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醴陵”典故知多少

“醴陵”典故知多少

1、“醴陵”兩字的意思是什麽?

“醴”的基本字義有二:壹為甜酒,壹為甘泉。古人以酒名地,稱這壹帶為“醴”。加上地貌以丘陵為主,以“醴”合“陵”為號,故稱“醴陵”。此乃官方說法。當然,也有解釋為“某陵旁出甘泉”而為醴陵的,誰是誰非,諸君自定。

在全國城市裏,用“醴”作名的,唯有醴陵。以至《辭源》中對“醴”的解釋特設壹條釋義:指湖南省醴陵市。

2、妳是正宗的醴陵人嗎?

元朝末年,因為戰亂頻繁和瘟疫橫行,醴陵僅留存兩三百戶。明朝初年,政府鼓勵移民,江西的三十多個縣,湖南的十余個州縣,以及安徽、廣東、福建、江蘇、山東、湖北、四川等省的二十多個縣的三萬多移民相繼來醴陵安家落戶。

明朝末年,悲劇再次到來,醴陵人口銳減。於是在清朝推出相同的移民政策後,廣東、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五十余縣大規模向醴陵移民。

兩次大移民後,醴陵99%的人口為客籍移民後裔,請問:妳是正宗的醴陵人嗎?

3 、淥江書院壹直在西山嗎?

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的,淥江書院的前身在現在的青雲山,即醴陵壹中內。以前的淥江書院即是當時的縣學宮,也就是朱熹、張拭講學的地方。

在道光年間,知縣陳興炳以城市喧囂不宜治學為由,將淥江書院移建於今天的西山(此處本是西山書院舊址)。

4、宋名臣祠和靖興寺的由來?

靖興寺:我們都知道紅拂女墓的由來,靖興寺與她也有點關系。因為靖興寺是為了紀念她的男人大唐開國元勛李靖駐兵於醴陵而建。

宋名臣祠:前寺紀念武事,此祠銘記文人。因為理學大師們在醴陵的文化學術活動,醴陵學子的學習熱情與水平都呈現了壹個井噴現象。從宋淳宗四年(1244)到開慶元年(1259),醴陵有7人金榜題名。吳獵、皮龍榮、楊大異的《吳氏經解》、《春秋奧旨》、《春秋箋疏》等成為湖湘文化的學術巨著。如果有誰覺得十幾年7人不多,可以回去翻翻其他的縣誌看看。此祠正是為銘記這壹文化自豪而建。

5、仙嶽山是講哪位神仙?

在晉朝的時候,曾經有壹位遼東人名叫丁令威,此人本是青陽縣令。相傳他勤奮好學,立誌求道且喜愛仙鶴,辭官後壹路逶迤來到醴陵,見這裏山川俱佳便定居於此。據載現城區丁家坊便是他後人的聚居地。丁令威於此修道成仙駕鶴升天而去,後人在城西山上建觀祀奉他。該山稱為丁仙山,後來改稱仙嶽山。

6、“淥江橋”為何又叫“六公橋”?

明成化十八年(1482),醴陵人開始架設經狀元洲到南門的浮橋。此後淥江橋橋址和五墩六孔的木橋規制壹直未變,所以“六公(孔)橋”的名稱沿襲至今。即使是民國時期改造成九墩十孔的石拱橋後,醴陵人還是稱之為“六公橋”

民國七年(1918),淥江木橋多次被毀,醴陵人決定建石橋。這時壹個叫陳盛芳的人來了。陳盛芳,字茂蘭,原居醴陵市白兔潭五甲村,後遷居浦口河泉,是壹位從泥水匠成長起來的商業巨子。此人為修橋捐款5萬銀元,且出錢又出力,帶領醴陵人民齊心協力將淥江橋修建成功。橋長186米、寬8米、高13米,氣勢宏偉,巧奪天工。康有為親筆題“淥江橋”三字,傅熊湘撰書淥江橋碑文。1996年,淥江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鄉到底是不是醴陵

關於這個問題,很復雜,就像各地爭論所謂的名人故裏壹樣精彩。醴陵、瀏陽和上栗各有李畋塑像、李畋殿、李畋博物館、李畋墓,三方各執壹詞,言之鑿鑿。

李畋究竟是哪裏人呢?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誰能夠將他老人家的本領發揚光大,誰能夠把花炮做大做好做強,做得全國矚目,做得舉世聞名,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如果最後證明李畋故鄉屬於自己,可是花炮卻又比不過人家,那不是反過來扇自己嘴巴,證明自己不爭氣,沒有守好祖宗的遺產!

所以,還是先做好花炮吧,做好了,名利雙收,別人承不承認又能怎樣呢?桃李不言哪!

8、醴陵為何曾被稱為“將軍縣”

醴陵民國以來有上將5人,中將29人,少將194人,是名符其實的“將軍縣”。據說有此稱號的還有安徽合肥與浙江奉化,也有其它提法,但醴陵始終名列其中。安徽有段祺瑞、段芝貴等北洋軍政首腦,軍閥集團相互提攜,自然將軍眾多。浙江奉化是蔣介石的故鄉,將軍自然也不會少。而醴陵呢,是因為誰?答案在程潛身上。

程潛,字頌雲,人稱“頌公”,1882年出生於醴陵官莊鄉,是官至陸軍壹級上將的國民黨元老。曾與陳明仁將軍力保湖南和平解放,使湖湘大地免遭戰火塗炭,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任湖南省省長,是世人敬重的“湖南家長”。

程潛早期為孫中山的重要助手,曾在廣州建立軍校並自任校長,黃埔軍校設立時,孫中山還曾壹度考慮以程潛為校長。程潛的影響,帶動了壹大批醴陵熱血青年跟著他的腳步走出家門,報考軍校。左權、蔡申煕、陳明仁、鄧文儀、劉詠堯等國***兩黨的醴陵籍著名將軍都是黃埔壹期中的驕子。

後來官居民國政府國防部次長的劉詠堯(劉若英的祖父)當時年僅15歲,是年齡最小的黃埔壹期生,18歲時成為黃埔軍校年齡最小的教官。許多醴陵人在程潛的帶動下步入黃埔,成長為將軍。在國***合作的前六期黃埔生中,醴陵學子多達229人。他們開枝散葉般的層層引領提攜醴籍子弟投身軍校或軍界,形成了醴陵人在軍界將星璀璨的磁場效應。其中大部分的人聚集在程潛麾下,也有壹部分投奔***產黨,在風起雲湧的時代大顯身手。

9、必須知道的最後壹件事

最後壹件事,是為了湊齊“十”這個完美的數字,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用。妳可以前面的九件事都不看,但壹定要看看這件事,那就是:我們知道了醴陵過去的榮耀,卻不知道為了這些榮耀而付出的多少酸甜苦辣、苦恨艱辛。過去的榮耀依然屬於現在的我們,但它終究是屬於過去。今天的醴陵人要想擁有自己的榮耀,還需靠諸君努力!正所謂“屌絲尚有逆襲日,何況醴陵不差錢。龍遊淺水終須度,壹朝沖上九重天!”

———————以上來源於網絡,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