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劉備的諸葛亮為什麽又輸給了曹操?深根在哪裏?

劉備的諸葛亮為什麽又輸給了曹操?深根在哪裏?

蜀漢政權滅亡於公元263年,而吳棟滅亡於公元280年。與吳棟相比,蜀漢的地理條件更危險,而且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公認的,蜀國也是三國中最有條理的。在錯綜復雜的對抗之爭中,它似乎不應該先於吳棟滅亡,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和分析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的深層次原因。

1.人民的反對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漢末,當漢朝四百年的歷史還深入人心的時候,漢獻帝還是壹面很重要的旗幟。曹操抓住機會,幫助諸侯統壹中國北方。劉備憑借其漢室宗親的特殊身份和“振興漢室”的口號起兵,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立曹魏政權,公元223年夷陵之戰後劉備死於白帝城。從公元263年王朝滅亡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所以到了王朝後期的這個時候,人們的心中已經不再惦記著漢了,建國之初政權的這種優勢也早就不復存在了。

2.關羽在失荊州、夷陵之戰中的慘敗,導致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未能實現其偉大的戰略意圖。從此,蜀漢政權從鼎盛走向了下坡路。雖然後來諸葛亮和姜維等人努力扶持蜀漢局面,但已經為40多年後蜀漢政權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事實上,孫與劉的結盟壹直是令曹操頭疼的問題。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到公元219年孫權成功攻下荊州,這10年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孫權把江陵這個戰略要地借給劉備,娶了他的妹妹。而曹操卻經常兩線作戰,劉備最終順利拿下漢中,也與孫權出兵合肥牽制曹操主力有很大關系。如果大膽假設關羽水淹襄陽第七軍,動搖的曹操差不多要遷都了,劉備率領益州的軍隊去秦川,孫權率領江東的軍隊去淮南、徐州,這樣萬裏全線出擊,他就會有所反應,乘勢而上,蠶食曹魏,完全可以達到中原動搖,民心大變的局面。曹操同時對付幾支軍隊確實很危險,這也正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可惜孫權的自私在這個時候打破了大好局面。關羽主力和曹操在襄樊交戰時,派兵從背後偷襲荊州,殺了關羽父子,破壞了孫劉聯盟。順便說壹下,夷陵之戰表面上是吳棟的勝利,從此確立了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但本質上是壹場吳蜀兩敗俱傷的戰爭,造成了蜀弱吳孤的局面,曹魏確立了對吳蜀的絕對優勢。

3.雖然益州是漢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壹,地勢也最險要,但卻是唯壹由蜀漢統治的州。當時東吳占據了東南三州,揚州、荊州、膠州,而曹魏擁有北方九州,所以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最弱的。中華文明的精華和起源都在北方中原,而益州是壹個相對落後的地區,所以韓曙政權的實力無論是人口、資源、軍力、人才、儲備都遠不如占據中原多年的曹魏。在這裏,我們只是比較實力。蜀漢總兵力不到65438+萬,僅為曹魏總兵力的五分之壹,而曹魏直接出兵平定蜀漢,兵力近20萬。另外,從中國歷史的規律來看,除了朱元璋的明朝,全國基本上是南北統壹的。

4.蜀漢後期,建國初期的人才在後期逐漸雕零,人才嚴重不足。所以有成語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曹魏地處中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壹代又壹代人才不斷湧現。因此,曹魏在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了蜀漢。諸葛亮和曹操的區別在於,他非常重視人才的品德,甚至重德輕才。所以諸葛亮提拔的人才,幾乎都是政治清廉,但很少是壹流人才。此外,在韓曙政權中,還有很多像魏延、李延這樣被殺、被廢的人。其實大家都知道郭嘉的生活作風不太好,被臣子陳群指責。但曹操不拘壹格地提拔重用他,為曹操統壹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外,諸葛亮和劉備都大量使用荊州的老員工和壹些外來人才。比如諸葛亮死後上臺的蔣琬和費祎,都是荊州的老部下,而姜維是涼州人。宜州本土人才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培養,不僅造成了後期人才的匱乏,也造成了深層的內部矛盾。

5.戰前,蜀漢在軍事和心理上都沒有做好準備。自公元244年蜀漢大將王平擊退曹爽後,曹魏已經快20年沒有進攻蜀漢邊境了,而且曹魏的戰略方針壹直是先吳後蜀,所以蜀漢君主和臣民並沒有真正為曹魏的入侵做認真的準備。當時,在討伐之前,包括鄧艾在內的許多大臣都上書表示反對,只有鐘會壹人支持討伐蜀。最終,握有曹魏大權的力推群雄,調整戰略方針,確定了先滅蜀、後滅吳的正確計劃。在出兵之前,他竭力制造準備進攻吳棟的聲勢和假象。就連著名的蜀漢名將姜維也被騙了,沒有及時做好戰鬥準備。後來即使姜維發現後做了壹些補救和調整,也因為政治腐敗反應遲鈍,所以漢中很快失守,姜維也差點被鄧艾困在西北。

6.蜀漢王朝後期政治腐敗,尤其是蔣琬、費祎死後,姜維長期帶兵主持北伐,朝廷中沒有能左右劉禪的大臣。劉禪也逐漸開始重用壹些朝臣甚至奸臣,最終形成了劉禪孤陋寡聞,黃皓奪權的局面。就連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姜維也不敢隨便入朝,最後跑到西北屯田避禍。事實上,即使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被劉禪提拔,但他也是壹個平庸的人。在抗擊鄧艾大軍入侵的時候,曾經有人正確的建議他守住險要之地,等待姜維主力的增援,那麽鄧艾的大軍被襲將會非常危險。可惜他急於建功,貿然出兵。結果全軍覆沒。此戰以來,鄧艾馬不停蹄地向成都進軍。眾所周知,劉禪投降曹魏後有壹句著名的“樂而不思蜀”的典故,足見劉禪的愚昧無知程度。

7.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矛盾壹直很激烈,尤其是益州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的歷史矛盾壹直很深。劉備在掠奪益州時,起主要作用的是荊州帶來的軍隊和人才,自然形成了壹個外來勢力集團。劉備和諸葛亮雖然在平定益州後,利用益州的壹些土著來籠絡人心,但他們大多是清官或地方官,很難進入蜀漢的中央權威。到了蜀漢後期,由於外來勢力集團人才的逐漸衰落,益州本土勢力開始崛起壯大,這壹矛盾進壹步加劇。所以當鄧艾的軍隊攻下成都城下的時候,其實蜀漢政權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至少還有壹些抵抗的力量,可以等待姜維的主力回來增援,解圍。但是蜀漢政權內部充斥著投降的論調,益州當地的本土勢力沒有壹個願意為蜀漢拼死壹戰的。這裏需要補充壹個情況。蜀漢滅亡後,司馬昭為了鞏固自己在益州的統治,將所有外來勢力遷出益州,這說明他清楚地看到了這個問題。

8.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後,著名的姜維壹直是後來蜀漢王朝的中流砥柱。特別是在公元253年費祎遇刺後,他的軍政權力開始逐漸擴大,成為蜀漢將軍。他曾經是諸葛亮第壹次北伐時投奔蜀漢的曹魏將軍。諸葛亮很佩服他,他也有相當的能力和才華。他壹直很感激諸葛亮的好意接見他,繼承了諸葛亮的遺誌。他連年主持北伐曹魏,247年至263年九次,但收效甚微,損失了有限的國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漢滅亡的進程。其實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從大局來看,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9.姜維在戰術安排上犯了嚴重的錯誤。漢中是通往益州的重要門戶。沒有漢中,就沒有益州。本來漢中就是壹個易守難攻的地方。當年,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花了很大力氣才把它拿下。自公元219年劉備離開魏延鎮守漢中以來,蜀漢壹直將重兵放在外圍據點防禦敵人,而不是將敵人投入平原腹地。公元244年,曹魏大將曹爽親自率領65438+萬大軍攻打漢中,蜀漢大將王平以不到三萬守軍成功防守漢中。但姜維掌握軍政大權後,認為以前的方法可以禦敵,卻無法取得更大的勝利。如果把敵人引入漢中腹地,然後從四個據點派兵進攻騷擾,就可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事實上,壹個相對弱小的國家應該采取更加謹慎的防禦政策,而不應該采取這種賭博式的冒險戰術。他的這種戰術方法,可以應付實力不強的敵人,但如果遇到實力強數倍的敵人,無異於放虎出山。而且姜維長期以來積極組織北伐,是重攻重防的典型。他沒有在漢中集結重兵,最後把他們拉到西北開荒。結果,由於兵力懸殊,鐘會得以迅速占領漢中,使蜀漢從這場戰役壹開始就陷入了極大的被動地位。

10,東吳沒有完全及時地援救蜀漢。這也有兩個原因。壹方面,曹魏在去蜀漢之前就大吵大鬧要出兵吳棟,使得吳棟不敢輕舉妄動。另壹方面,駐紮在蜀吳交界處的軍隊確實在觀望局勢,想趁亂吞並蜀、益州的壹部分土地,而不是真心實意地幫助蜀、漢抗敵。所以蜀漢大將羅先看出了他們的意圖,拒絕他們入境參戰。其實,即使此時東吳出兵淮南牽制曹魏,意義也不大。因為曹魏在北方經營多年,對吳棟、韓曙有壓倒性優勢,實力完全可以應付兩線作戰。雖然東吳救援不力是蜀漢滅亡的壹個因素,但不是很重要,所以我放在最後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