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縣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縣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郵政編碼:136000

郵政編碼:130700代碼:220323區號:0434

拼音:英文翻譯: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東經124° 49′—125° 46′,北緯43° 3′—43° 38′。東鄰長春市雙陽區,西接公主嶺市,南接東遼、東風、磐石市,北接長春市。總面積2523平方公裏。總人口47萬;其中滿族約占38%。

縣政府設在伊通鎮。全縣轄12鎮3鄉:伊通鎮、二道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泰鎮、靠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營城子鎮、西圩鎮、河源鎮、黃嶺子鎮、新興鄉、莫裏青鄉、三島鄉。* * *有190個村,1168個自然村。

它位於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區內有16個火山錐,稱為伊通火山群。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5.8℃,年日照時數2388.9小時,無霜期約65438±0.30天,年平均降水量608.4毫米..

總人口48.3萬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37.9%。

行政區劃(鄉鎮介紹)

伊通鎮郵政編碼:130700

它占地263平方公裏。人口是115752。鎮政府進駐。

因伊通縣最大的河流伊通河而得名。發展到漢代,金入高句麗,唐入渤海國,遼為諸賓府、惠法部;金為貴人,玉山郡;元是賢平的住處,明是輝發-& gt;

景泰鎮郵編:130721。

它占地225平方公裏。人口是379,265,438+0。轄17個村。

以駐地景泰街命名。它是清朝康熙初年發展起來的。民國時,有壹個區公所,叫-公所。偽滿洲國統治時期,設立。

黃嶺子鎮(黃嶺子鎮)郵政編碼:130717。

面積127平方公裏。人口是17588。鎮政府就駐紮在孫家大院。管轄迎風,煮鍋,護家,蟒蛇等等。

以中國的壹座黃土山命名。清乾隆初年收回,民國歸還十三家。偽滿洲國時期還給了山村,國民黨統治時期還給了靠山鄉。解放後,它回到了山區。建的時候是黃嶺子鄉。2001年8月7日撤鄉建鎮。

馬鞍山鎮郵政編碼:130719。

面積149平方公裏。轄13個村。

早在滿族的故鄉,雍正六年從山海關移民過來開發。民國時期是伊丹堡的馬鞍山賈,偽滿時期是東尖山村公所和馬鞍山地區。

靠山鎮郵政編碼:130706

面積210平方公裏。人口259609?人們。-& gt;鎮政府駐在山村裏。轄9個村。

明嘉靖初年,李從山海關遷來此居住,當時稱為靠山屯。民國時,為第五行政區。偽滿時期是山村,1948第十區政府,1956靠山區政府。

伊丹鎮郵政編碼:130702

面積125平方公裏。人口2860?人們。鎮政府進駐。-& gt;轄12個村。

伊丹由伊巴丹(滿語)簡化而來。是民國時期的伊丹家,偽滿洲國時期的伊丹村,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伊丹鄉。解放後,伊通為二區;1956撤區改伊丹鄉。

小孤山鎮,郵政編碼:130705。

面積168.86平方公裏。人口設置民國27640年,滿清時為小孤山村。國民黨統治時,保衛小孤山;1948年伊通縣八區人民建國。轄13個行政村。

因小孤山峰的位置而得名。

營城子鎮郵政編碼:130704。

它占地265平方公裏。人口是37583人。轄14個村。

開發於清朝雍正年間,這條街的東山上有壹座古城壕遺址,相傳為唐朝軍營,故名營城子。1948,營城子區人民政府成立。上遊人民公社成立於1958年冬,更成立於1961年。

大孤山鎮郵政編碼:130713

面積214.12平方公裏。人口44000。轄17個村。

大孤山村辦公室成立於1937;1948,大孤山鎮人民政府成立。1956成立人民公社;1968

河源鎮(河源鎮)郵政編碼:130706。

它占地240平方公裏。人口是23456人。板石鎮政府。轄12個村。

板石鄉因駐地板石洋而得名。發展於清朝光緒年間,民國時期是城市,偽滿時期是醬缸,國民黨時期是醬鄉。

西魏鎮(郵編:130708)

面積128平方公裏。人口是1452。鎮政府進駐。-& gt;轄8個村。

1947解放後為東豐縣9區,後劃為八區,設有西尾村政府;伊通縣轄1957,西尾鄉設1985。

二道鎮郵政編碼:130703。

面積31.2平方公裏。人口是19600。鎮政府駐在大廟屯。轄10個村。

因駐紮在二道溝中部而得名。光緒初年發展滿洲國假的時候,由壹丹村大廟擔保;國民黨統治時期,是壹丹鄉的趙家保。解放後屬伊丹鄉管轄,人民公社化時,

莫裏青鄉的郵政編碼是130718。

它占地96平方公裏。人口是16788。劉家屯鄉政府。轄7個村。

以轄區內的森青山命名。1962是莫日青鄉人民政府。莫裏青鄉成立於1985。

項:130714。

面積108平方公裏。人口是19346。鄉政府駐三道崗子。轄11個村。

以鄉政府駐地三道崗子命名。清肝龍的早期發展。民國屬小孤山區,偽滿時期屬小孤山村,國民黨時期屬小孤山鄉。1947

新興鄉郵政編碼:130701

它占地63平方公裏。人口144370?人們。-& gt;胡家屯鎮政府。轄8個村。

發展於清朝雍正時期,民國時期的樂山炮臺和胡佳佳,偽滿時期的榆樹村和胡佳佳。解放後為玉樹區,伊通縣設13區1961,由伊丹鎮設新鄉,意為新崛起。

地圖

歷史的發展

當地的名字是易圖河(易圖河)、伊屯河和易圖河。縣城位於伊通街,故名,因為伊通河發源於縣城,而易圖河、易圖河、伊通河都是伊通的音變。伊通,原名義都、義敦、義屯,是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的名字,意為雄偉洶湧的河流。

伊通縣1947年6月解放,隸屬吉林省。1956 165438+10月屬公主嶺專員辦管轄。1958屬四平專員辦管轄。1983 8月屬四平市管轄,1985 2月屬公主嶺市管轄,1985 2月屬四平市管轄。1988年8月,伊通滿族自治縣成立,隸屬四平市。

1988 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漢[1988]第177號)文件通知:民政部批準1988 8月30日(民[1988])。伊通滿族自治縣成立後,仍由四平市直接領導。

1945 10月,長春地區吉河區管委會管轄。1945 65438+2月,由吉林省政府直接管轄。

1946年2月,撤銷楊桐縣(1942年與雙陽縣合並,稱楊桐縣),恢復伊通縣、雙陽縣建制。伊通縣政府駐伊通鎮。伊通縣轄14個區,172個村。

1946 1月,劃歸吉林省遼北省管轄。7月劃歸吉林省晉安區管轄,後被國民黨軍隊占領。

1948年6月22日,吉林省政府被東北管委會勒令撤銷濟南、濟北兩個專區,伊通縣由吉林省政府直接管轄。伊通縣政府成立。伊通縣轄14個區,161個村。

65438年至0949年,伊通縣政府更名為伊通縣人民政府。

1955撤銷伊通縣所有區的稱號,恢復原名。伊通縣轄14個區,173個村。

1956年初,伊通縣轄4區,1鎮,61鄉。

1956年7月3日,國務院【國字第117號】批準設立懷德地區,轄懷德、伊通等10個縣。65438年10月6日,懷德區改名公主嶺區,仍轄伊通縣。伊通縣人民政府更名為伊通縣人民委員會。轄4個區,1個鎮,25個鄉,9個公社。

1958,10年10月23日,公主嶺特區撤銷,成立四平特區,伊通縣劃歸四平特區管轄。這個縣實現了人民公社。它管轄8個公社和134個行政區。

1960年,伊通縣轄1個鎮,8個公社,共有134個生產大隊。

1966年月,伊通縣轄1個鎮,21個公社,共有221個生產大隊。

1968年,撤銷伊通縣人民委員會,成立伊通縣革命委員會。

1968年2月,新增1個公社,占211個生產大隊。

6月1979,伊通鎮設立兩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初,伊通縣轄1個鎮,21個公社,260個生產大隊,1個生產小隊。撤銷伊通縣革命委員會,成立伊通縣人民政府。同時,鎮、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為鎮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5年2月28日,懷德縣撤銷,設立公主嶺市(地級),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

1986 65438+10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報,經國務院批準,公主嶺市改為縣級市,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

1988年7月,伊通縣轄8個鎮,14個鄉,234個村委會,31個居委會。

1988年8月30日,民政部批復文件[17號]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仍歸四平市領導。

1989年8月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滿族自治縣新滿族鄉,建立新家鄉。65438年2月9日,東尖山鄉河北村、頭道鄉三星村、伊通滿族自治縣新家鄉東新村劃歸伊通鎮管轄。

1995 65438+2月,伊通滿族自治縣轄9個鎮13個鄉:伊通鎮、營城子鎮、靠山鎮、馬鞍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伊丹鎮、景泰鎮、西圩鎮、五壹鄉、新家鄉、愛民鄉、東健鎮。* * *有27個居民委員會,241個村民委員會。

1998 65438+2月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滿族自治縣二道鄉,設立二道鎮。

2000年6月5438+10月3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頭道鄉、地局子鄉,其行政區域劃歸伊通鎮管轄。8月20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尖山鄉和開發鄉,其行政區域分別劃歸伊通鎮和景泰鎮管轄。撤銷頭道鄉、地局子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伊通鎮、板石鄉管轄;板石鄉更名為河源鎮。(此處信息需要核對)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為482134。其中:伊通鎮102064、二道鎮18757、伊丹鎮29631、馬鞍鎮市29809、景泰鎮36376、靠山鎮28050、大孤山鎮29104、小孤山鎮27964。西圩鎮15833,五壹鄉18364,愛民鄉13379,新家鄉16477,新興鄉16155,磨裏鄉、黃陵鄉16655。

2002年6月1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縣五壹鄉、新家園,新家園五壹鄉、米鬥村下轄行政區域劃歸伊通鎮管轄,新家園原各村劃歸營城子鎮管轄。撤銷愛民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大孤山鎮管轄。鄉鎮合並後,鎮政府駐地不變。8月9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縣黃嶺子鄉,設立黃嶺子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02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個鎮,3個鄉。總人口46.4萬,其中非農業人口近9萬。

2003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鎮和3個鄉:伊通鎮、營城子鎮、靠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泰鎮、西尾鎮、二道鎮、河源鎮、黃嶺子鎮、新興鄉、莫裏青鄉、三島鄉。面積2523平方公裏,總人口46.4萬,其中農業人口37.5萬,滿族人口17.6萬。

截至2006年6月5438+10月,伊通_自治縣轄15個鄉,其中3個鄉,12個鎮:伊通鎮、營城子鎮、二道鎮、西圩鎮、景泰鎮、河源鎮、伊丹鎮、小孤山鎮、大孤山鎮、馬鞍山鎮等。* * *共有14個社區(含5個城市社區),189個行政村。

2019至10,伊通縣被農業部命名為“第二批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1年6月,農業農村部確定伊通縣為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8 12國家民委命名伊通縣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065438+2008年8月,伊通縣獲得第四批全國法制縣市先進單位榮譽。

2018,農業農村部推薦伊通縣為第壹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6年2月,伊通縣被列入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05年,伊通縣在2005年全國肉類生產百強縣中排名第86位。

2004年,伊通縣在2004年中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中排名第4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