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藏南戰爭

藏南戰爭

沖突起因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裏,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侵占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裏的英國殖民者所占的領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占部分中國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人自己定的,任何時候的中國政府都沒承認過,是西方肢解中國的壹部分。就像英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所作所為壹樣。

中國觀點

由於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線。並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麥克馬洪線。因此,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

印度觀點

1947年印度立國後,認為他們有權利繼承英國殖民者占據的中國領土。因此,他們認為上述藏南地區屬於印度。

戰爭過程

1962年6月起,印軍向中國邊防軍開槍攻擊,死傷中國軍人數十人。10月20日中國軍隊反擊,戰爭開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國反擊的第壹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暫時攻占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中國軍隊的第二階段反擊。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占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占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中國邊防軍宣布停火,此後兩國邊境即以麥克馬洪線為界,但爭議並未就此平息。

關於戰爭的爭議

印度方面壹直拒絕承認、否認或掩飾實際上第壹次沖突早在6月就開始了,並且發動者是印方,而堅決認為開戰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戰

麥克馬洪線示意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避免戰爭進入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仍非常原始,必須倚賴西藏的藏民人力、牦牛拉車。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時起下令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內,等於將西藏藏南和達旺地區交給了印度,另外還依約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戰爭結果

中國方面:從麥克馬洪線上,再向北撤退20公裏。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壹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

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電視臺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妳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定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壹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壹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承認阿邦屬於印度。新德裏當局因此取消代表團出國訪問。

觀點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壹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松了壹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壹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壹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壹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壹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壹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壹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麽現在他們在這壹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麽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麽被動和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