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洪洞走親習俗的習俗內容

洪洞走親習俗的習俗內容

洪洞探親習俗是漢族的傳統民俗文化,流傳於山西省洪洞縣和臨汾市堯都區的五個鎮(甘亭、吳村、新村、馬龍、萬安),涉及20多個村,橫跨汾河東西兩岸,影響廣泛。當地漢族人稱之為“三月三走親戚”、“接姨媽迎皇後”,與堯帝之女與舜的婚姻關系傳說有關。被列為山西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農歷三月初二的早上,陽峪的村民都會聚集在村裏的姑姑廟前,在莊嚴的鑼鼓聲中,在姑姑的雕像前請香,然後繞道到花園裏的王耀臥室燒香告別,並“點亮”代表吉祥寓意的黃絲線和紅絲帶。接著,背誦了“出發令”,全體村民鞠躬。幾個壯丁擡著姑姑的駕塔,到王耀廟前告別,然後走出花園,組成了壹個數百米長的儀仗隊。其中壹人舉著“羊總公司”的橫幅,壹路上幾夥人不停地打。遊行隊伍到村口的將軍廟燒香祭拜後,男隊員上車出發。隊伍跨過汾河,下車祭拜河神。穿過村莊,在村口擺好香案和鑼鼓迎接他們。遊行隊伍穿過村莊,村裏每家每戶門前都擺著桌椅,上面放著香爐,還有茶葉、點心、水果等。被放在那裏讓路人隨意取用。如果村裏有娘娘廟,隊伍肯定會停在娘娘廟祭拜。在吃“腰飯”的路上,村民們自發地把放羊隊的人接回家吃飯。聽到三響,不管飽不飽,都回娘娘廟集合出發。在歷山娘娘廟前與歷山龐大的迎賓隊伍會合後,活動以通往娘娘廟的臺階上大打出手達到高潮。如果時間允許,在壹個臺階上打壹首歌,經常打到天黑。進入驪山寺群後,社領導等人先去了汪順寺,然後去了王耀寺,最後去了娘娘廟(正殿)燒香,壹天就結束了。驪山(驪山東、西、中社)負責接待的社領導,邀請陽玉來的“親戚”回家吃飯住宿。

三月的第三天,是壹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附近村民趕到娘娘廟燒香。廟後道路兩旁的攤位擺滿了各種小吃和生活用品,形成了壹個非常熱鬧的廟會。臨近中午,隨著槍響的聲音,歷山大師會的負責人在皇後殿裏跪拜燒香,並請兩位皇後的小雕像擺放在楊怡駕樓,正式開始駕行。羊羊隊出發了,驪山隊和人散了。按照當地漢族結婚不得回頭的傳統民俗,羊羊隊到楊家莊“腰飯”後,萬安村接待了娘娘的隊伍來迎接他們。據說萬安是舜的故鄉,這裏的娘娘廟規模也很宏大。兩隊匯合後,穿過集鎮走了幾裏路,來到娘娘廟。燒香拜佛後,他們把駕樓停在廟群的供堂過夜,楊怡隊的人被萬安的村民接回家,三月初四傍晚回到楊怡。

首先,走親儀式和傳說是漢族勞動人民相互緬懷的重要方式,是區域歷史演變的口述記錄。傳說天生就有解釋的功能。當人們對歷史趨於模糊和遺忘的時候,歷史就逐漸演變成記憶,進入人們的腦海,代代相傳,逐漸形成豐富的漢族民俗。對堯舜傳說和村名由來的解釋,明顯帶有* * *帶記憶的性質,也是對後人不忘歷史的警示。

其次,離別親人的習俗和傳說維護著壹個地區的社會秩序。人們在活動過程中所到之處,熱情虔誠,傳遞著壹種社會倫理道德和各種禁忌。吃“腰飯”,天黑後留在村裏,實現了認親的過程和目的,突出了對親情的重視,對加強地域聯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這個空間感越來越強,人際關系越來越緊張的社會。這樣壹個離別親人的儀式,無疑會給人帶來很多啟發,關於人,關於生存空間。總之,三月三走的儀式已經成為晉南人民農耕生活之後的重要信仰活動和娛樂活動,影響著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價值觀和對親人的觀念。人們在農忙後的積極參與和響應,是壹種善意,是壹種表達信仰和願望的方式,是壹種宣泄情緒的方式。他們在個人的努力和經歷中尋求精神寄托,實現鄰裏之間的和諧,維護與外國人的友誼。據考證,現存最早的記載只能看到北宋年間歷山有壹座順廟(見山西同治廟)。所以“帶姨迎皇後”的習俗應該起源於宋代前後,但在當地,無論普通村民、地方知識精英甚至政府官員,都堅信這是壹段真實的歷史,認為整個“帶姨迎皇後”的活動也是出自堯舜時代。他們為此無比自豪,他們用實際行動捍衛自己的信仰。即使是在文革嚴令禁止這類活動的時期,他們依然鋌而走險,喬裝打扮偷偷去接姑姑,很多人被拘留、監禁,他們也毫不猶豫。