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敦煌這個詞是什麽意思?

敦煌這個詞是什麽意思?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壹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占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蕩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臺、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裏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壹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麽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遊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壹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幹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遊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壹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壹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準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麽,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壹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壹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壹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幾點建議:

壹、不求城市規模 但求特色經典

在多數人的眼裏看城市發展,總是覺得規模第壹。但大西北的生態環境不允許過多的發展規模型城市,敦煌水資源極其匱乏,城市規模不宜擴大。敦煌市城市建設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城市建設首先擺脫“向大看”的思想,應借鑒參考歐洲壹些文化名城的建設成就,強化總體規劃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綠化環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好,加大城區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專業性商業小區。比如將壹些商業零售企業改造,建設旅遊文化交易市場。對主要街道進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勵民營企業建立壹些如茶道、字畫等高消費文化企業,以此吸引日、韓、臺遊客。保持現有城區規模,最大限度的發揮民營資本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老建築進行外表改造、裝修,突出敦煌文化內涵。形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景觀,小而精制、小而獨特、小而經典。努力打造西部第壹文化經典城市。

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形成產業鏈條 實現再造敦煌

全球經濟發展的資料表明,經濟越是發達,其國內的文化產業越是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以現代文化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機械制造業產值,日本的文化產業2000年也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壹半。可見,經濟的繁榮發達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基礎,文化產業是壹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湖南的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所在,數千年的沈積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從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碩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書本上,沒有人用商業的眼光去開發和利用這些成果。敦煌旅遊經濟這些年來壹直都在迎來送往和收取門票上下功夫,這樣的發展如何能滿足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來敦煌旅遊的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萬人次。日本遊客來敦煌旅遊壹次,路費占全部費用的60%,因為敦煌路途遙遠和進出不便,很多人想來又來不了。如何讓不來敦煌的人去消費敦煌,這就需要利用敦煌這個品牌來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擴散敦煌文化產品,真正讓敦煌這個品牌成為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熱點,讓敦煌這個品牌變成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應樹立走出去的經營戰略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敦煌藝術團應該成為對外傳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敦煌文化。建議以敦煌研究院經營性部門為為依托,組建文化企業,推陳出新,及時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商品。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壹批文化企業發展。敦煌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觀上能夠充分認識並挖掘這種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旅遊經濟的鏈條產業,文化、旅遊互動發展才是實現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

敦煌這個品牌遠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市場上很多以敦煌、飛天等命名的產品,沒有壹個產自敦煌本地。在發展敦煌經濟的思路上應該進壹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擴思路,客觀因素制約這是事實,但敦煌的優勢就是有壹個“巨無霸”的品牌,如果論無形資產的話,敦煌這個品牌是個無價之寶。現代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概念,實體經濟搞不了,可以參與虛擬經濟。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樣。在鄭州偶遇壹咖啡館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板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門面裝潢讓人啼笑皆非,但回頭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這塊牌子賺錢,而敦煌怎麽就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壹品牌來賺錢呢?這件事我想了很久。來中國文物遊,北京、西安是必到之處,因為敦煌的遙遠和交通不便,很多遊客大多到西安為止。敦煌雖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需要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用商業手段去經營敦煌這個品牌。西安是漢、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營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關系,讓遊客在以上兩地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樣和介紹。壹方面從感官上拉近遊客與敦煌的距離,另壹方面,可以讓遊客知道敦煌雖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有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另外,敦煌市應采用法律手段收歸與敦煌有關的商標使用權,通過授權、聯營、OEM方式參與生產商的商業活動,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關系 謀求***同發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為解決本企業四萬多職工長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於1984年開始陸續告別青海海西地區,在敦煌七裏鎮戈壁灘建設新家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油田基地已建設成為道路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壹座新城。2000年開始企業進行了改制,非核心企業正在脫離油田。因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屬企業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發展,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企業,目前壹些企業正在面臨轉產。敦煌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關系,全方位開放本地市場。引導這部分企業參與敦煌發展,這些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資金補貼。幫助這些企業依托敦煌市場走出困境,從而使這些企業本地化。借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聯合有關企業進行礦業資源開發和發展天然氣下遊產業,使本地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