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山西呂粱臨縣簡介

山西呂粱臨縣簡介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

縣情概況

臨縣位於晉西北 ,西靠黃河 ,與陜西佳縣、吳堡隔河相望;北接興縣;東連方山、離石;南與柳林交界。

面積 2971 平方公裏,現轄10鎮28鄉,人口54.55萬,是呂梁地區人口最多的縣。

臨縣轄13個鎮、10個鄉:城內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磧口街道;臨泉鎮、白文鎮、城莊鎮、兔板鎮、克虎鎮、三交鎮、湍水頭鎮、林家坪鎮、招賢鎮、磧口鎮、劉家會鎮、叢羅峪鎮、曲峪鎮、木瓜坪鄉、安業鄉、玉坪鄉、青涼寺鄉、石白頭鄉、雷家磧鄉、第八堡鄉、大禹鄉、車趕鄉、安家莊鄉。

臨縣,西漢置臨水縣。

北周大象元年置烏突縣兼治烏突郡。

隋開皇元年烏突郡改為太和郡,烏突縣改為太和縣,三年郡廢。

唐武德三年,太和縣改為臨泉縣。

金天會元年,臨泉改為臨水。

元至元三年設臨州,明洪武二年臨州廢,改為臨縣。

1940年析置臨南縣,1946年並入臨縣。

該縣地形以黃土丘陵為主,由於長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

整個地勢呈東北向西南傾斜。

壹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東部柏榆廟山峰海拔1924米,為該縣最高峰。

境內主要河流有湫水河,發源於興縣白龍山南麓,從東北部陽坡村入境,由南部磧口匯入黃河 ,流長90公裏 ,沿河兩岸大小支流26條,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漲;縣境西緣黃河自北而南經本境流程 102公裏。

該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8.8度,壹月均溫--8.1度,7 月均溫 22.6度,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70天左右。

[編輯本段]社會發展

臨縣現有耕地 141.15萬畝,糧食作物有小麥、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類、薯類、蓧麥等。

經濟作物有棗、油料、棉花等。

臨縣礦產資源豐富 ,品種眾多 ,開發前景廣闊。

該縣主要工業有發電、采煤、煉焦、冶鐵、化肥、水泥、釀造、紡織、印刷、陶瓷、造紙、食品加工等。

臨縣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 ,境內磧口至興縣的幹線公路縱貫全縣南北,城關至嵐縣的幹線公路橫穿縣境東部。

此外,還有鄉鎮級公路多條,連接著各鄉鎮及礦區。

克虎黃河大橋的建成,對晉、陜兩省的物資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

臨縣紅棗年產量居全省前列,有“紅棗之鄉”的美稱,加工的 紅棗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打進了國際市場。

臨縣豆腐和優種驢也頗有名氣。

坐落於臨縣磧口鎮臥虎山的黑龍廟,始建於清代乾隆年初,於光緒26年竣,廟宇面對滾滾黃河,整個建築布局嚴謹合理,造型奇偉壯觀,是人們參觀遊覽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磧口風景名勝區、大渡山名勝古跡、臨縣義居寺。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臨水縣(亦作陵水),屬西河郡。

西河郡屬36縣,地跨秦晉兩省,黃河以東為15縣 ,臨水縣其壹。

故治在今曜頭鄉郝峪塔村北古城梁。

縣境的南面為臯狼、藺、平周。

王莽時期,臨水縣曾改監水縣。

東漢,復名臨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西河郡36縣並為13縣,郡治(平定縣,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裏置於離石縣。

臨水縣並入離石縣,仍屬西河郡。

漢末,西河郡並入太原郡。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

魏黃初二年(221)設置西河郡,仍屬西河郡,治所在茲氏(今汾陽縣)。

兩晉時縣境轄於離石,為匈奴占領。

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

南北朝時期,北周時置烏突郡、烏突縣,故治在今縣城南30裏府底村。

臨南(三交鎮以南)置定胡郡、定胡縣,故治皆在今柳林縣孟門鎮。

臨東(三交鎮以東)置窟胡郡、窟胡縣,故治在今方山縣南村。

隋開元年(581),廢郡,改烏突為太和,窟胡為修化,定胡仍舊。

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

三縣俱屬離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裏故縣村。

縣境南部仍為定胡。

五代因之。

宋仍稱臨泉縣、定胡縣,隸石州,屬河東路。

元符二年(1099)改屬晉寧軍,軍治在陜西縣下葭蘆巖。

金天會元年(1123),復名為臨水縣,廢晉寧軍,屬石州。

金明昌六年(1195),定胡縣改孟門縣,區域未變。

金貞佑末年,賜臨泉為大定府。

蒙古中統二年(1261)改臨水為臨泉,屬太原郡。

故治仍在今城北故縣村。

元至元三年(1337)升為臨州,不領縣。

明洪武二年(1369)州降為縣,屬太原府。

臨縣之稱由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歷二十三年(1595),改屬汾州府。

清因明制,縣屬汾州府,冀寧道。

民國廢除府州,縣直屬省轄,仍置冀寧道。

境內實行區所制,劃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

民國29年(1940)本縣解放,成立 *** 領導的抗日民主 *** ,全縣劃為10個區;10月,為抗日戰爭所需,將臨縣分為臨縣、臨南兩個縣,臨縣設7個區,臨南設5個區。

民國35年(1946)1月,南北合並,仍稱臨縣,下設10個區,2個市(臨縣市、磧口市),民國36年(1947年)8月,改磧口市為第十壹區,屬晉綏邊區所轄。

1949年後,屬興縣專署管轄。

1952年 興縣專署撤銷,劃歸榆次專署管轄(後改晉中專署),全縣為11個區,1 個市。

1953年3月,又增設2個區,***設13個區,144個鄉。

1955年3月,將13個區劃為4個中心區,144個鄉未變。

1956年4月,撤銷四個中心區,將原來的144個鄉合並為74個鄉、1個鎮。

1958年3月,全縣75個鄉、鎮合並為61個鄉。

1958年10月,撤銷61個鄉,設立15個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增設為20個人民公社,4月又增設為26個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全縣有增設為40個人民公社。

1965年4月,又增設為41個人民公社。

1971年呂梁地區組建行署,由晉中專署劃歸呂梁行署管轄。

1971年5月,石站頭、韓家山、陽泉三個公社劃歸方山縣管轄,離石縣的坪頭、西側則兩公社劃歸本縣管轄。

1972年8月,陽泉公社劃歸本縣。

1972年3月,坪頭、西側則兩公社劃歸離石。

1973年2月,將興縣的蔡家會、圪垯上兩公社劃歸臨縣管轄。

1975年11月撤銷城鎮公社。

1976年1月,蔡家會、圪垯上兩公社仍劃歸興縣管轄。

至此全縣劃為38個人民公社。

1984年4—7月,改鄉(鎮)村制。

全縣設10個鎮,28個鄉。

2002年撤鄉並鎮,全縣設13個鎮,10個鄉。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由呂梁市管轄至今。

?年,臨縣轄10鎮28鄉:叢羅峪鎮、城關鎮、白文鎮、兔阪鎮、克虎寨鎮、湍水頭鎮、三交鎮、招賢鎮、磧口鎮、劉家會鎮、曜頭鄉、城莊鄉、程家塔鄉、萬安裏鄉、木瓜坪鄉、安業鄉、玉坪鄉、陽泉鄉、孝長鄉、青涼寺鄉、曹峪坪鄉、石白頭鄉、梁家會鄉、雷家磧鄉、開化鄉、水槽溝鄉、第八堡鄉、歧道鄉、後大禹鄉、車趕鄉、棗圪垯鄉、林家坪鄉、高家山鄉、索達幹鄉、安家莊鄉、許家峪鄉、小甲頭鄉、曲峪鄉。

2000年,臨縣總人口553440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55928 白文鎮 18707 城莊鎮 19338 兔板鎮 11478 克虎鎮 11233 三交鎮 3642I 湍水頭鎮 15614 林家坪鎮 17340 招賢鎮 15142 磧口鎮 17817 劉家會鎮 19484 叢羅峪鎮 16985 曜頭鄉 19208 程家塔鄉 4870 萬安裏鄉 11149 木瓜坪鄉 16592 安業鄉 21747 玉坪鄉 12254 陽泉鄉 5288 孝長鄉 7152 青涼寺鄉 10419 石白頭鄉 9256 曹峪坪鄉 10458 梁家會鄉 4429 雷家磧鄉 7265 開化鄉 8194 水槽溝鄉 9229 第八保鄉 11832 歧道鄉 24071 後大禹鄉 13206 棗圪塔鄉 14274 車趕鄉 13286 高家山鄉 8619 索達幹鄉 11502 許家峪鄉 8919 安家莊鄉 10226 小甲頭鄉 11659 曲峪鄉 1284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zhidao.baidu/q?word=%C1%D9%CF%D8&ct=17&pn=0&tn=ikaslist&rn=10&lm=0&fr=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