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妳想慶祝外國節日嗎?

妳想慶祝外國節日嗎?

編輯的語言倒退了三四十年。誰要是吃飽了,單位的保衛幹部肯定找妳談話。輕則被人說“崇洋媚外”。重則被誣為“通洋”,更是匪夷所思。也許妳會堅持說有壹個發射機藏在妳的閣樓上...沒聽說哪個大學會把學生的“聖誕節”列入“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的對象。現在的時代多好啊!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在討論中國人“過洋節”的現象時,無意批評甚至抱怨某些學生的“過洋節”。無論妳是真心喜愛還是冷眼看待,無論妳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魯迅的“拿來主義”去批判吸收,找個人喝點酒,唱唱歌,聊聊天,不都是家常便飯嗎?

不過話說回來,畢竟是21世紀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中國人要不要過洋節,怎麽過,大致還是可以說“丁是丁,毛是毛”。參加這次沙龍的學生講得非常溫雅,富有哲理而且有趣。

國外節日起源鏈接:聖誕節(65438+2月25日)

聖誕節是耶穌誕生的日子。事實上,沒有人知道耶穌是什麽時候出生的。公元354年,羅馬天主教會規定了聖誕節。

據《聖經》記載,在基督誕生之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就頒布了壹項法令,要求全世界的人都要登記。所以大家還是回老家,按自己家登記。約瑟,聖母瑪利亞的丈夫,原本來自大衛的猶太家庭,所以他們離開拿撒勒回到伯利恒居住。但是到了伯利恒,城裏所有的客棧都客滿,無處可住,只好暫時住在馬廄裏。晚上,耶穌出生在馬廄裏,所以聖母瑪利亞必須把耶穌放在馬槽裏。那天晚上,天使來到伯利恒郊外,向看守羊群的牧羊人報告了這個好消息。與此同時,東方的三位智者發現天空中有壹顆新星。他們在這顆星的指引下前往伯利恒,找到了耶穌和他的母親瑪利亞,並送去了許多珍貴的禮物,如黃金和乳香。

胡有人說中國人慶祝外國節日,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但我不這麽認為。節日總是帶給人們快樂和放松。在日益緊張的生活節奏中,人們依靠這些節日來放松心情,團聚親友,甚至表達愛意。同時,這些外國節日也促進了壹系列商品的銷售,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杜奕君匆匆忙忙迎來了節日,找了個地方約了幾個朋友,聚在壹起聊聊天,既加深了朋友之間的友誼,也放松了自己,帶來了好心情。為什麽不呢?大學生是壹個好奇心很強的群體。他們怎麽能放過西方的節日呢?剛剛過去的愚人節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這也體現了大家理性的壹面。所以,有選擇地品嘗新鮮的食物是有好處的。

陳旭說外國節日必須慶祝。在21世紀,如果妳在2月14日沒有收到壹盒巧克力或壹束玫瑰,如果妳沒有帶著包裝精美的禮物睡覺,妳會非常沮喪。這壹切是新時代的需要還是時尚的需要?其實洋節並不代表什麽。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什麽都在向外國人學習。不管是外地的節日,還是本地的節日,只要人們開心,就是節日,壹切不過是人類歷史發展中不成文的規定。

魯的氣度是很大的。今天的中國不再是那個思想封閉、觀念保守的國家。當開放和融合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自然,人們大多選擇對新事物的包容。洋節期間,人們領略了異國風情的美好,也讓微波停滯的日常生活重燃激情。當另類和傳統相互碰撞時,人們學會了思考和比較,因此更加友好,也更容易被其他國家和民族接受。

劉紅軍的洋節是當今年輕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盛宴。“情人節裏不可能有玫瑰,如果她想在我心裏;愚人節可以沒有戲弄,如果我的朋友願意;聖誕節可以沒有糖果,如果我的同學願意;復活節不可能有狂歡節,如果我哥哥想的話。如果沒有洋節,什麽時候才能把兜裏的錢都花光?如果沒有洋節,什麽時候可以結束?洋節離不開妳,我願意陪妳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年輕人在輕聲歌唱。

張榮亮的節能給大家帶來了快樂,我覺得這就夠了。除此之外,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有選擇性的,比如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而萬聖節、仲夏節就比較少見了。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取其精華,使之為我們所用,那麽外國的節日也將是我們的節日。

陳妙萍在國外的大部分節日都是過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母親節,這些節日要麽很好玩,要麽很有人情味。人們利用這些節日放松自己,互相祝福,互相問候,與親朋好友共度壹段休閑時光,在舒適的地方暢談希望的未來,消除隔閡,增進感情,營造輕松的氛圍,並沒有什麽不好。

國外節日起源鏈接:萬聖節(10,31)

萬聖節起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代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些地方的古代西歐人被稱為德魯特人。德魯特的新年是11月1日,除夕。德魯特的人們讓年輕人成群結隊,戴著各種怪異的面具,提著雕刻的蘿蔔燈籠(南瓜燈是壹種較晚的習俗,古代西歐還沒有南瓜),在村莊間遊蕩。也有人說是“鬼節”。據說死者的靈魂會在萬聖節前夕造訪這個世界。所有的篝火和燈光都是用來嚇跑鬼魂的,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他們返回。這也是為什麽萬聖節仍然有女巫掃帚、黑貓、咒語的痕跡。萬聖節基本上失去了宗教迷信,變成了孩子們的節目,年輕人化妝舞會的節目。

時宇向大學生詢問中國傳統節日的具體日期,但他們中很少有人能回答,而西方的壹些節日卻被牢記在心。甚至還有“情人節經濟”、“聖誕經濟”。我們中國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絕不是劣等文化。我們現在缺的是把它發揚光大。在這方面,曾經是中國學生的日韓做得比我們好。我們應該對外國節日大聲說不。

潘文多的中國節就像幾年前有些人穿著西裝,腳上穿著白球鞋。實際上,越洋節是弱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模仿強國的副產品。按照李敖多年前在中西文化大辯論中的觀點,弱勢族群沒有選擇的權利。

唐海外節的興起,與我們當下教育的多元化、思想的開放、從眾心理和生活方式的西化追求是分不開的。同時,商家幫助營造節日氣氛,尋求商機,也使學生不再局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擔心的是,我不知道端午節和重陽節,但有很多學生熱衷於聖誕節和情人節。從國外壹些宣揚殖民主義的節日文化可以看出,西方強勢文化在生活方式上的趨同,有時比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的融合更令人擔憂。

張旺有些人盲目提倡外國節日,卻忘記了我們壹些代代相傳的節日,這實在令人擔憂。如果慶祝外國節日的人能享受到欣賞外國文化的情調和喜悅,那就好了。恐怕有些人在14年2月給女朋友送999朵玫瑰的時候不知道和尚是誰,甚至在聖誕夜跳來跳去搶禮物的時候都不知道耶穌的來歷。那很可悲。

李生十年前,妳不知道聖誕節不是大驚小怪的,但現在,作為壹名大學生,如果妳不知道情人節,他或她會被嘲笑。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習俗造就了不同國家的節日,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在節日裏交換所需的物品。節日作為文化的壹部分,應該具有包容性,正確使用“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父母為我們辛辛苦苦,對他們的養育沒有任何回報。所以,在父親節和母親節為我們的父母做點什麽,表達他們的願望,應該是壹件非常積極的事情。至於國外壹些單純用於消遣娛樂的節日如愚人節、萬聖節,也就罷了。

盧佳慧人喜歡什麽節日以及如何慶祝這些節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還是喜歡中國的節日,因為我覺得中國的節日更深情。當今社會,親人之間的關愛越來越淡漠。如果我們經常不能抽出時間在中國過壹個愉快的假期,我認為這是壹種悲哀。畢竟中國是我們的根。找點時間,找點休閑,好好過個假期。

金輝中國人崇洋媚外的感情似乎越來越濃,卻不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被西方文化取代,逐漸消失。我們應該向外國學習,但不是向那些少之又少的瑣事學習,而是向真正有用的興國之道學習。如果亂學,豈不成了魯迅的“拿來主義”?加入WTO就像打開了壹扇窗,我們可以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但是壹不小心,蚊子蒼蠅就會進來,所以我們奉勸這個世界安裝紗窗,讓真正幹凈清新的空氣與我們親密接觸。

從某種程度上說,夏外國節是我們了解外國習俗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壹個窗口。畢竟國外的節日都是舶來品。中國人常常活在外國節日的外衣下,不知道什麽是“甜”。外國節日的繁榮依賴於中國人的好奇心,表現出對西方文化的盲從。所以中國人過洋節,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文化內涵,然後再談“洋為中用”。單純的模仿,或者以壹招為樂,必然會讓上帝發笑或者搖頭。

朱孝廉問情人節。誰不知道,誰不知道,誰不想花?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心過7月7日的“鵲橋相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洋節勢如破竹席卷市場,國節在風暴中搖擺,那將是壹個多麽富有戲劇性和悲劇性的“故事”。

國外節日起源鏈接:愚人節(4月1)

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次采用新改革的歷法——公歷(現行通用陽歷),以65438+10月1為壹年的開始。然而,壹些守舊的人反對這壹改革,仍然頑固地按照舊歷在4月1日送禮物慶祝新年。提倡改革的人嘲笑這些老古董的做法。聰明風趣的人在4月1號給他們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壹個假酒會,並把受騙的保守派稱為“愚人節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互相愚弄,這成了法國流行的習俗。18世紀初,愚人節的習俗傳到了英國,隨後被早期的英國移民帶到了美國。

陳壹向以“洋為中用”為國人所稱道,但凡事過猶不及。隨著國外節日的盛行,很多人逐漸忘記了國內的節日,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我提倡“洋為中用”,用外國的節日來填補自己節日的空白,但不忘自己的節日。

Yu Kona的越洋節已經成為我們這些新人們的壹種時尚。在節日裏,模仿西方人的節日特點無可厚非。跨洋節可以加強東西方文化習俗的交流,吸收西方文化習俗的精華。但是,在記住洋節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畢竟我們都是黃皮膚黑頭發的炎黃子孫。

王智賢:不是我們需要外國節日,而是我們的環境適合它的存在。外國節日的存在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而是為了好玩。節日文化的起源和意義值得我們關註。文化是相通的,甚至更具排他性。外國節日來了,中國文化好像要吸收壹些,拋棄壹些,然後融合。據我所知,在中國,外國的節日只屬於城裏人,農村人就是不理。城鄉之間的文化斷裂不容忽視。

王瓊的揭洋節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讓異國情調彌漫在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龍的故鄉”。但是,人是有根的,我們的“根文化”需要繼承和發揚。國外的風俗是新鮮的,有趣的,浪漫的,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們活生生搬回家實踐,那麽新鮮感往往會變成枷鎖,樂趣往往會變成無聊,浪漫往往會變成惡心。

中國的文化基礎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忙碌的季節過後,有壹個節日可以補充體力,放松心情。那麽我們就不需要把洋節和傳統節日的對立割裂開來,因為無論是哪壹個節日,最重要的意義都是在熱鬧快樂的氛圍中交流親情、友情、愛情,以此來緩解生活中的壹些煩惱和壓力,增進彼此之間的聯系。所以我覺得在重視傳統節日的前提下,選擇性地慶祝壹些國外的節日也是好的,讓我們有更多的理由開心。

其實方娜,我覺得沒有什麽中國節,外國節。所謂的節日,最多只代表壹個民族的歷史和傳統。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原本賦予節日的各種“內涵”已經淡化。節日真的成了人們放縱自己的機會。沒有人願意壹直生活在工作的壓力下,沒有人願意成為生活的奴隸。

龔華平的洋節就像是在壹個咖啡廳裏,沈浸在巧克力的顏色裏,聽著薩克斯優雅的音樂,細細地嗅著花香,和朋友們壹起默默微笑,洋節就會在微笑中輕松過去。在中國慶祝壹個節日就像喝二鍋頭,血液不自覺地沸騰,讓人感到快樂、溫暖、喜慶。我喜歡平安夜的雪,喜歡聖誕節的白胡子老頭,喜歡情人節的玫瑰,喜歡愚人節的愚蠢,喜歡母親節的溫暖...我喜歡在熱鬧的民族節日裏細細品味外國節日的味道,但回過頭來看,我還是覺得中國的節日更濃郁。

張勤,04年2月14日是情人節,也是我返校的日子。坐在車裏,走在街上,眼前搖曳的是壹束束耀眼的紅玫瑰。無論是接受別人的禮物,還是準備送人,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工科院校的學生也值得學經濟,光賣玫瑰壹天就凈賺幾百。我不反對中國人慶祝外國節日。畢竟這也是豐富他們平淡生活的壹種方式。但是我希望我們在慶祝外國節日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的傳統節日。其實只要真的用心去感受生活,每天都是假期。

董思思的洋節是他自己找樂子的壹個很好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也在受到另壹種文化的影響。無論是情人節的玫瑰,萬聖節的南瓜還是聖誕節的火雞,它都讓我們知道地球另壹端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別忘了我們也有自己的端午節和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壹個故事和難忘的意義。也許這是壹個觸摸古代的好方法。

國外節日起源鏈接:情人節(2月14)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有很多版本,最流行的壹種說法是:公元三世紀,古羅馬有壹個名叫克勞迪斯的暴君。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壹座非常美麗的寺廟,瓦淪丁修士就住在那裏。古羅馬的戰爭壹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迪斯招募了大量的公民到戰場上。他禁止人們舉行婚禮,甚至所有已經訂婚的人都必須解除婚約。人們怨聲載道,於是很多年輕人告別戀人,悲痛中奔赴戰場。年輕女孩也會因為失去愛人而抑郁。當壹對夫婦來到寺廟尋求他的幫助時,瓦淪丁在神聖的祭壇前悄悄地為他們主持了婚禮。這個故事口耳相傳,許多人來到這裏,在瓦淪丁的幫助下成為合夥人。消息傳到了克勞迪斯那裏,他命令士兵沖進神廟,把瓦淪丁拖出來扔進地牢。瓦淪丁在地牢裏被折磨致死。悲傷的朋友們於公元270年2月14日將他安葬在聖普拉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