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固始根親文化節書信

固始根親文化節書信

給妳材料,自己編編吧

讓根親文化揚名

據專家考證,閩臺與固始同根同祖,固始是閩臺港澳同胞的鄉關祖地。歷史上因朝代變遷、戰爭紛亂、生活逼迫,固始人民曾多次南遷,其中較大規模的移民有4次***計100多姓1萬多人,特別是唐朝兩次大規模的移民使中原文化廣為傳播。時至今日,福建、廣東、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仍襲用著固始方言,秉行著固始的習俗,固始也因此成為海外僑胞的鄉關祖地,蜚聲海內外的“中原第壹僑鄉”、“唐人故裏”,並造就“臺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親文化”現象。

認知根親,厚重固始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所謂“根親”就是姓氏同源同脈的延續,是族邦同淵同宗的親情,是居食同根同緣的聯誼。所謂“根親文化”就是由根親而發生、發展的壹種追族索緣、血脈相繼的文化現象。廣義上屬於歷史文化,狹義上屬於區域文化,本質上是文化的追屬、心理的認同和靈魂的皈依。

根親文化在固始縣尤為突出,從內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姓氏文化。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為避“八王之亂”,固始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8大姓南遷入閩;唐初陳元光父子所率府兵80多姓7000余人赴泉、潮二州鎮撫嘯亂;唐末王氏兄弟率50多姓5000余人入閩,均在當地安家落戶。以及兩宋之末由陳、戴、閔、葉、侯等姓因循先民足跡而南遷入閩,其後裔經過數十代,在閩、粵、港、澳、臺及東南亞諸國漸次播遷。清代,因海防需要,固始3000多人移至山東福山,同樣在當地落戶。再加之固始曾為“蔣國”、“番國”、“蓼國”,“蔣”、“番”、“蓼”〔廖、繆(miao)〕皆有衍姓。作為全球華人的根之所在,情之所系的祖地之壹,許多人把“光州固始”刻在墓碑上,鐫在祠柱上,寫進家譜裏,流傳在血液裏。據1953年人口普查,臺灣人口居前500戶以上的100大姓中有63姓(占總戶數80.9%人口)族譜中明確記載: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自20世紀80年代始,有20多個姓氏宗親會在固始成立,有近50家宗親規模性來固始尋根訪親。如2005年黃氏宗親近300人,2007年福建泉州陳氏、林氏近千人到固始尋根祭祖。

2、農耕文化。固始縣自古就有“耕讀之家”良風,以耕助讀,以讀修功。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率鄉民設計興修了淮河灌區,“決期思之水,灌雩婁之野”,有“百裏不求天”美譽,比都江堰早近400多年。晉末八姓入閩,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推動了閩地生產方式的變革,提高水稻栽培技術,推廣小麥的種植。陳元光、王審知率兵入閩鎮撫嘯亂後,墾農桑,興水利,發展生產,把中原先進生產工具和水利技術適用於當地,使當地百姓生活治安穩定,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經濟得到長遠發展,修建的部分水利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效用。

3、政治文化。固始幾次大規模移民都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八姓入閩為躲避戰亂,唐初陳氏父子奉詔入閩平定“嘯亂”,王氏兄弟受政治大氣候黃巢起義的影響入閩,清末移民福山為鞏固海防。同時,陳元光入閩後設郡置縣,建置漳州,王氏兄弟入閩後與陳元光父子壹樣打擊豪強,厲行法治,開科選才,任用賢士,實行漢蠻通婚,通商惠農,發展經濟,設校興學,大力推行“仁愛”、“壹統”的中原文化。到了五代末年,福建已被視為文儒之鄉,政治、軍事和文化等方面已經與中原同根源***發展。固始移民的世代努力,不僅使東南邊陲生產得到開發,民族逐漸融合,而且使朝廷的行政能力大大提高,東南海防得到鞏固,德及後世千年,從陳氏父子移民後千余年至今,閩南再無出現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政權和勢力,隨王審知入閩的鄭氏後裔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施氏後裔施瑯幫助清王朝統壹了臺灣。陳、王也由於戰功顯赫,成績斐然,成為壹種政治的象征,去世後分別追封為“開彰聖王”和“開閩忠懿王”,受到固始、福建、廣東、臺等地人頂禮膜拜。

4、語言文化。人類的遷移在促進文化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作為人類最重要交際工具的語言發生很大變化。由於西晉末年之後幾次大規模入閩都以河南固始人為主體、為首領,移民所帶來的中原文化都壹脈相承,再加上中原文化優於閩地文化,中原方言成為當地官方語言,因此固始方言無疑是形成閩方言最重要的基礎部分。據專家研究,今天閩南語發音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韻》。在語音方面,聲母上《切韻》中有重唇音幫、滂、並、明,輕唇音尚未分化,韻母上《切韻》壹等為開口,二等為閉口,閩方言與之相同。詞匯方面如今閩南話仍保留的如“鼎”(鍋)、“箸”(筷子)、“食”(吃)、“設使”(假使)、“讀冊”(讀書)等詞匯在漢唐的中原詩文中都可以找到;在語法上閩南話仍保留著古漢語“中心語+修飾語”構詞方式,如雞母(母雞)、頭前(前頭)、菜蔬(蔬菜)等。總之從語言上,詞匯上,語法上,閩方言都屬於漢語的壹個分支,其源頭可以追尋到隋唐以前包括固始在內的中原地區。

5、民俗文化。隨著固始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中原漢人風俗也被傳入閩地,至今福建人仍保留有喜歡喝茶,多食用腌制雞、鴨、鵝,過春節時蒸年糕、炸年糕等固始生活風俗。閩南人把開發福建有重大貢獻的固始人慢慢地奉若神靈,像陳元光、王審知及其家人被神化,為其建廟祠進行祭祀,莫不受中原民間信仰的影響。此外,據資料所考,福建木偶戲、竹馬舞等藝術活動,也都是由固始移民所創。

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根親文化主要特點:

1、地緣性。根親文化的本身是離鄉之人對自己鄉關祖地的追尋,長時間思鄉之情依舊,無不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像在語言、風俗、飲食習慣、信仰文化都帶有濃厚的原始“祖地”色彩,在姓氏宗親上追求同姓祖地,以根脈定地域,以地域定支系,謁祖、尋根也以原始地而非他鄉,莫不受地域文化的影響。閩南人之所以認為根在固始而非他地,也正因為此。

2、繼承性。不管是農業水利技術、語言,還是風俗、藝術、姓氏,閩與固始都保留著中原文化的根脈,接受著中原文化的滋養,同根起源,前後相繼,壹脈相承,這在姓氏上尋根謁祖、講究緣親等方面顯得尤為突出。

3、開放性。根親文化不僅是原有文化的單向的流動,也是與當地文化吸收、融合、影響的過程。中原文化之所以能在閩南、潮汕、以至於港、澳、臺及東南亞各國延續傳布,影響巨大,最重要的不僅在於其本身具有優勢性,還在於自身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4、民間性。作為根親文化中最重要部分的姓氏文化,是以民間族譜的形式進行記載,又以民間的形式進行傳記和交流,像姓氏研究會及其謁祖活動無不是以民間為主體進行的,民間特色十分明顯。

5、和諧性。根親文化的核心是以儒、道、釋相結合的追求仁愛、統壹、和諧為主的文化。它講究名出其實,姓出其淵,追求家族源流的整體和諧發展,進而擴展到家鄉、祖根地乃至整個國家的繁榮,民族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