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對科學發展中心轉移規律的認識

對科學發展中心轉移規律的認識

在科技史的發展中,世界科技中心經歷了五次大的轉移,從古代中國到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再到美國。每次科技中心轉移,世界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每次轉移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反映了科技與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關系,最終體現了科技是第壹生產力的結論。

古代中國曾是世界科技和經濟的中心。

封建時代的科技高峰在中國。由於古代中國以農業為中心的科技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所以從秦漢以來,古代世界的科技和經濟中心很長壹段時間都在中國。尤其是唐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歷史上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統治者和平民都非常重視技術的積累和應用,這壹時期技術進步很快。火藥、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中的三項相繼產生。農學、中藥學、天文學、算術等實用科學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水利、地質等也有很大進步。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沈括完成了地動儀,酈道元寫了朱等。在此期間,快速的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當時,中國科學文化和經濟繁榮的壯觀景象吸引了許多國家的學者和外國使者前來學習。唐代在長安留學的日本留學生多達500至600人。同期其他國家發展緩慢。可以說古代中國是當時世界的科技中心,顯然也是當時的經濟中心。然而,自唐代以來,中國大多數封建統治者都不重視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地位。科技工作者壹直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而且長期實行的科舉制度,使知識分子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八股和功名上,客觀上影響了他們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重視,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尤其是明清時期,壹些帝國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科技落後,國防薄弱。在這樣的政治社會環境下,科技發展速度慢慢放緩,明清時期科技和經濟逐漸衰落。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壹次轉移——從古代中國到近代意大利,中國的四大發明從13世紀開始陸續傳入歐洲,催化了資產階級的產生。這壹時期,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如火如荼,號召人們走出封建主義的枷鎖,壹系列反封建、反神學的活動隨之發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高潮。隨著人們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逐漸開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和探索世界,並試圖用科學的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壹些現象。哥白尼、伽利略等壹批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了天體運動和物體運動的規律,極大地推動了意大利科學真理的發展。隨著火藥、指南針等中國古代科技傳入意大利,經過能工巧匠的不斷探索和改進,火藥發展成為火炮,有效提高了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指南針的不斷進化,擴大了航海家的活動範圍,為他們尋找殖民地、獲取更多資源、積累資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印刷術的發展擴大了信息傳播的範圍和速度,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和技術的交流。東方科技成果在西方的不斷演進和推廣,導致了近代西方科學的產生,科技的大發展促進了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意大利的商業和航運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近代第壹個科技中心,近代意大利第壹個從古代中國轉移到世界科技中心。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二次轉移——從意大利到英國17世紀初至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從意大利轉移到工業革命爆發的英國,發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二次轉移。16年底,意大利爆發戰爭,分裂成許多小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限制。與此同時,英國發生了壹場宗教革命。壹些進步思想家闡述了自然科學的重要作用,並從哲學角度討論了知識的價值。在這些進步知識分子的倡導下,英國政府開始倡導科學實驗和自然科學研究。皇家學會和其他學術活動中心的建立是為了開展自然科學研究。這壹時期,英國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牛頓發現三大定律,瓦特完善高效蒸汽機,解除了人們的思想和技術障礙。成熟的蒸汽機技術促進了紡織和制造業的生產效率成倍提高,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引發了第壹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它改變了生產和生活的面貌。在先進的科學理念和技術水平的支撐下,英國資本主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英國經濟進入了極度繁榮的時期。強大的科技支撐為英國的海外擴張提供了艦船、火炮等機械化裝備和高效的生產配送,從而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和資本積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所謂的“日不落”歷史開始了,英國在這壹時期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的強國。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三次轉移——從英國到法國自18世紀初,法國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倡導人權和自由,反對封建神權和特權,開始了全新的思想解放,在經濟自由、政治平等、法制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制度。,促進成熟資本主義社會的建立。同時,在牛頓理論的影響下,這壹時期,法國出現了壹批定量分析科學家。拉瓦錫是這壹時期的典型科學家。他創立了燃燒氧化理論,推翻了占據化學百年的燃素說,也成就了現代化學之父的稱號。同時產生了公制度量衡、科學教學體系等壹系列相對完善的體系。在法國各種制度的保障下,科技發展速度穩步提高。這壹時期,英國對科技的投入持續下降,其學術界存在重理論輕應用、重科學輕技術的傳統,導致英國在國際經濟、科技中的地位不斷下降,法國逐漸超越英國成為新的世界科技經濟中心。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四次轉移——從法國到德國到19世紀初,法國過於註重學術研究型的教育,大多崇尚哲學家型的教育培養體系,對科學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的積極性不足,進壹步影響了其科學技術的進壹步發展,導致其經濟發展滯後。到19世紀末,法國被後來居上的德國超越,取代了世界科技經濟中心的地位。

工業革命後,德國派遣大量留學生到英國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基礎科學。在隨後的發展過程中,德國政府重組教育體系,建立學院和大學,科教結合,聘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創建了教學和科研相統壹的高等教育體系。在這壹制度的強力推行下,20世紀40年代後的德國湧現出壹大批著名科學家,如高斯、歐姆、尤斯圖斯·馮·李比希、克虜伯、西門子等,這些傑出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煤和煤化工、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德國的有機合成工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德國發明家應用電磁理論發明了實用的發電機,其意義和作用相當於瓦特的蒸汽機。這導致了以電氣化為特征的第二次技術革命。與此同時,德國出現了合資企業,建立了康采恩式的生產體系。德國的經濟發展勢頭保持了很長時間,德國工業化的進程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論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19世紀,生物進化論、細胞論、能量守恒三大發現相繼出現,標誌著科學已經走向成熟,開始向深化和細化的方向發展,科學指導生產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論斷得到了進壹步證實。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五次轉移——美國獨立戰爭後從德國到美國,明確了對科技的政策。在早期發展中,美國政府明確以教育促進科研,對教育采取特殊優惠政策,在資金、土地、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另外,歷屆美國領導人都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當時的壹些總統本身就是科學家。如富蘭克林和美國積極運用移民政策,吸引大量科技人才為本國科技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愛因斯坦、費米等壹批著名科學家被吸引到美國。正是在這種積極鼓勵和引入科學發展的包容融合的環境中,湧現出了壹大批像愛迪生壹樣的發明家,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座發電廠,引發了壹場新的電力革命。美國政府利用戰爭獲得的資金,大大增加了科技投入。壹系列措施促使美國提高了鋼鐵、化工、電力三大技術,發展了汽車、飛機、無線電技術三大文明,推動了美國以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以微電子和基因重組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研究的迅速發展和高技術產業集群的形成,美國引領了壹場世界性的技術革命,成為信息高速公路的領頭羊。其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發展迅速,在成熟資本的運作下,迅速商業化,經濟大發展。美國在這壹時期成為了世界科技和經濟的中心,而且是很長壹段時間。

從世界科技中心的發展和轉移可以看出,壹個地區要成為世界科技中心,要經歷幾個過程:壹是這個地區的人民得到了高度解放,科技意識大大提高;其次,思想解放後,人們願意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新的變化。出現了壹些在某壹領域有突出成就的科學家,成立了壹些科技組織,出版了壹些理論專著,引起了政府機構的重視。這些先進的科學家和政府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制定了規劃科技發展的政策,積極投入科技,為科技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再次,在良好的科技創新創造氛圍下,基礎研究發展迅速,人們充滿創造熱情,科技成果、人才和科研機構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理論研究與生產需求結合良好,科技、經濟、文化全面自由發展。通過壹系列的實際效果,這個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的科技和經濟中心。

在世界科技中心衰落並被後壹個中心取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投入不足、可持續發展政策缺失、科技體制不完善、科技法治缺失是壹個科技中心衰落的主要原因。值得註意的是,科技中心的衰落伴隨著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發展缺乏內在動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科技投入不足,進而導致經濟發展緩慢的惡性循環,以至於某個地區陷入“科技投入不足——經濟下滑——科技投入進壹步減弱——經濟進壹步下滑……”的螺旋式下滑模式,從而舊的科技中心將被新興的科技中心所取代。

隨著互聯網高速信息通道的建立和國際合作的日益密切,科技中心的發展呈現出多極化趨勢。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美國和日本,以傳統制造業為代表的德國,科技更先進,中國作為後起之秀,也表現出強勁的勢頭。未來的科技中心很有可能呈現多中心或者多極的局面,即多個國家同時成為科技中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立了科技部主管全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工作,各省設立了科技廳,各市縣設立了科技局,主管各省市縣的科學技術工作。制定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了促進科技發展的各項法律、制度和規則,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國防現代化、農業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可以說科技發展的風生水起。全社會理解、支持和貢獻科技的熱情逐步提高,國家層面對科技的推動作用強勁。但基層科技工作普遍難以履職,明顯表現為基層科技部門職責弱化。大部分縣(區)的科技部門經歷了從科委到科技局,再到科技處或科技服務中心的機構改革過程,職能不斷弱化。壹些省市對基層科技不重視,甚至縣級科技部門在機構改革中從其他單位撤並,導致科技管理缺位,必然延緩科技發展。它使社會經濟的發展失去了核心動力。在科技發展中,既要加強自上而下,又要加強自下而上,堅持依法科技。隨著各級科技部門職責的加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成為世界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