昆蟲標本100萬號,是人們學習了解紛繁多變昆蟲世界的最好去處;水上運動中心遊樂項目豐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車、跑馬、射箭、沙灘、浴場、情侶自行車吸引著熱愛自然的人們;新天地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基地的無土栽培技術和智能化溫室大棚,為現代高科技農業作了生動而形象的定義,展示了現代農業文明的無窮魅力。

近年來,在完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旅遊公用設施的同時, 示範區管委會不斷加大旅遊開發建設力度,按照打造楊淩農業科技旅遊優勢品牌、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總體目標,積極發展農業特色旅遊產業,並形成了農業科技(普)、會展商務、休閑度假和民俗風情四大特色旅遊產品系列。目前,楊淩已成為壹個天藍、地綠、水碧、花紅、草木蔥蘢、空氣清新,且具有田園風光的旅遊新城。區內現有旅遊景點9家,星級旅遊飯店6家,旅遊公司1家,國內旅行社2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800多人。2004年,***接待中外遊客158.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4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