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求廣州的春節習俗。有舞龍舞獅、拜年、送桔子、逛花市、給紅包、吃團圓飯等等的習俗,最好還有傳說哦!

求廣州的春節習俗。有舞龍舞獅、拜年、送桔子、逛花市、給紅包、吃團圓飯等等的習俗,最好還有傳說哦!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動,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與這最大的年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廣州市民過年,也有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隨。然而壹代代人過去了,廣州人的春節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改變,連財神也有了卡通版。壹些代代相傳的民俗更被年輕人淡忘。下面,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壹說廣州的傳統春節。包括新春喜慶日程、廣州春節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慶日程-了廣州人過年忙碌又熱鬧。

廣州自臘月廿三“謝竈”那天開始,便進入了年關,每天活動都有嚴密的安排。即廿三謝竈、廿四開炸、廿五蒸糕、廿六掃尾、廿七洗嘢(嘢,廣州方言,即東西),廿八包粽、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是節前的安排。

謝竈 :臘月二十三晚,送竈君老爺上天,叫“謝竈”、“送竈”或“祭竈”。祭竈的貢品有:壹碗米,兩磚片糖,壹封利是,壹碗清水,壹禮燒豬肉,壹些蔗、桔,紙錢等。(說到貢品,想起小時候奶奶說過的壹句話:“冬柑,年橙,謝竈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時候要用柑桔,過年用橙,而謝竈就要桔)。並寫好壹張“竈君疏”,大意是向竈君請罪,請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從謝竈那天起,就開始進入年關了,人們忙碌起來。廿四開炸,我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習俗了。《粵東筆記》所雲:“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雜白糖沙入豬油煎之,名沙壅。”開炸的東西大概會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廣州市除蒸年糕外,還喜歡做蘿蔔糕、倫敦糕、馬蹄糕、九層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掃屋,以便幹幹凈凈迎新春。還有“迎春掃塵歌”:臘年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臘月二十七,裏外洗歸壹;臘月二十八,家什擦壹擦;臘月二十九,臟物都搬走。

至於廿八包粽,我從來沒有聽過,問了家裏的老人,他們都說廣州現在沒有這樣的習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後來看了壹些資料,這樣的習俗在粵西地區還有保留。我們家廿八會去買魷魚、發菜、冬菇、蝦米、粉絲等年貨。廿九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額、單語等。單語多寫著:“天官賜福”,“新春大吉”,“萬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發財”。這些單語都是要按照神位來張貼的。三十團年,劏雞殺鴨,拜祭天地、祖宗、接財神等,這壹天,家庭主婦們都會很忙。晚上全家吃團年飯,然後就正式進入新的壹年。

這裏要另外說壹個傳統的習俗,廣州人叫“開門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時,到了交子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大吉”單語,燒開門炮。此時各家各戶,點燃鞭炮。有些人為了“搶炮頭”,提起幾分鐘把炮燒響。其他人聞聲接引,壹時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持續幾個時辰。兩三點後才逐漸安靜下來。四點多鐘,鞭炮又壹次響起來,到天亮方止。開門出去,家家門口,大街小巷,都鋪滿了壹層星碎的炮竹紅紙,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但是現在的廣州,由於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經沒有這樣的新年習慣了。雖然還是會有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炮”但是熱鬧的程度真是不及過去。少了這壹活動,總是覺得,現在的過年與小時候相比,氣氛沒有這麽的濃厚。

不僅是“開門炮”,現在的廣州人保留這些節前風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舉例,我自己覺得,相對其他家庭,我們家算是春節的習俗還是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廿三謝竈、、廿七洗嘢、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些活動還是有進行的,母親在年關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蒸壹些糕品。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廣州家庭都怕麻煩,或者是沒有時間,糕品都是用買的,三十的團年飯不再在家裏面吃,大多是到壹些酒家團年。

正月初壹開始過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禮俗:“初壹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壹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春節的活動,壹直鬧到元宵,方才告壹段落。

行大運” 大年初壹。據說是以前的廣東人,初壹早上就會到野外去郊遊。有的繞著村邊,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稱“行大運”,希望在新的壹年中好事常來,萬事勝意。正月初二謂之“開年”,這壹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攜兒帶女去串親訪友。繼續拿我家的情況舉例子,早上媽媽會殺雞拜祖宗,拜完之後就開始做開年飯(正月初二是壹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吃完開年飯,就帶齊東西回到外婆家,開始拜年。走的時候,外婆或者外公就會把用紅紙捆紮的生菜,芹菜,蔥給媽媽,當回禮。表示:全家生機勃勃,大人勤勤懇懇,小孩聰明伶俐。人日遊花地——正月初七為人日,廣州人日遊花地的風俗。

新春期間,廣州人有很多禁忌和習慣: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歷大年初壹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後,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音同“輸”,怕這壹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喜筵壽宴上,習慣於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壹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在春節期間,親故見面,總是說些甘露醇語,相互祝福。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萬事勝意等。過年期間,長輩會給小孩壹些錢,稱為“利是”,寓吉祥之意。過年的菜肴除雞外,商店還必備燒肉(取紅燒赤壯之意)、魚(年年有余)、發菜蠔豉(發財好市)、粉絲(聯綿不斷)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舊時女人洗頭也要挑個吉日,初壹、十五不能洗頭,據說會褻瀆神明。不過隨著科學普及、時代進步,壹些迷信的風俗也逐漸消失,為新的社會風尚所取代。

行過花街才過年是縈繞在廣州人心間千年難易的情結:

“廣州人不喜愛斷枝摘下的花,習慣於連根盆栽,壹盆盆地運。許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車駕駛室的頂都遮蓋了,遠遠看去,只見壹群群繁花在天際飛奔,神奇極了。這些繁花將奔入各家各戶,人們在花叢中斟酒祝福。我覺得,比之於全國其他地方,廣州人更有權利說壹句:春節來了!”

“我想,內地的人們過春節,大多用紅紙與鞭炮來裝點,那裏的春意和吉祥氣,是人工鋪設起來的。唯有廣州,硬是讓運花車運來壹個季節,把實實在在的春天生命引進家門,因此慶祝得最為誠實、最為透徹。”

以上兩段話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記》裏面的話。的確,廣州的春節是用花砌成的。廣州人過年不吃餃子,廣州人過年要逛花街。

廣州傳統迎春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則在二十七日)開始,歷時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壹淩晨才結束。壹般在除夕前壹個星期,這些花街就已禁止車馬通行,有關部門開始為花農搭售花的棚架和攤檔。花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壹些大枝的花木早幾天就開始運來,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市,那時十裏花街上張燈結彩,喇叭裏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賣懶”,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農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進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還有著名書法家應眾揮毫,更加熱鬧。直到午夜兩點鐘,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們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拍賣,不留壹點剩余。遊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揀到了很好的便宜貨。於是乎人人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裏壹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廣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觀,不是人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廣州花街是壹個巨大的鮮花買賣市場,它是廣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壹項重要節目,它更是廣州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過年逛花街跟飲早茶這些習慣壹樣,是廣州人獨有的文化現象,是讓廣州人有別於其他中國人的重要特征。

廣州人過年壹定要買壹盆金桔,壹盆水仙,或者壹棵桃花。為什麽桃花是壹棵,而不是壹支?是的,廣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州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年華。除夕案頭齊供奉,香風吹暖到人家。”據說,廣州的花市萌芽於唐朝,成形於明清,歷久不衰。為何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不是因為廣州人都是懂得賞花的雅士,而是因為花能代表無數的好意頭,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比鮮花更能表達世上最美好的祝願。中國人在過年的時候是需要表達願望的,是需要去舊迎新,希望壹年比壹年好。而廣東人尤其迷信,所以過年壹定要把“意頭”這個東西搞得淋漓盡致。鮮花象征著花開富貴、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廣州人們的這種心態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以外,更已經成為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誌。行壹下花街,可以給妳帶來好運氣。不好的變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適合任何人士去壹趟,可以是壹家大小,可以是壹對情侶,也可以是壹群希望來年能找到伴侶的光棍。花街是壹個充滿歡樂喜慶的大海洋,壹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廣州人走在街上覺得最放松的時刻。

最傳統的應節食品象征了廣州人對過年的期盼:

民以食為天,尤其是最會吃也最能吃的廣州人,過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種非常豐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蝦、年糕這些都是廣州的最傳統春節食品。

俗諺雲:“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現在也沒有那麽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裏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時候,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奶奶,媽媽帶著我壹起做“油角”,雖然我不是很愛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壹起做“油角”的快樂,也是過年的壹種樂趣。再有“糖環”、“冬果”、“蛋散”、“芋蝦”等油炸食物。“糖環”用糯米粉搓成團,壓進木模中,逐個“批”出,炸成金黃色,酥脆可口,壹般是甜的,也有鹹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條狀或片狀炸熟。“芋蝦”是用檳榔芋刨成絲後和合米粉漿落油鍋,吃起來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豬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後粘上糖膠;鹹的加南乳、鹽拌粉,吃起來酥化可口。

春節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十斤的米做成壹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蔔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蔔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廣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廣東地區新春美食品種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如發菜炆豬手稱“發財就手”,發菜炆蠔豉即“好事發財”,鹹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壹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制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不壹而足。雞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謂“無雞不成宴” 嘛,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征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壹午飯時,還必備壹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臘味的,但起筷時要先吃“齋”。

最後要說的是壹些迎春活動,如舞獅、舞龍、踢踺子、放煙花等。

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廣東醒獅舞起源佛山,相傳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現過壹頭獨角怪獸,眼大口闊,不時發出“年、年”的響聲。只要怪獸出現,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莊稼被糟塌。後來,大家想了壹個辦法,用竹篾織成若幹個獅頭模型,塗上斑駁顏色,埋伏於郊野村落,壹旦怪獸出現,便金鼓齊鳴,舞將起來,驚走怪獸。於是人們認為獅子有鎮妖驅邪、如意吉祥的兆頭,以後,便於春節期間,各鄉各村均以舞獅子來消災除害,預報吉祥,這便是關於舞獅子起源的說法。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裏。其次是舞龍,廣東的龍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態,不同的龍舞,寄托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願望。春節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白天舞布龍,晚上耍龍燈。至於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傳統文化,現在好像沒有太多人會做了。廣州每年的大年初壹就會在珠江邊放大型的煙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廣州過年,熱鬧豐富,讓人感受深切,廣州的本土傳統文化是多麽的濃烈。

然而,歷史長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們的觀念容易被新的東西遊移,特別廣州市又是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壹,世風嬗變也是不爭的現實。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觀念也變了,春節的活動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態以及傳統習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財富。

大到壹個民族的文化形態,小到壹個城市的過年習俗,這。壹切都需要靠民眾的力量建構,維護。廣州過年的習俗作為民俗文化的識標之壹,代表了壹個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厚。文化的強大,要得到人們的認同,認同後,我們便要自覺地維護它,鞏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