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淺談如何提高年鑒質量

淺談如何提高年鑒質量

年鑒是現代化的工具書,是以年為期系統記載、匯集上壹年度自然社會歷史發展進程性的資料和重要的文獻信息。年鑒編輯是壹個涉及到多方面、多領域、多環節的系統工程,是系統地、連續地、需要各部門配合的工作,年鑒質量問題是壹個貫穿於年鑒編輯各個環節的普遍性問題,每壹個環節都有各自的質量要求,哪壹個環節出了質量問題,那麽這部年鑒就不可能成為壹部精品年鑒。質量是年鑒的生命,是年鑒的價值所在,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可以說,年鑒質量問題是年鑒編輯工作中永恒的主題。作為編輯談幾點看法。壹、創新年鑒框架。框架創新是提高年鑒質量的關鍵,需要年鑒工作者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從而找到壹條提高年鑒質量,繁榮年鑒事業的新路子。由於各地所處的區位不同,資源不同,人文優勢不同,歷史不同,發展經濟的目標定位、工作措施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年鑒所反映的內容,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越明顯,年鑒就越具有生命力。“沒有特色的框架必然導致平庸的年鑒”。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屬於全淹全遷縣城,移民搬遷是近幾年的工作重點,因此把“三峽移民”獨立成篇,對移民過程進行了詳細記述。年鑒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改革開放中的新成就、新典型、新事物以及新問題是年鑒記載的主要內容。年鑒編纂者要與時俱進,根據形勢發展和時局的變化,抓住具有時代氣息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從當代實際出發,對年鑒框架進行優化整合、調整補充,使年鑒成為名副其實的“時代鏡子”。《豐都年鑒(2006年卷)》增設“魅力豐都”欄目,展示了具有欣賞和保存價值的豐都文物、景點、特色產品、專利項目的攝影作品及豐都籍作者的藝術影視作品,成為社會各界人士了解豐都、認識豐都的壹個窗口。年鑒姓“年”,逐年出發,主要記錄壹個地方壹個年度內的事情,因此具有較強的年度性。在年鑒框架設計中,每年對框架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做到年年有新意。2005年中***中央在全黨開展了保持***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更加鞏固,豐都縣在此項活動中,準備充分、學習紮實、實效明顯,***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獲得中央、市督導組的壹致好評。因此在編輯《豐都年鑒(2006年卷)》時,把其放入“特載”部分進行重點記述。二、把資料作為切入點,從源頭上把控年鑒的質量。編輯綜合年鑒是政府行為,其組稿大部分采用的是政府發文、部門提供稿件的方式。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在壹定條件下是切實可行的,通過行政手段,可以提高供稿的效率和權威性。但隨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職能部門的轉變,以及合作的跨地區、跨行業的趨勢,依賴行政手段收集年鑒稿件的方式將會不斷弱化。它的局限性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具體表現在:1.改革逐步深化,市場作用逐步加大,政府職能逐步退縮,部門提供的資料往往是不完整的,與社會現狀有很大差距。2.部門供稿人的局限性。供稿人多為辦公室主任或秘書科長,壹般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寫作水平也較高,但對年鑒寫作體例不是很熟悉,尤其他們主要工作是文秘,習慣公文寫作,與年鑒材料的寫作相差甚遠。3.編輯與撰稿人脫節。日常生活中編輯與供稿單位的撰稿人很少往來,缺乏對部門的系統了解,難以提出指導性意見,處於被動狀態。4.漏項問題。壹些無主管部門的單位(如跨行業的民營企業)容易被漏掉,導致年鑒內容缺項。大部分撰稿人把年鑒作為本單位業績的宣傳平臺,報喜不報憂,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正確面對。要想改變這些突出問題,就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只有改革創新,年鑒才有出路。創新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第壹,變被動為主動,加強編輯與供稿者之間的交流探討。編輯可以改變以往“死等”的狀態,主動出擊,經常與撰稿人聯系,可在組稿中有針對性地召開撰稿人員座談會或研討會,或經常組織力量深入到各有關單位,登門拜訪,檢查督促,及時研究解決撰稿工作中的困難和疑問,保證稿件的質量。第二,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找線索獲取信息資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巧媳婦不能等米下鍋,年鑒工作者應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主動出擊,善於捕捉發掘新興領域和行業的新信息為年鑒所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年鑒質量,而且可以減輕突出編輯稿件的壓力。第三,自撰稿與特約稿有機結合,保證內容的完整性。《豐都年鑒(2005年卷)》自撰稿有卷首、綜述、人物光榮榜、大事記、附錄、索引等,大大增加了年鑒的信息量。遇到較復雜的內容撰稿人無法交待清楚時可以約請該行業的資深人士代為撰稿,這樣可以保證年鑒的質量。這樣,資料來源的渠道多了,便於我們站在社會的角度,寫社會事物在政府、市場雙重作用下的發展變化。只要對年鑒組稿有利,都可以大膽探索實踐,逐步做到年鑒組稿的規範化,進而達到科學組稿的要求。三、抓責任編輯,讓其真正負起“責任”來。編輯是辦好年鑒的主角,沒有高素質的編輯,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年鑒。責任編輯是年鑒編輯過程中的第壹環節,至關重要,編輯質量最終影響和決定著年鑒的質量。因此責任編輯要切實註意以下幾個問題:第壹,責任編輯應提高自身素質,切忌不懂裝懂。年鑒編輯是壹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其內容涉及到各行各業,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又具有廣博的知識性,它是博與專的統壹。因此,要求編輯人員要有寬泛的知識面,懂得的事物越多越好。由於編輯的專業不同、經歷不同、個人愛好也不同,編輯人員不可能對每壹個行業的情況都了解,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不懂的問題。這就要求編輯要不恥下問,要多請教作者、請教同事,千萬不能不懂裝懂。第二,責任編輯應加強責任意識,切忌馬虎行事。年鑒審稿壹般要經過責任編輯--副主編--主編三道流程,目的是嚴把質量關,防止年鑒出現差錯。正因為是三審稿件,也就容易造成個別責任編輯的依賴思想,認為自己這壹關只是初審,反正後面還有兩道關,出點差錯沒什麽。這種依賴馬虎的思想千萬不能有。作為壹名合格的責任編輯,即便是三審稿件,也應視自己這壹關為最後壹關,做到盡善盡美。第三,責任編輯應有合作精神,切忌單獨行事。壹部年鑒從眾多撰稿人分頭撰寫到編輯部編審合成全書,是壹個集體合作的過程,包括編輯與撰稿者之間的合作及編輯與編輯之間的合作。由於年鑒編輯是壹項集體活動,不是壹個人、壹個部門參與,資料往往來自不同部門,而不同部門對數據的統計口徑不統壹,難免出現不同部門提供的資料相互矛盾的情況。再者責任編輯分工不同,每人負責不同的部類,各編各的稿件,忙於自己範圍內的事情,容易忽視編輯之間的信息溝通,就可能造成年鑒內容的重復和矛盾。因此,責任編輯在編輯過程中,應加強溝通,對涉及到的同壹個問題、同壹組數據,全書必須保持壹致,從而保證年鑒作為工具書的權威性。第四,責任編輯應結合實際選稿。選擇適合年鑒特點的稿件是每壹位責任編輯的職責,這就要求編輯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結合本地的地情和特色選取資料,不能由編輯個人的主觀意願決定。對於地方綜合性年鑒,其選條標準應堅持“新、大、特、鑒”原則。“新”就是選擇新信息,“大”就是選擇主流信息,“特”就是選擇特色事物,“鑒”就是選擇啟迪事物。沒有編輯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沒有高質量的編輯工作,就很難全面保證稿件的質量,也就很難保證有高質量的年鑒付印和出版。作為壹名年鑒編輯,因成天埋首案頭,與數字、文字打交道,單調枯燥,除需有較好的政治素養和業務素養外,還必須有甘於寂寞、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和勤奮拼搏、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要不斷充實自己,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情況。四、嚴格把好出版關。地方綜合年鑒采取“多家供稿,壹家主辦”的工作模式,因此年鑒從撰稿到出版成書,是壹個復雜的過程,往往涉及上百人。出版是年鑒成書的最後壹道工序,也是最容易讓人忽視的壹道工序。有的編輯認為出版是出版社的事,與他們無關,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年鑒作為壹種出版物,必須貫徹國家對圖書、期刊雜誌的有關法規,如《出版管理條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等,以及編纂工作的各項具體規定等,以此全面提高年鑒的編校質量。編輯交給出版社的稿件與成書格式相差甚遠,需要用排版軟件重新排版,在排版時的調整極易出錯,因此校對工作就尤為重要。校對是對年鑒編輯加工、減少和消滅差錯的最後壹道質量把關工序,通過校對,彌補編輯的疏漏,它是編輯工作的必要延續,校對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年鑒的出版質量。通常采用三校(初校、二校、三校)制,在出版社完成初校、二校後,由編輯對稿件進行校對,再由出版社完成三校,這樣環環相扣,就能減少差錯率。在校對時,要求年鑒工作者除了在內容上下功夫提高編纂質量外,提高裝幀和印刷水平,也是提高年鑒編纂質量的重要環節,盡量做到萬無壹失。當然,年鑒質量問題遠遠不止筆者所說的這幾個方面,它貫穿年鑒編輯的全過程,涉及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壹部精品年鑒,必須將年鑒的質量放在突出位置,不斷提高年鑒質量是我們每壹個年鑒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高度重視,認真研究,才能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