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靖港古鎮的主要景點

靖港古鎮的主要景點

毛主席手跡展覽館,這裏收藏了大量的毛主席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俗話說,字如其人,毛澤東的書法龍蛇飛舞,大氣磅礴,豪放酣暢,因為其書法風格獨具特色,因此自成壹體,稱為“毛體”。我們館還珍藏了毛主席的幾件代表作,如《沁園春·長沙》、《清平樂·六盤山》等。

本館不僅收集到了毛澤東、郭沫若、周恩來、胡喬木等書法大家的書畫真跡,收集到了賀龍、朱德、彭德懷等30多位不以書法聞名的先輩們極其珍貴的書法手跡,有的甚至是平生唯壹流傳墨跡,使我們不僅可以品味、欣賞先輩的書法藝術,還可以在領略書藝的同時,緬懷先輩的人格魅力和傳奇人生。 邦國有史,州縣有傳,事故有典,氏族有譜,構成了中華民族悠久而光輝燦爛的歷史。

族譜是記載氏族世系的文書,蘊藏著大量的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人物傳記、系統制度以及地方資料。靖港地區有眾多姓氏,生於斯,長於斯,少數世居本土。元末明初,湖南幾經戰亂,喋血千裏,遍地荒蕪,人口大減。於是便有外籍大量移民過來。眾姓族丁為開拓靖港,自古到今,繩繩繼繼。在各安危靜亂時期,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靖港族譜陳列館,集中展示靖港地區139個姓氏的源流、派語(字輩)、遷徙情況。在古鎮的族譜陳列館,集中展示靖港地區139個姓氏的源流、派語(字輩)、遷徙情況。 江南民俗文物館,由花轎館、千尊古神殿、珍藏館三個小館組成。館藏以明清民俗文物為主,可上溯至五代唐朝,總計上萬件。民俗文物多為古代百姓喜慶、祭祀等大型活動中的常見物品,花轎、面具、佛像、各類珍稀文物,勾勒出壹幅幅鮮活的先民生活場景,集中反應出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間風俗。

千尊古神殿,古神殿裏陳列了36尊非常古老的石神像和很多小神像,在其他廟宇看到的都是金光閃閃的菩薩,壹般都是用木頭、泥巴等做成的,再塗以金銅粉,而我們古神殿裏所陳列的都是上百上千年的老石像了,具有原生態美,所謂:“姜是老的辣,參是老的補,妖是老的精,那麽神就是老的靈了”。誠信拜謁,心想事成。

花轎館及珍藏館,陳列著宋朝皇帝趙構賜給禮部尚書鄧三鳳的生日禮物,有900多年的歷史了,相當於現在國家主席送給外交部長的禮物。館中還陳列著文房四寶(宣紙、徽墨、端硯、湖筆)、銅鏡、面具、花床、三寸金蓮、花轎、鳳冠等文物,底蘊深厚,值得深品。 曾國藩行營位於蘆江南岸,古鎮半邊街對面,是為了紀念壹個半世紀以前的“靖港水戰”。靖港水戰是清末名臣曾國藩人生的轉折點,古戰船、排列的士兵、議事廳以及曾國藩生平、思想、書法等,均能在行營館中找到。

靖港在歷史上不僅有著獨特的經濟地位,而且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重鎮,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歷史上就曾發生許多為爭奪這壹戰略要地的戰爭,這裏最著名的壹場戰役就屬曾國藩領導的湘軍與太平軍在此交戰的靖港水戰了。清鹹豐四年(1854年)4月下旬,太平軍將領石祥貞(西征軍翼王石達開之兄)、林紹璋率領太平軍從嶽州也就是今天的嶽陽南下,占領靖港,在這裏修築炮臺,駐兵鞏固,作為長沙的外圍據點。同時林紹璋還分兵進攻寧鄉、湘潭,對長沙形成包圍之勢。當時擔任湖南團練大臣的湘軍統帥曾國藩為了搶奪靖港這壹戰略要地,解除腹背受敵的困境,親自率軍進攻靖港,兩軍展開了昏天黑地的混戰。太平軍攻勢淩厲,湘軍在洪家洲全軍覆沒。作為文官的曾國藩,這是他首次帶兵作戰,想起當時的信誓旦旦,他羞愧難當,威顏掃地,悲憤中兩次投水自盡,都被部屬救起。後來湘軍水師彭玉麟、陸師塔齊布等部聞訊及時前來救援,合力擊敗了太平軍,太平軍被迫退出靖港,退守到了嶽陽。後來,曾國藩以“屢敗屢戰”的頑強,率領湘軍討伐征戰,最終攻克天京,橫掃太平軍,贏得了天下“無湘不成軍”的美譽。可以說,靖港水戰也是曾國藩波瀾壯闊的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亦稱“楊泗將軍廟”。祀南宋農民起義首領楊幺。建炎四年(1130)從鐘相起義,在首領中年齡最幼而故名。鐘相犧牲後,與夏誠、周倫等建大寨於子母城。被推為總首領,稱“大聖天王”,並用以紀年,有眾二十萬。兵農相兼,陸耕水戰。勢力東起嶽陽,西到鼎、澧、北抵公安,南到長沙界內,屢破宋軍。紹興五年因被叛徒黃佐、楊欽出賣,投水未死,被擒犧牲。因楊幺屢行“等貴賤,均貧富”的主張,很受人們尊敬,並立廟祀奉。為了避諱朝廷敬仰農民起義首領,並按照首領中年幼排行第四(居鐘相、夏誠、周倫之後),加上他投湖未死而視為水神,故名“楊泗廟”,常年香火,以水神祀奉。昔時益陽壹帶建楊泗廟,或楊泗將軍廟多處,並遍及洞庭湖濱各縣。

靖港楊泗廟建於清雍正七年,位於溈水之濱,保糧街街頭,與觀音寺比鄰,內有樓廊相通。因修建湘江大壩被拆除後僅剩內殿。內殿單體磚木建築,正中供奉三身佛,佛像左右為陶制二十四尊諸天菩薩。為擴大古廟規模,2003年在楊泗廟的基礎上增建壹座新殿,正中供奉關帝爺和楊泗將軍,側有壹合金大鐘,貼掛信徒之祈願。此廟為靖港鎮內唯壹保存良好的廟宇,每日有眾多信徒來此禮佛,許多遊客前來參觀、朝拜,香火旺盛,每逢農歷六月初六日、九月十九日觀音聖誕,來此參拜者數以萬計,世人形容其盛況謂之: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 宏泰坊位於靖港古鎮保健街陌頭,始建於清雍正七年,是長沙自清朝以後保存的最完好的青樓遺址。宏泰坊穿越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它見證了清朝風月史,也見證了靖港古鎮曾的榮華,同時它也薄弱地負擔了古鎮衰落和落漠,岌岌可危的木樓梯吱吱呀呀,傳送著誰人的情絲。因此,在這個埋藏著靖港濃重情感故事的舊處,我們規復了宏泰坊昔時的原貌,並將其改建為壹座青樓汗青文明博物館,仍然相沿其舊名——宏泰坊。

補葺後的宏泰坊連結了原本的修建氣勢派頭和大抵規劃,磚木構造,***有三進,木樓雕花,精良新穎,豪華的粉飾重現昔時的風花雪月。作為青樓汗青文明博物館,宏泰坊內展現了中國幾千年的倡寮文明,用丹青、筆墨、鐫刻、陶藝、什物等情勢較周全地報告了青樓文化的生長和滅亡。宏泰坊用許多古代名妓的動人故事歌頌女性的剛強與巨大:第壹位妓蘇小小,吞金簪自殺的李師師,伐鼓抗金的梁紅玉,怒沈百寶箱的杜十娘、傾國名姬陳圓圓、蕪湖名花潘玉良,才思兼備的小鳳仙。歷史已經壹去不復返,人們對這座青樓遺址該當有了新的感悟,因而宏泰坊不再是迷醉的“風塵花柳”,摒棄了骯臟和糟粕,帶給人們也不再是燈紅酒綠的粗俗、病態,而是人類理性所抖擻出的富麗文雅,大風雅方、坦開闊蕩、大公至正。 八元堂,又名寧鄉會館 ,座落在古鎮保健街上,建成於清鹹豐十壹年(1861年)。在晚清時期,靖港是溈水河入湘江的天然良港和商埠,昔日寧鄉的谷米、煤炭、油鹽等都是在此集散,來靖港從業的寧鄉人接近四千人,“西接湖垸,金稻銀棉憑集散;東依湘溈,風帆雲影任驅馳。”便是詩人對得天獨厚的靖港古鎮的頌贊,它在當時是壹個管理寧鄉船舶和谷米銷售的據點,也是為來靖港的寧鄉老鄉下榻休息和聯絡鄉情等的服務機構。

寧鄉會館高約4米,中有20多平方米的木樓古戲樓,古鎮的民間藝人唱著聲調實足的處所戲,或壹曲彈詞,或壹段地花鼓,又或是耍壹段皮影戲,讓人感覺靖港古鎮原汁原味的韻律,喝上壹杯豆子茶,凝聽老鎮質樸而又飽含庶民情緒的聲音,回歸天然,開釋表情,清靜安定泛動開來。八音堂的樂律讓每壹名光臨者恍然大悟,怡然自樂,不失為壹個動聽養心的好去向。

會館大廳空闊,可包容百人聚會,廳中兩根四方形花崗石柱,柱基略闊於柱身,四周有浮雕圖飾。先人在中廳四根石柱間制作屋舍,將全部會館隔成前臺和背景大廳兩部份,石柱後另有兩根木柱支持屋頂。現在八音堂已根據原有格式根基修復美滿,雕梁畫棟,竹苞松茂。中庭兩側是休閑茶肆,蘆花水沏的芝麻豆子茶茶,襯托出靖港人的精美調和,灑脫安閑。人們坐在老屋子裏品茶論茶,看報紙,聽古戲,怡然自得,好不安閑,不經意便打發了壹個陽光明麗的下晝光陰。

在會館裏有靖港老照片展覽,可以了解到靖港的古今變遷。 中***湖南省委舊址,位於古鎮保健街。湖南是天下建立***產黨構造最早的地域之壹。靖港及其周邊地域的劉疇西、周炳文、何章傑、周以栗、郭亮、李燦英、袁仲賢、譚希林等,都是在20世紀20年月初參加中國***產黨的晚期黨員。

舊址為民國風格的建築,對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是出自毛主席的作品。中***湖南省委舊址是原地下省委在靖港設立的臨時辦事處。1927年,長沙城發生了“馬日事變”,大部分黨組織和工農團體遭到破壞,壹萬多名中***黨員和工農運動骨幹被屠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轉入低潮。1930年11月,中***湖南省委機關幾經轉移後遷到靖港這棟屋內,當時這裏是壹個米廠,駐守機關的是省委委員王首道的夫人王紹坤和她的妹妹王紹蘭,兩人公開的身份是望江樓鞋廠的女工(當時省委書記是寧迪卿,王首道是省委主要負責人之壹)。後來省委機關暴露,不得不再度轉移,在轉移途中由於叛徒出賣,王紹坤和王紹蘭兩姐妹被捕,在長沙識字嶺英勇就義。曾被譽為“革命母親”的靖港優秀兒女陶承,在《我的壹家》這本書中,把中***地下省委組織在靖港的活動作為書中主要的故事情節,詳細描敘了這段歷史。

舊址大廳正中間為青年毛澤東雕像,1964年由中***美院的文楚中女教授所創作,原型就是當年在第壹師範讀書時期的青年毛澤東。這裏還有壹些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如糧票、布票、汽車票等票證,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的生產生活用具,如棉花錘、吹火筒、鬥笠、蓑衣和木屐等。 鋤禾源農耕文化展覽館裏展出的是舊時的農具、漁具。

靖港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是典型的稻作農業地區,這裏文化源頭之壹便是江南農耕文化。又因為古代靖港屬於“八百裏洞庭”的邊緣地區,加之湘江、蘆江的眷顧,這裏同時也孕育著湖區漁民文化,千百年來,靖港漁民朝迎日出,暮送斜暉,漿聲櫓影,穿梭其間。在這裏,靖港的漁民亦農亦漁,以漁為輔。經過長期漁業實踐,靖港文化中有著極為濃厚的湖區漁民文化色彩。

鋤禾源將勞動人民的工具集中陳列,意在讓遊客親身體會農民的辛苦與智慧,感受靖港人的淳樸、勤勞,以及靖港的稻作文化和漁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