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教學設計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教學設計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教學設計

壹、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夠區分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了解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的作用;

(2)領會第壹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不同價值,了解第壹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3)掌握發現歷史認識社會的方法,學會利用各種資料辨別信息的價值;

(4)了解歷史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明白歷史記載的困難和重要性,從而關註歷史,關註現實生活,珍惜現實生活。

●教學難點分析

如何運用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第壹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體驗探究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區域在不斷地變化,身邊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人類社會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類的過去就是人類的歷史,要想了解人類自己,首先要從了解人類的過去入手。可見過去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過去的事情是壹去不復返的,那麽後人是怎樣探尋歷史發展的蹤跡的呢?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同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第四課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

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

第壹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新課教學)

(文獻資料)

提問我們知道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們是怎樣了解過去、了解歷史的呢?

學生發言。

總結對,人們就是通過存留下來的或考古發掘出來的各種資料來努力重現歷史。這些資料是我們發現歷史、了解過去的重要依據。那麽,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資料來了解歷史呢?也就是說人類的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呢?

敘述我們先來看壹個故事──鴻門宴。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講述“鴻門宴”的故事。

提問我們是怎樣了解鴻門宴的故事的呢?(通過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

總結可見,歷史雖然不能重現,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文獻資料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板書文獻資料

提問什麽叫文獻資料?

學生發言。

總結文獻是記錄知識的壹切載體,文獻不但包括現代圖書館的全部館藏,也包括檔案館、博物館、聲像館、及情報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館藏。文獻資料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

敘述但最早的文獻資料還不是書籍。

展示甲骨文的資料圖片。

提問他們為什麽把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

總結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由壹些被稱作“史”的官,將壹些重要的事件的時間、結果等刻寫在龜甲、獸骨上,並加以保存,這就是中國相當古老的文獻記載。這些記載使後人能夠了解到商代的社會生活。

敘述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學家還陸續發現了戰國、秦朝、漢朝和三國時期的大量竹木簡。這些竹木簡上的文字,使人們對當時的歷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總結可見,這些寫在竹簡上的文字也屬於文獻資料。

展示居延漢簡圖片。

敘述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字在不斷的變化,書寫材料也不斷的發生變化,書寫材料由龜甲獸骨變為竹簡、木牘,進而,進步到紙張。人們將文字書寫在某種材料上,制成書。因此書籍就成為人們了解過去的重要資料。

提問當時的歷史是由什麽人來記載的呢?(當時的歷史是由史官和少數文人學者撰寫的。)

然後,請學生閱讀第124頁閱讀卡:秉筆直書的史官)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我國古代歷史的主要記述者是史官,史官的基本素養有德、才、學、識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筆直書的史德。正因為有很多這樣的史官,才能使人們看到相對客觀的文字資料,我們才有可能通過文獻去研究久遠的過去。)

總結隨著科技的進步,書籍也在不斷變化之中,現在出現了不用紙張的電子書籍。而且,撰寫歷史的人也不僅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普通人也可以書寫歷史。比如說寫自傳,實際上就是寫個人的歷史;有些人對自己的家庭、家族感興趣,就可以撰寫家庭史、家族史。如果我們想了解身邊生活的來龍去脈,就可以去調查研究,撰寫我們學校的歷史,社區的歷史,村落的歷史,甚至每壹件生活用具的歷史。

提問史官的記載和普通人的記載有什麽不同呢?史官主要記載的是重大的政治、經濟、軍事事件等,但是對於民間的歷史、對於老百姓的生活卻不關註,那麽如何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呢?

(實物資料)

展示《漢代舞女畫像磚》。

提問通過畫像磚,妳能了解漢代的哪些情況?(了解漢代的舞蹈服飾和社會生活等。)

總結所以,文獻資料的範圍還是很廣泛的,除了書籍之外,還包括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資料。

提問文字產生之後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文獻資料來了解,那麽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我們如何認識呢?

總結對於沒有書籍和文字傳世的遠古時代,文物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它。

板書實物資料

提問文物指的是什麽?

學生討論。

總結文物指的是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的或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存的總稱。比如說遺物、遺跡等。

提問文物是怎樣幫助我們了解過去的呢?

展示山頂洞人的骨針、裝飾品和頭蓋骨圖片資料。

提問從這些文物中妳能了解到什麽?

學生討論,教師壹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提問這是壹根針,但是它卻不是壹根普通的針,它是用骨頭做成的,並且經過考古學家的測定,這根針距今已有18000年了,是我國遠古先民們使用過的,根據剛才老師的描述,妳會想到什麽?

學生思考並展開討論:這說明我國遠古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針了;這說明他們已經有衣服穿了。

提問這根針是用什麽材料做的?

學生回答:骨頭。

提問我們知道骨頭這種材料很硬,如果把他磨成針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況且針上還有小孔,看到這細細的針和針上的小孔,妳又會想到什麽?(這說明當時人的磨制技術很高,並且鉆孔技術已經出現了。說明了當時的居民已經很聰明了。)

提問針是用來做什麽用的?(縫衣服。)

提問有了衣服穿,說明了什麽問題?(更暖和了、更美了。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得出: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美的意識,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展示“裝飾品”的圖片。

提問這些裝飾品是用什麽材料做成的?(獸骨、貝殼、海蚶殼等。)

提問這些材料的使用說明了什麽問題?(說明當時人的飲食當中有野獸的肉和海鮮等。)

提問當時人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有高山、有森林、有河流。)

提問當時人的生活範圍如何?(當時人的生活範圍很廣泛。)

提問這組裝飾品是用來做什麽的?(把這些東西穿在壹起,可以做成項鏈,戴在脖子上。)

提問當時人為什麽佩戴裝飾品?(因為戴上裝飾品顯得很漂亮,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有了美的觀念和意識。)

提問請仔細觀察裝飾品,思考這組裝飾品體現了壹種怎樣的美?(對稱美。)

提問裝飾品的出現還能說明什麽問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當時的人們還吃不飽肚子,就不可能想到制造裝飾品,而且從獸牙、貝殼和海蚶殼這些材料中也可以看出當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變化。)

展示山頂洞人頭蓋骨及其復原像。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骨針和裝飾品的主人。

展示司母戊鼎的圖片。

提問從中妳能看出什麽?(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水平、商朝的祭祀情況、商朝的青銅藝術。)

總結文物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還能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

學生閱讀125頁閱讀卡:“碑文的破譯揭開古埃及神秘的面紗”,讓學生找到關鍵詞並分析。

總結可見,文物對於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發現古老的文物,還需要考古學家的幫助。

展示125頁圖5-62考古學家在進行野外發掘。

總結考古學家不但要長年對歷史遺跡進行地下發掘,有時還要進行水下考古,尋找古代的沈船或沈在水下的遺跡。就是由於他們辛勤的勞動,才換來人們對歷史的更加全面的認識。

敘述文物是不是都十分古老的呢?不壹定,比如說世界上第壹臺電子計算機,和今天的微機、筆記本電腦比起來就稱得上文物了。

提問文物的作用是什麽?

學生討論。

總結第壹,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第二,文物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第三,文物可以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

提問文獻和文物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那麽口耳相傳的東西可不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呢?

(口述資料)

提問請學生看第壹組資料中的資料壹: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思考這個故事屬於什麽資料?(口述資料。)

板書口述資料

敘述實際上,口述資料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有些口述資料間接的曲折的反映了歷史,有些口述資料直接的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

敘述那麽,哪些屬於口述資料呢?原來許多民間傳說就屬於口述資料。比如端午節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等都屬於口述資料。口述資料中除了傳說外,還有口述歷史。

總結現在人們還經常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然後把這些東西記下來,這些記載大多是真的,可以彌補歷史文獻記載的不足。

承轉可見,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可以記載歷史。

提問那麽,這三種資料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學生討論:第壹組資料。

提問請大家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長城能被哭倒嗎?

總結對,不能。今天秦長城已經不存在了,也沒有被哭倒的痕跡,所以我們不可能通過倒塌了的長城證明孟姜女哭長城的真實性,可見口述資料和實物資料均有局限性。

敘述同樣,司馬遷史記中有沒有孟姜女哭長城的記載呢?有些同學查閱了《史記》,沒有找到孟姜女哭長城的記載,所以文獻資料也無法印證。

提問但是長城我們都見過,請大家用幾個詞來描述長城。(工程浩大、雄偉壯觀。)

提問那麽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誰承擔呢?(男子。)

提問如果男子都去服徭役,就會導致什麽?(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於是人們開始怨恨長城,怨恨長城恨不得把它哭倒,於是就演繹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提問我們知道長城沒有被哭倒,可是強迫人民修築長城的秦王朝卻被農民起義推翻了。所以我們可以從口述資料中了解壹些文獻記載的不足,同時口述資料還可以使歷史邊的有血有肉,生動活潑。由此,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傳說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

提問文獻資料:司馬遷對長城的記載,反映的是什麽?(長城的防禦作用。)

提問實物資料:城磚,反映的是什麽?(反映了當時經濟發展的情況。)

總結這三種不同的資料,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長城的評價。反映的是長城的不同側面。

提問孫中山對長城的評價是怎樣的?(充分肯定了長城的防禦作用。)

提問魯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麽?(反映的是徭役的殘酷。)

提問那麽究竟應如何看待長城呢?(我們應把口述資料、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長城。)

總結可見,口述資料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實物資料可以驗證文獻資料記載的真實性,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還可以填補文獻記載的空白。所以說:三種資料對我們認識歷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缺壹不可,只有合理的運用這三種資料,才能還歷史的本來面貌。

訓練學生判斷三種資料。(過程略)

提問我們運用資料來解決實際問題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壹個案例。長期以來我國的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許多地方都有“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這是怎麽回事呢?

敘述傳說山西省洪洞縣有棵大槐樹,官府曾把人們騙到哪裏,然後又強迫他們遷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許多地方的人都說自己是大槐樹那個地方的子孫。河北有壹位同學的父母告訴他,他們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樹下,這位同學想證實壹下,請大家幫助他。

提問在《明太祖實錄》和《明成祖實錄》中記載,在山西洪洞縣城西的大槐樹下***進行了十八次大規模的移民,而上百萬山西省的移民都經過設在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機構被遷往全國十幾個省區和400多個縣市,那麽,是什麽原因使明朝政府進行大批移民呢?然來,元末明初,由於中原地區戰亂頻繁,人口急劇減少,土地荒蕪。據史料統計,當時河北、河南、山東三個省加起來的總人口還不及山西壹個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統治者為了休養生息,為了富國強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壹樁決策,主要就是從山西向河北地區,中原地區大量移民。

總結壹棵大槐樹,魂系千百代,如今,始於漢代的古槐已不復存在,但發生在古槐下的大規模移民活動,卻永遠烙進了古槐樹下移民後裔的心目中。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洪洞大槐樹已成為壹種根的符號,壹種家的標誌。

展示大槐樹公園圖片。

總結所以,這些傳說雖有虛構的成分,但卻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壹些情況,表達了人們被迫離開故鄉的痛苦,以及他們對想象中的家鄉的思念。這些傳說雖然並不等於歷史,但卻能告訴我們老百姓是怎樣看待歷史的。

總結事實上,研究歷史並不容易,過去的事情畢竟壹去不復返了,我們不可能去重溫壹遍歷史。因此要了解歷史,必須依靠歷史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

承轉根據史料記錄的不同方法,可以把歷史資料分為第壹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板書第壹手資料、第二手資料

敘述在文字、實物和口頭資料中,由當事人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資料、又同時代的或者距離那個時代較近的人記錄下來的歐資料,都是第壹手資料。後人寫的歷史著作都屬於第二手資料。

提問上述討論過的資料中,哪些是第壹手資料,哪些是第二手資料?

提問那麽,如何運用第壹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呢?

學生總結如何運用第壹手和第二手資料。

總結正是憑借和利用了這些資料,我們生活的故事才不斷被發現、被記載、被傳承下來。

展示長城的資料:長城城磚上的刻痕和老鄉家的城磚和石碑。

提問請同學判斷第壹手和第二手資料,並思考:妳能想到什麽?(保護文物。)

總結希望大家能夠做學習和生活的有心人,學會發現身邊的歷史,運用多種資料記載身邊的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下去。

(課堂作業)

寫班史或家族史。要求:運用文獻、實物、口述資料,800字以上。

附:關於長城的資料

第壹組資料:

資料壹:

從前有兩戶人家,住在壽山的長城嶺下,壹家姓孟,壹家姓姜,他們是壹墻之隔的好鄰居,但兩家都無子女。

有壹年,孟家栽了壹棵葫蘆,葫蘆長得很旺盛,葫蘆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頂上去了。奇怪的是這棵葫蘆只結了壹個葫蘆,葫蘆又正長在兩家***有的墻上。秋天葫蘆成熟了,孟、姜兩家都希望葫蘆歸自家,兩家各不相讓,爭吵不休。最後,在村人的調和下決定每家各分壹半。

兩家把葫蘆摘下來,當場就要鋸為兩半,但孟家找到鋸後怎麽也鋸不開,後經木匠師傅指點才總算鋸開。當鋸開後,眾人十分驚訝!裏面竟然端坐著壹位俊俏的小姑娘,長得似仙女下凡。兩家壹見這小姑娘都不爭著要那葫蘆了,卻搶著要抱那小姑娘。兩家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還是由眾人調解,兩家輪流撫養這個小姑娘。

從此之後,這個小姑娘就被孟、姜兩家養活著。壹天,孟家對姜家說:“我們給她取個名吧。”經雙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從此,孟姜女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叫開了。等她長大後就出嫁了,沒到兩個月的時間,丈夫便被征召為民夫,修築長城去了。後來丈夫累死在長城下,又被埋進了長城內,她便哭塌了長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這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資料二:

《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裏。

《史記·楚世家》引《齊書》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裏,以備楚。”

資料三:

長城城磚上的文字:

第二組資料:

資料壹:孫中山視長城為中國最偉大的工程說:“倘無長城之捍衛,則中國之亡於北狄,不待宋明而在秦漢之時代矣。”

資料二:魯迅曾壹言以蔽之:所謂長城,其實,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現在不過是壹種古跡了,但壹時也不會滅盡,或者還要保存它。我總覺得周圍有長城圍繞,這長城的構成材料,是舊有的古磚和補添的新磚。兩種東西聯為壹體造成了城壁,將人們包圍。何時才不給長城添新磚呢?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