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三國》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國》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壹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壹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壹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後!”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於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隆中。離草廬半裏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於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壹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裏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壹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壹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壹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壹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有學者(比如尹韻公先生)認為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這是有可能的。諸葛亮的《出師表》和陳壽的《上〈諸葛亮集〉表》,壹則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壹則說“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都是這個意思。至於《諸葛亮傳》說“凡三往,乃見”,也不是去了三次才見到。這個“乃”,和“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的“乃”壹樣,是“於是”、“就”的意思。因此,“凡三往,乃見”應該翻譯為:壹***去了三次,就見面了。

如果這樣說還不明確,那麽唐人的理解或許可以參考。杜甫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煩”就是“屢屢、幾次”,還特別說“不是頻頻煩請”。當然不是。因為三顧的“顧”,並非“聘請”,而應理解為“咨詢”、“顧問”。甚至“三顧”也不壹定就是實指,即只去了三次,也可以理解為多次,即“再三”、“頻繁”的意思。也就是說,劉備多次光顧隆中,向諸葛亮請教“當世之事”,兩人越談攏,越談越投機,於是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是啊,這兩個人的合作是何等重要,哪裏能只談壹次就拍板的呢?

所以,《三國演義》之“劉玄德三顧草廬”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其實,即便所謂“凡三往,乃見”是去了三次才見到,羅貫中編的故事也是演義。不過這個演義實在精彩,也很有意思。劉備第壹次去,羅貫中為他安排的節目,是先聽歌,再看山,再碰釘子,再觀景,再見崔州平。山是“清景異常”,景是“觀之不已”,人是“容貌軒昂”,而且不同尋常:童子不懂事,農民會唱歌,朋友滿腹經綸。這壹番看得劉備是目瞪口呆大開眼界贊嘆不已,只覺得這隆中這地方真是神秘莫測,那臥龍崗上藏著的必是高人。

二次去,就沒有必要再看景了,只看人。先見其友,次見其弟,再見其嶽父。如果說上壹次只是讓劉備開了眼界,那麽,這壹次就讓劉備更加按納不住。妳想,諸葛亮的朋友、弟弟、嶽父都如此地超凡脫俗,諸葛亮本人還了得嗎?

所以第三次劉備就要擇吉齋戒,沐浴更衣了。而且,離草廬半裏,就要下馬步行;到草堂之外,就要拱立階下;諸葛亮高臥不起,他就要壹等再等了。那心情,已不像壹個禮賢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門求婚的癡情人。

實際上劉備初入隆中,剛剛聽了歌,看了山,便已肅然起敬。因此當他“親叩柴門”與童子對話時,便有了些《西廂記》裏面張生見紅娘的味道。張生見紅娘時是怎麽說的?“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並不曾娶妻。”結果被紅娘搶白:“卻是誰問他來?”劉備怎麽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結果也碰釘子:“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兩個場景,豈非神似?

當然相似的。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麽,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隆中”。他們都是心氣極高的人,決不肯隨隨便便就“以身相許”。所以,他們都必須擺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吊足了胃口,以保證對方的誠意經得住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