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

1.闖關東

闖關東,是指在清朝後期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的過程。故,在民間有“邊裏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 有史以來 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 清朝 順治年間到 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 山東、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蘇北等地的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四次人口遷徙”事件之壹,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陜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陜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陜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陜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陜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3.蹚古道

“蹚古道”:陜西商人有三大歷史貢獻,壹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辟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陜康藏定茶馬古道之行,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稱為“走西口”。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穩定和開發邊疆意義重大。關陜商賈“蹚古道”的歷史無人提起,幾至擠進歷史的夾縫被人們淡忘,慶幸的是近年來引進了學術界的重視。

陜商通過“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有的商人走向新疆等西北地區,還有的走向印度和東南亞。在康定分成2條路線,壹條向西經昌都、拉薩走向國外,壹條經大理、騰沖走向國外。),因是在古道間反復行走,稱為“趟古道”,而“趟”的異體字是“蹚”,“蹚”還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壹起之意,所以書面上寫成“蹚古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的巧妙。

4.下南洋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裏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擴展資料:

《漢書》裏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然而,縱觀兩千余年的歷史,幾乎在各朝各代,中國人都有過規模相當大的遷徙。

中國人口的遷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壹次次南遷,造就了南方文化與經濟的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大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