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百家姓之高姓來源傳說

百家姓之高姓來源傳說

百家姓之高姓來源傳說

 出自姜姓。相傳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下面由我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之高姓來源傳說,歡迎閱讀本文!

 第壹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彌

 高元是歷史上最早的壹位高姓人。

 《呂氏春秋?勿躬》篇說:?高元作室。?高元是遠古時期人,是現在所知的歷史上第壹個以?高?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元發明屋子。高元第壹個讓人類走出穴居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他的貢獻已不僅僅是?發明家?壹詞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後,西周時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彌。他們都是最早的壹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衛士。穆王去鄭圃打獵,沼澤蘆葦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奮勇把老虎擒了回來。穆王大喜,命人打造壹個牢籠囚虎,放在東虢地方飼養,於是?東虢?就有了?虎牢?名稱。虎牢後來改稱成臯,戰國時屬韓國。公元前249年秦伐韓,韓獻成臯給秦。秦在此設關,名?虎牢關?。關在大山上,北臨黃河,懸崖絕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戰爭時,劉邦、項羽在此鏖戰兩年半。這個地方現屬河南省滎陽汜水鎮。

 高渠彌是春秋初鄭莊公大臣。莊公想任他為卿,但主管國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對。莊公力排眾議,任高渠彌為卿。莊公逝世,太子繼位,就是鄭昭公。高渠彌擔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獵時殺了昭公,另立國君。第二年,高渠彌陪新國君到衛國去見齊侯。齊侯和新國君有舊仇,就借機殺了他,高渠彌也壹同殞命。

 高奔戎、高渠彌得?高?為氏的緣由,與高元壹樣,都已無可稽考。但可以推斷的是,他們的子孫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眾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龐雜的高氏主源高後裔,是後世多源合流而成的龐大高姓群體的主源。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孫。 據《通誌?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公子高的孫子,開始以?高?為氏,稱高。公子高是姜姓後代,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陜西省扶風縣壹帶),所以取?姜?字為姓。炎帝有個後裔叫伯夷,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呂國,子孫就以呂為氏。呂氏有個後裔叫呂尚,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謀,但機遇不佳,到70歲時,還只能天天在渭河邊釣魚為生。有壹天周文王來渭河邊打獵。出獵前,周文王曾蔔壹卦。卦辭說:?今天出獵有大收獲。不是龍,不是螭(古代傳說中無角龍),不是虎,不是羆(壹種野獸,現代稱為棕熊,也叫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幫妳成就霸業的輔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邊碰到了呂尚,交談之後,文王大喜,對呂尚說:?我祖父太公早有預言,將有聖人來幫我們周族振興,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現在是我們太公盼望的聖人。?於是命眾人尊稱呂尚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師禮奉之。在呂尚的幫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擴大,文王死後,呂尚又幫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呂尚封在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建立齊國。呂尚被後人尊稱為齊太公。齊太公第六代孫子是齊文公。齊文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個孫子叫。按當時的宗法制度,諸侯家族只包括近親三代,即諸侯、公子(諸侯之子)、公孫(諸侯之孫)。公孫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須另外立氏。當時的制度,公孫之子立氏可采多種辦法,其中壹種是用祖公之名為氏。 是公子高之孫,於是以公子高之名為氏,稱?高 ?。後世龐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誕生。

 壹、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竈、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壹支。高洪的壹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壹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以王父字為氏,據《通誌?氏族略》所載,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也為高氏,也為山東高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賜姓,少數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其中壹項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復姓為漢族單姓。這壹時期,鮮卑族的是婁(樓)氏改姓高氏。據《魏書》所載,鮮卑族中有樓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傳說中的五帝之壹)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是為河北高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北齊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親被姑婿高氏收養,因從其姓,叫高幹,是北魏時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從跟隨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齊時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殺死後,北齊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遠承襲了陽夏王的爵位,高子遠的後代就在今河南杞縣壹帶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後被高延福收養,所以改高氏。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後,550年(天保元年)賜他姓高。此外,元文遙在北齊時也先後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統二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

 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朝鮮半島封建國家高麗有羽真氏後改高氏的,高句麗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壹個古老部族,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領高朱蒙在紇升骨城 (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高句麗國。高氏在高句麗國的統治維持了600多年的時間。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從國內城遷到平壤。由於高句麗的國王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麗國的存在期間,高氏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壹部分高氏遷到了中國內地。如高雲,其祖父高和是高句麗之支庶,自雲高陽氏之苗裔,所以以高為氏。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麗人,五世祖高宗歸附北魏,被拜為第壹領民酋長。高琳因戰功顯赫,他的壹個兒子被別封為許昌縣公。高琳的後代就在山東巨野和河南許昌壹帶發展起來。唐朝大將高仙芝也是高句麗人,在他父親舍雞時在唐朝任軍職,他也隨父親到安西,後成為唐朝的著名軍事將領。其後代也就定居於北京市密雲縣壹帶。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東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二、歷史上高姓的分布和遷移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其中壹支在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後,經吳越之地,進入楚國,最終到達海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遍布於華北、陜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山東地區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陜南和西蜀。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於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約有8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為高姓的第壹大省,約占全國高姓總人口的15.6%,占安徽總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北、陜西、河南、四川五省,這五省高姓占高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山西、湖北、浙江,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國以皖豫陜冀為中心,向東北、西北、東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帶。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約有9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沒有增長,遠遠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純增加率為4%,凈增加了4萬。山東為高姓第壹大省,約占總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12.5%)、浙江(12.2%),這三省高姓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西、甘肅、河北,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間,高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西北遷移,特別是向江浙贛地區移民。全國重新形成了山東、江浙贛、陜晉三個高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高姓的人口已達1 452萬,為全國第十五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21%。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激增到1 450余萬,達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安徽、江蘇三省,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東,這五省又集中了31%。山東居住了高姓總人口的14.6%,為高姓第壹大省,占省總人口的2.3%。全國形成了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高比率的高姓區域。在近600年間,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動流。

 當代高姓的分布頻率

 高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北部、湖北東部、甘肅西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每平方公裏的高姓人口達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東中部的地區高達6.4人。高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見彩圖5.2.3A)表明: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裏)地區占國土面積的18.1,高姓人口大約641萬;0.9-2.7人/平方公裏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2.2,高姓人口大約719萬;不足0.9人/平方公裏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9.7%,高姓人口大約92萬。 高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彩圖5.2.3B)表明:高姓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壹,壹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肅河西走廊、山東中部、陜晉北部、黑龍江東北,在1.8%以上,有的達到3.6%以上,這部分高比例的地區的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9.2%;在四川、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東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高姓頻率在0.6%-1.2%,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0.5%;其他廣大地區,高姓頻率不足0.6%,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40.3。

 血型分布特征

 高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456萬,占31.4%;A型414萬,占28.5%;B型442萬,占30.4%;AB型140萬,占9.7%。高姓總人口1 452萬。

 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北部、湖北東部、甘肅西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是高姓人口集中之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8.1%,高姓641萬,約占總高姓人口的44.2%。O型196萬,A型179萬,B型202萬,AB型64萬。

 四川、貴州北部、陜甘寧、青海東部、豫鄂晉大部、湘贛浙閩粵、內蒙古等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2.2,高姓719萬,約占總高姓人口的49.5%。O型229萬,A型208萬,B型214萬,AB型68萬。

 其他地區為高姓分布較少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9.7%,高姓92萬,約占高姓總人口的6.3%。O型31萬,A型27萬,B型26萬,AB型8萬。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以漁水之陽得名。 高隱、高瞻之後。

 廣陵郡:漢時置,治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之後。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高氏,為鮮卑族高氏之後開基。

 遼東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高瞻之後。

 2、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註?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余?。《辭海》:愚,純樸也。由是,高姓後代以?厚余?作為高姓的堂號。

 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雙玉堂?、?後余堂?、?報本堂?、?守愚堂?等。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