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以色列和加沙的戰爭的起源是是麽呢?

以色列和加沙的戰爭的起源是是麽呢?

其實以色列和加沙地帶的沖突,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

(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壹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巴勒斯坦地區也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於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就以《聖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聖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再者,《聖經》只是壹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於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沖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壹樣。於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艾薩克(Isaac)和孫子雅各布(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布有十二個兒子,由於約瑟夫夢見在收獲時,哥哥們的麥捆圍著他的麥捆壹圈,並且哥哥們的麥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麥捆。於是約瑟預示,哥哥們甚至父親都會向他臣服。這使得11個哥哥們全非常憎恨他們的兄弟約瑟夫,認為他自命不凡,於是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不過約瑟夫有壹個解夢的本領,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於是他被封作宰相。後來雅各布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夫,並大量繁殖他們的後代,這些後代就第壹次被稱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為其鬥爭或者是與上帝作鬥爭)。埃及國王看到繁盛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除掉這個隱患,他找借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憐的猶太人反抗了,於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誡,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的故事。後事冗繁不再詳敘。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建立了第壹個統壹的王國--以色列王國,而他們有兩位出色的國王,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王國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神聖之地,這樣就為巴以沖突的癥結難解奠定了根源。

由此看來,猶太人的歷史,至少是他們認為的事實,顯示出他們的民族特質,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猶太民族是壹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更是壹個克服災難的民族,他們有勇氣,也有力量與種種上帝的考驗作鬥爭。但是他們近代的慘痛遭遇似乎比《聖經》記載的大災難還更加悲慘,難道是他們的另壹個考驗?可以肯定的是,那慘絕人寰的經歷永遠刻在猶太人歷經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國被滅亡以後,希臘羅馬王國也曾占領過這片土地,猶太人就在這個時期流放都世界各地,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家鄉,被迫逃到東歐和西歐的壹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波蘭,但人身利益卻被大大的限制。也許是因為他們是壹個聰明的民族,在政治、醫學、藝術各領域成就斐然,於是就遭到別的民族的嫉妒。沙俄時代和二戰期間的大屠殺成為了猶太人最慘痛的記憶,也許是因此猶太人的憤怒壹發不可收拾。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裏),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裏),耶路撒冷(176平方公裏)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受到阿拉伯世界國家排擠,阿拉伯國家於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對其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後來阿拉伯國家戰敗,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壹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占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裏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二)巴以沖突之源—聖殿山

巴以沖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沖突,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2000年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裏,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壹片矩形石建築群和蓊郁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猶太教古經典就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壹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裏建了第壹聖殿,存放約櫃、諾亞方舟等聖物。聖殿後被毀,有重建,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聖殿遺跡也就幾乎蕩然無存了。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壹個磚瓦都有壹個故事、壹段歷史,或神妙,或淒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沈入他們的心靈。但這種聖跡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裏的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沖突。

在聖殿山,巴以雙方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槍戰,對於每壹方而言,對會不屑和不滿於對方的到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聖地。這是壹個敏感的話題,對於這座占據著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聖殿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拱手相讓。在阿克薩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墻。從外觀上看,這堵墻與巴勒斯坦其他墻別無二致。但由於歷史原因,它成了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古國不滅,民族長存的象征,猶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稱為“哭墻”。許多猶太人就對當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到“哭墻”祈禱耿耿於懷。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方結束。結果是猶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猶太教的宗教導師)和將領們趕往西墻,撫墻放聲痛哭。

許多猶太人因此堅持,以色列決不能放棄聖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穿過西墻右上方的壹個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系。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壹直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聖殿山從此更加喧鬧。時常猶太人在西墻邊祈禱,巴勒斯坦人則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擲石塊,然後是以軍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三)總結

可見,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壹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壹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沖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