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闡述閩臺關系歷史淵源中的壹件事情及對閩臺關系的影響

闡述閩臺關系歷史淵源中的壹件事情及對閩臺關系的影響

閩臺文化是指生活在閩、臺兩地人民所***同創造的,以閩方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文化,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富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閩臺傳統建築文化又是閩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傳統建築沿襲著中國傳統建築木構架為主體的建築形式,又在移民入臺相繼定居後傳入臺灣,不論是民居、宗祠、會館,還是文廟、關帝廟、媽祖廟、寺院等都呈現出壹種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築文化特征。同時,臺灣傳統建築在吸取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移植閩南傳統建築特色中,也在尋求表現臺灣地域建築文化的特征。 福建在漢朝建立了閩越國,建都東冶(今福州冶山),揭開了福建文明史的第壹頁,三國時期,全閩第壹座郡城——建安郡(今建甌)的設置,標誌著漢文化已大規模傳入福建。自兩晉開始,中原漢族人民先後有四次大規模的遷徙入閩,且分布於“八閩”大地,至南宋時福建已由移民社會轉為定居社會,漢人成為福建居民的主體。其間,移民不但傳承著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同時經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閩江流域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撞擊與交融中,逐漸形成了福建宋明時期的“閩學”,成為中國後封建社會時期的主流思想。 明朝初期,由於政府實行“禁海”與“遷界”的消極海防政策,致使福建沿海居民被迫出海謀生,尋求發展。清初施瑯將軍實行“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臺”的政策,使通過臺灣海峽而移民的隊伍中有80%屬於福建閩南泉、漳人,成為臺灣主體的居民,這種遷徙實際上也是漢人入閩的壹種重復。清政府準許閩臺兩地口岸對渡,使兩岸與海洋的聯系進壹步密切,臺灣海峽間的海上貿易活動十分活躍,也因此有了海神“媽祖”的崇拜,這是閩臺海洋文化造勢的結果。 福建與臺灣在歷史上都是移民社會,祖根在中州,其遷徙的過程壹般以血緣和地緣進行組合。當移民擇地定居後,便建造民居以家族聚居為主,同時,更仰賴於宗教的作用以達到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是閩臺民間信仰的基礎,無論是宗教實體、信仰對象,還是祭禱儀式、日期等都基本相同,且壹脈相承,這 閩臺傳統建築文化歷史淵源的研究 種親緣、地緣、文緣、物緣與神緣的認同感,親和力和內聚力表明了閩臺社會、 文化與歷史的淵源關系。宗教建築因信徒對神抵的崇拜而產生,不僅在宗教信 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成為閩臺傳統建築的精華所在。 閩臺兩地傳統建築在繼承與發展中,逐漸形成福建傳統建築以方言為特征 的七大建築支系:即閩南建築,閩東建築,莆仙建築,閩北建築,閩中建築, 閩西建築,閩西北建築等。臺灣漢族移民在與當地高山族同胞的融合中也呈現 出以方言為特征的四種建築類型:即閩南建築、有漳州與泉州建築之分,客家 建築,福州建築,潮州建築等。閩臺傳統建築聯系最為密切的屬於福建閩南建 築與臺灣的閩南建築類型。以歷史和文化的視角,聯系比較的方法對閩臺傳統 建築類型的實證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臺灣傳統建築的平面類型在福建閩南地 區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幾乎是福建傳統建築的移植,這種歷史淵源關 系取決於臺灣漢族移民中絕大多數為閩南人,早期傳統建築的營建工作多仰賴 於閩南匠師和福建的建築材料,現存的傳統建築中多是這壹時期所建造的。所 以說,臺灣不僅在宗教信仰上源自福建,而且在宗教傳統建築的形制、風格及 其營建方法上也承襲了閩南宗教建築的傳統,但表現在建築細部處理上的不 同,反映了民族性與地域性是壹種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現象。 歷史上,臺灣隸屬於福建省管轄達五百五+余年,其中有二百余年處在合 治時期,而建築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閩臺人民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 因此,閩臺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淵源研究,將豐富和發展中國建築歷史和閩臺 地方建築史,填補中國建築歷史研究的空白,也有利於發掘傳統建築的歷史、 科學、藝術價值,對於閩臺傳建統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具有史實資料收 藏與研究的學術價值,對現代建築創作也有著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